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始終把發展民營經濟擺在重要位置,堅持以最大決心、最高規格、最強措施支持和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山東民營經濟實現大發展、大跨越。特別是今年以來,山東密集落子民營經濟,彰顯出誓要當好民營企業堅強后盾的決心。
前不久,山東召開專題會,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與部分民營企業家面對面交流。企業家代表圍繞產業發展、政策支持、營商環境等方面談感受、議發展、話未來,暢所欲言、建言獻策,唱晌山東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春之聲”。
新年伊始,以DeepSeek、宇樹科技等為代表的一批民營企業憑借現象級科技產品迅速出圈,展現了蘊藏在民營經濟中的創新活力。
民營經濟興則山東興,民營經濟強則山東強。如何做強山東民營經濟?面對這一問題,與會企業家都不約而同提到創新這個關鍵詞。
山東天岳先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宗艷民提出“科技和產業創新雙輪驅動”。去年,這家企業在全球率先發布12英寸碳化硅襯底,引領碳化硅襯底邁入超大尺寸新時代,成為山東通過技術和產品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注腳。
圍繞電動汽車充電網,青島特銳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投入67億元研發資金,拿下1370項專利,奪得新能源汽車充電和高端箱式電力設備制造行業領先位置。在公司董事長于德翔的計劃中,企業還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和創新力度,并向虛擬電廠、AI智能充電機器人等關鍵技術發起攻關。
會議要求,各級各部門要堅持依法依規、熱情周到、有呼必應的原則,切實解決民營企業有關訴求。今年山東將圍繞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更多民營企業優質項目納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現代服務業等省級重點項目庫,統籌要素資源集中保障:繼續加大新能源領域吸引民間投資力度,提高民資入股比例。
“點、線、面”協同發力
正是因為有這些大大小小的民營企業,成就了山東作為全國唯一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記者從山東工信廳了解到,山東通過“點、線、面”協同發力,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才有了共生共贏的完備產業生態。
在“點”上,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建立106家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領航企業培育庫,支持聚焦主業做大向強:開展優質中小企業“挖潛強基”行動,新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390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54家,累計237家,居全國首位。
在“線”上,按時序完成國家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任務,深入實施標志性產業鏈突破工程,“鏈長”省領導召開專題會8次.研究產業鏈建設全局問題。創新開展“十鏈百群萬企”行動,2024年全年已舉辦省級對接活動31場,帶動各市組織各類對接活動1050場,加快推動更多制造業中小企業,特別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卡位入鏈、融鏈發展。
當下,一大批山東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以“勇立潮頭,勇攀高峰”的壯志豪情攻堅克難、奮力前行,持續書寫著屬于山東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2024年,山東將民營經濟發展列為重中之重,一系列精準有力的政策舉措相繼出臺并落地生根。
在稅收優惠方面,山東針對小微企業的普惠性減稅政策持續加碼,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進一步提高,讓企業有更多資金投入到技術創新與產品升級之中。在金融扶持領域,政府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模式,為輕資產但高潛力的民營科技企業打開了融資新通道。
此外,在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山東省政府特別注重優化營商環境。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簡化審批流程,提高服務效率,為民營企業創造了更加寬松便捷的經營環境。同時,山東還積極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加強政企溝通,及時回應企業訴求,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一系列舉措有效激發了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
山東持續發力,出臺了一系列助力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為企業的茁壯成長營造優良環境。同時,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通過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提高政務服務效率,為民營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讓企業切實感受到政策的便利與溫暖。
從《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條例》到《2024年“促進經濟鞏固向好、加快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第一批)》,山東在政策制定上既注重統籌謀劃、供需銜接,又堅持突出重點、滾動接續,確保政策紅利持續釋放。這些政策涵蓋了援企惠企、擴大有效需求、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培育、現代服務業發展、鄉村振興、能源綠色轉型等多個方面,為民營企業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青島在優化營商環境上不遺余力,先后出臺《關于深化青島新時代“兩個健康”工作的意見》《青島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青島市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促進辦法》等文件:建立由市委領導牽頭、42個市直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機制,及時了解企業需求,協調解決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難題,支持民營企業和企業家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
“雙向奔赴”為青島民營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活力。截至2024年9月底,全市實有民營經營主體207.4萬戶,占全市經營主體總量的99.4%。民營經濟貢獻了青島市60%以上的稅收、近70%的進出口、80%以上的城鎮新增就業、90%以上的經營主體數量和企業數量,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
“山東制造”大放異彩
科技創新是民營經濟發展的生命力。山東大力支持民營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加快技術創新、產品升級。數據顯示,2024年,山東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2萬家,其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90%。以光威集團和天岳先進為代表的一批民營企業,在碳纖維和半導體材料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僅實現了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也為山東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注入了強大動力。同時,山東還積極支持民營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推動傳統民營企業向智能制造升級,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營商環境是民營經濟發展的“沃土”。山東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一系列減稅降費、金融支持和市場準入政策,有效緩解了企業發展中的難題。例如,濰坊通過實施“一站式”政務服務平臺,縮減企業審批流程,幫助企業快速落地投產。這些舉措不僅讓民營企業有了發展的便利,更堅定了企業投資和創新的信心。
民營企業是拓市場、抓訂單的“沖鋒隊”。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山東民營企業一方面深耕國內市場,積極挖掘內需潛力:另一方面,山東民營企業正以更加開放自信的姿態拓展海外市場,內外兼修揭秘“增長密碼”。
在國內市場方面,山東民營企業可依托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和日益增長的內需潛力,積極開拓新的消費領域:在國際市場方面,山東民營企業推動與國際市場的深度融合,提升全球競爭力。
位于聊城市東昌府區的山東海菲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微型挖掘機創新制造這一細分領域,產品已廣泛應用于建筑路橋、農業園林等領域。2024年,該公司通過多平臺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推廣方式,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產品已出口到美國、加拿大、德國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憑借著良好的行業口碑和完善的質量體系,在國外市場上享有較高的聲譽。
山東這片充滿商業底蘊的土地,重商親商的傳統源遠流長,也孕育出了一批批極具魄力的民營企業家。他們懷揣著敢為人先的勇氣,秉持開拓創新的精神,在商場上縱橫馳騁。像魏橋、東明石化、光威等民營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都極具影響力。它們在各自的領域不斷深耕、突破,憑借著卓越的產品與技術,讓“山東制造”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持續提升著山東制造的全球知名度與競爭力。與此同時,眾多中小企業也不甘落后,專注于細分領域,堅定不移地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它們以獨特的技術與精細化的產品,為山東的產業發展夯實根基、增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