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無線電已經是一個非常遙遠的東西了。作為一種前互聯網時代的通信手段,它已經從民用逐漸轉移到軍事,專業通信等領域了。在2025年的今天,中國有多少業余無線電愛好者,答案是接近30萬。所以我很好奇,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玩無線電呢?于是我厚著臉皮私信了資深業余無線電愛好者“成都M哥”,M哥告訴我,不如來2024年四川無線電協會的年會,現場感受一下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們都在玩什么。
業余無線電(hamradio)愛好者簡稱HAM,也被大家叫作“火腿”,是指用電臺等無線設備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非商業性通信的群體。這里的“業余”并不是說能力和水平,而是指非職業性和非商業性。與之對應的則是軍事國防、公共廣播、航空海事、商業通信等專用頻段。
無線電頻譜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稀缺資源,而且它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我國的無線電頻率劃分圖通過密密麻麻的顏色,代表了不同頻段下的不同用途。為了不造成對其他頻段的干擾,國家給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們專門劃分了頻段,允許HAM在這些頻段內自由通聯。
四川無線電協會的年會更像是一個愛好者們的嘉年華。現場既有各種設備的展臺,又有無線電測向和通信比賽,還有無線電C類操作證的考試。剛到活動現場的時候,第一個吸引我的其實是無線電愛好者們的車。無論何種品牌、型號,幾乎每輛車都裝了一個車載電臺,而且車身上都有顯眼的天線。
業余無線電還是有一定門檻的。首先,在國內想成為一個HAM,你需要一個“業余無線電操作證書”,它分為A、B、C三個類別,C類最高。
理論上,C類操作者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HAM進行通信,甚至能和空間站的宇航員通聯。當然,如果你能利用一些特殊的技巧,比如衛星或者特殊的天氣現象,A類操作者也能通聯全球。但是C類并不能直接考取,你要考完A類后設臺6個月才能考取B類操作證,然后取得短波執照再實際操作18個月以上,才能考取C類。所以C類操作證在接近30萬的愛好者中,只有幾千人。
2024年年會也舉辦了四川省2024年第五次C類操作證的考試,考試名額只有80個,據說只用了7秒鐘就被搶光了。但是考下操作證還不算完,你還需要另一個東西,叫無線電臺執照。這相當于你考完駕照,還需要一個行駛證。這時候,你才會得到一個獨一無二的“呼號”。所以在簽到板上可以看到,大家簽的都是自己的呼號。直到這一步,恭喜你,已經是一條新鮮的“火腿”了。接下來,你只需要再花個幾年時間學習一點物理、地理、外語、電路基礎、通信工程、信號處理等方面的知識,然后再全球通聯個幾百人,差不多就能成為一條“老火腿”了。
在活動現場問了一圈,發現大家玩的內容還真是不盡相同。其中一位參加活動的老哥,在挑戰0.5W功率設備做超長距離的通聯,而且他已經通聯了幾十個國家。老哥還說,小功率設備的樂趣還在于自己動手制作,他隨身帶著很多上海愛好者自己制作的“CW摩爾斯碼套件”。這些低功率設備有時候就能發送上萬公里的信號。
M哥收集“QSL卡”——這是一種在HAM之間互相通聯過的證明。這種卡片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在無線電愛好者之間流行了。無線電愛好者通聯后,會互相郵寄一張QSL卡,這是相互交換聯系方式的途徑。這張卡上有對方的呼號、通聯時間、地理信息,有的HAM還會蓋上自己的印章。而卡片背面則是HAM發揮創意的地方,類似不同風格明信片的設計。許多HAM把盡可能多地收集QSL卡作為追求,許多HAM在現實中見面之后也會互相送一張QSL卡片,來紀念這次交流。
當M哥跟別人用無線電通聯的時候,倆人好像說了一串似英語又不是英語的對話,其實這是專屬于無線電愛好者們的專業用語。比如說“CQ(Call to all station)”是指廣泛性的一種呼叫,在該頻率上的任意一個電臺都可以進行回答。在雙方交換呼號和信號報告時,則需要使用到“字母解釋法”。而在通聯過程中還要用到的一些簡語,例如“73(送祝福)”“QTH(地址)”“TNX(謝謝)”這些都是摩爾斯電碼的縮寫。
無線電臺還有一些必須遵守的規矩。比如第一個規矩就是禁止播放任何商業廣告,另外就是禁止播放音樂和廣播,這些內容同樣會占用頻段資源并干擾其他用戶的正常通訊。還有就是避免長時間占用頻率,尤其在頻段擁擠的情況下,要讓其他愛好者也有機會使用。也不要在別人通聯時,隨便插入自己的呼叫,一般要等到對方交替呼叫或短暫停頓后,再禮貌加入。
2024年工信部發布了修訂版的《業余無線電臺管理辦法》,其中一項重點內容是允許未成年人設置、使用工作在30-3000MHz頻段且最大發射功率不大于25W的業余無線電臺。在這之前,未成年人僅可以考取操作證,而不能設置自己的電臺。這次修訂可以說讓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又注入了很多新鮮血液。所以在年會現場也有很多小HAM,從小學到高中不等,有的甚至還獨自坐車幾百公里來參會。
2024年年會還舉辦了業余無線電的測向比賽。這項活動要求參賽選手在限定的時間內,通過手上的天線來找到附近的信號源,越靠近信號源,信號強度和頻率越高,最終找到信號源并“打卡”完成比賽。有點像另一種形式的尋寶游戲。參加這項活動的幾乎都是高中生,很多還是組團過來的同班同學。
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天災來臨之際,網絡會中斷,手機信號會消失,只有電波永不消逝,那里也有業余無線電愛好者的身影。因為在黃金救援時間內,無線電可能是唯一聯系外界的方式。這也是為什么,多災多難的四川地區更重視業余無線電的發展。
而對于個人來說,無線電的樂趣也是它存在的意義。即使拋開無線電所有有用的屬性,只作為愛好者們的玩具,它也自然有其意義。我突然覺得我不該問“無線電到底有什么用”這個問題。就像我們不會去問釣魚愛好者為什么不去市場買魚,露營愛好者為什么不去住酒店,那自然也就沒有理由追問無線電的意義。
字母解釋法
無線電通信中經常會遇到聲音不清楚、無法辨識的問題,比如G和J、B和P、D和T等字最容易聽錯。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的通訊用語也普遍使用類似的解釋法,同時在日常語言交流中也會偶爾采用此方法,如“A”讀Alpha、“C”讀Charlie等。
(責編: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