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沙的老城集市廣場被色彩艷麗的“老房子”包裹著,廣場邊還留有一段古城墻的墻基,另一側是中世紀風格的城堡。從這片中心城區向南沿著熱鬧而寬敞的主干道步行,會經過華沙大學、總統府等著名建筑。徜徉在華沙中心城區的游客們很難想象,無論這片城區的建筑物看上去有多古老,19世紀新古典風格也好,中世紀的城墻、城堡也罷,其實全都是二戰后重建的仿古建筑,有人說,整個華沙城沒有一棟建筑,一座雕塑的歷史早過1945年。二戰中被戰火摧毀的城市有很多,而被戰爭摧毀得最徹底的大城市,非華沙莫屬。
一般情況下,被法西斯占領的城市會經過兩次易手,一次是淪陷,一次是解放。華沙經歷了4場戰役,除了1939年9月德國閃擊攻占波蘭和1945年1月蘇聯紅軍最終解放華沙之外,對城市造成更大破壞的是中間兩次反抗納粹占領的起義:1943年4—6月的華沙猶太人起義和1944年8—9月的華沙起義。
華沙的第一次劫難是1939年9月德軍的圍城戰。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6日急進的先頭部隊已經抵達華沙郊區,并于8日第一次試圖沖進城里。9月21日德軍開始大規模攻城,9月22日在德軍幾輪飛機的轟炸下華沙成為納粹的占領區。
華沙遭遇的第二次劫難發生在1943年春夏之交。我們知道納粹一直迫害猶太人,但大屠殺政策的形成有一個逐步演進的過程。希特勒剛上臺的時候還沒有喪心病狂到要殺盡猶太人,那時候的政策是在德國境內剝奪猶太人的財產,進行強迫勞動,并把大多數猶太人驅趕到其他國家。后來納粹占領區越來越大,尤其波蘭是全世界猶太人口最多的國家,達到350萬,不可能往別處驅趕了,于是德國在波蘭的各大城市建立猶太人聚居區(隔都),把全波蘭乃至整個歐洲占領區的人口集中遷移進這些隔離區。
華沙的猶太人聚居區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個,1941年最擁擠的時候,在3.4平方公里的城區擠進40多萬猶太人,平均每間房住7—9個人。聚居區和周圍的波蘭人社區用高墻完全隔絕,區內衛生狀況堪憂,糧食飲水短缺,猶太人凍死餓死不計其數。此后在1942年1月的萬湖會議上,納粹才正式明確以屠殺手段“最后解決”猶太人的方針,1942年春天,納粹在波蘭東部偏僻地區秘密建造特雷布林卡、貝烏熱茨、索比堡等三個集中營,分批把波蘭各城市隔離區里的猶太人運到這里,名義上是“安置到東方的新居住地”,實際上是送進毒氣室殺害。到1943年春季,有40萬人的華沙猶太人隔離區只剩下5萬多人,那些離開的猶太人全部被屠殺。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墻,華沙的猶太人漸漸從傳聞中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在絕望中他們拿起武器做決死的反抗。這就是1943年4月華沙猶太人起義的背景。
從軍事角度來說,此時蘇德前線距離華沙數百公里之遙,猶太人起義根本沒有勝利的希望,組織起義的猶太領袖們事實上也根本不抱生存的希望,起義目的只是“不讓德國人來決定我們死亡的時間和地點”而已。從1943年1月起,隔離區內的猶太人拒絕被轉運,用少得可憐的手槍和自制的燃燒瓶抵抗沖進隔離區清場的德國黨衛隊和警察部隊,暫時阻止了德軍進入隔離區。到4月中旬德軍決定大規模清場,用炸藥和噴火器逐個清除猶太人的據點,鎮壓持續了一個月。
根據德國人事后的報告,1.3萬多猶太人在戰斗中死亡,總數5.6萬人的猶太居民中,除了戰死和少量逃出隔離區高墻,得到當地波蘭平民掩護生存下來的人以外,其余全部被運到死亡集中營屠殺。而在鎮壓過程中德國人繳獲的武器是什么呢?按照1943年5月24日華沙警察首腦、黨衛隊旅隊長施特羅普的報告數字是:9支步槍,59支手槍,“數百枚”手榴彈和自制燃燒瓶,德國人在一個月的行動中死亡17人。由此可以看出,華沙猶太人起義甚至算不上一場真正的軍事行動,而是一邊倒的屠殺。作為這場起義的結果,面積3.4平方公里的猶太人隔離區被完全摧毀,納粹沒有在高墻內留下一棟還站立著的建筑!
納粹占領華沙時期,波蘭擁有組織嚴密武裝齊全的抵抗組織“國內軍(國家軍)”。這是戰前波蘭政府就安排好的,一旦國家被假想敵(德國或者蘇聯)占領,占領區的軍人就轉入地下,聽從流亡倫敦的波蘭政府的號令,準備發動大規模游擊戰。從這個意義上說,波蘭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從國家層面組織戰略性游擊戰的國家。但是猶太人起義的時候,波蘭國內軍僅限于試圖破壞圍墻,給起義的猶太人偷運食物和少量武器,沒有發動起義接應,因為他們認為當時發動起義絕無勝利的可能。
到了1944年7月底,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蘇軍一口氣推進到華沙城郊,城里已經能聽到蘇軍的隆隆炮聲了,于是華沙的波蘭國內軍決定,發動全城總起義。起義定于1944年8月1日舉行,他們估計起義之后,4天內就能迎來蘇軍主力部隊的接應。此后兩個月發生了什么眾說紛紜,今天我們了解到的事實是:波蘭國內軍發動起義的決定事先并未和蘇聯當局溝通過,而蘇軍原本就沒有想要占領華沙。蘇軍后勤已經不繼,德軍也組織起完整的防線,抵抗逐漸加強,加之蘇軍陣地和華沙主城區隔著一條維斯杜拉河(Vistula),所以蘇軍一直按兵不動。


在沒有正規軍接應的情況下,波蘭國內軍無論裝備還是糧食的儲備都不足,國內軍打個城市游擊戰綽綽有余,但遠遠不能和德軍正規部隊正面作戰。德軍主力在與華沙城外的蘇軍主力對峙,鎮壓起義的主要是警察部隊,大致的實力對比是2萬名裝備低劣的波蘭地下武裝人員面對1.3萬到2萬名裝備精良的德國警察和軍隊。這場起義原計劃堅持4天就可以迎接勝利,但實際上堅持了整整2個月,雖然最后失敗,但這場起義本身就是華沙保衛者英雄主義的體現。
1944年10月2日波蘭國內軍投降,德國人俘虜了1.5萬名抵抗者,另有1.8萬名國內軍死亡,平民死亡18萬人。鎮壓了華沙起義之后,納粹下決心向波蘭人證明,抵抗不僅意味著肉體上的消滅,而且是整個文明的滅亡。當時華沙城30%的城區已經在戰爭中被毀,黨衛隊首腦希姆萊下令把華沙城數十萬居民遷移出城,所有公共建筑里的陳設和收藏運去德國,然后把城市剩余建筑系統地炸毀。城市被摧毀得如此徹底,以至于1945年1月蘇軍發動進攻,一口氣從華沙城下打到柏林遠郊的時候,德軍甚至沒有費勁守衛華沙,直接撤退了——因為已經沒有城市需要保衛了。
當你了解了戰爭期間在華沙發生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再回頭來看這座城市的今天,眼光是否會有不同呢?今天這座城市完全是戰后一磚一瓦重新建立起來的,因為城市的毀滅和重建都是如此徹底,已經無法找到當年戰場的原貌了。如今,華沙的很多居民區是火柴盒式的五到七層蘇式“筒子樓”,那是戰后重建的痕跡。就在城西的一片老式居民區里,你能找到一座方方正正的水泥紀念碑,正中央有銅雕的猶太人起義場景。為什么紀念碑會擺在如此偏僻的居民區里?因為那里就是當年的猶太人隔離區。
1944年華沙起義的紀念碑就在市中心,分為兩組雕塑,一組戰士正從倒塌的建筑中跑出來戰斗,在他們前面另有一組戰士正從地面的圓洞鉆下去,這是起義者利用城里四通八達的下水道系統成功實現大規模轉移的歷史事實。華沙起義的確有一座博物館,是在城西南的居民區,距離火車總站不遠,2004年開放。如果你在華沙中心區不妨到老城集市廣場好好看一眼廣場中心的美人魚戰士雕像吧。披甲執盾持劍的美人魚戰士,從中世紀就是華沙城的象征,而這座戰后重建的雕像,美人魚的面貌,據說是按照1944年華沙起義中犧牲的一位女戰士的面容塑造的。
(責編: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