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聚焦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耦合路徑,基于實踐育人模式創新的角度,通過分析兩者的契合點、存在難點,創新性地提出切實可行的耦合路徑,旨在為高校實踐育人模式的優化提供參考,促進高校在人才培養中更好地融合愛國主義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
[關鍵詞]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耦合路徑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5.04.001
在當前高校教育體系中,愛國主義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緊密相連、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1]。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學生面臨多元文化的沖擊,如何在復雜環境中堅定愛國主義信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深入探究兩者的耦合路徑,有助于提升高校教育的實效性,培養具有強烈愛國情懷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時代人才[2]。
一、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耦合的契合點
(一)價值理念的共通性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培養人民對國家的熱愛與責任感,要求將個人與國家發展相融合,維護國家利益。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各民族形成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是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及責任感。二者在價值理念上都倡導個體將自身發展與集體命運緊密相連,追求集體的繁榮與進步,推動各民族團結和諧、共同繁榮。這種共通性為耦合提供了堅實的價值基礎。
(二)教育目標的一致性
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旨在培養學生深厚的愛國情感,使其具備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則致力于讓學生理解自身在不同共同體中的角色和責任,提升其社會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促進學生在集體中實現自我價值。二者的教育目標均聚焦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使其成為有擔當、有作為的公民,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注入活力。
(三)教育內容的互補性
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涵蓋國家歷史、文化、傳統等方面,著重培養學生對國家的認知和情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內容涉及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關注個體與集體、不同集體之間的關系構建。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國家歷史文化內容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底蘊,使學生在了解國家發展歷程的同時,更好地理解共同體形成的歷史脈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中的人際關系處理、集體協作等價值觀念,有助于學生在愛國主義實踐中更好地與他人合作,將愛國情感轉化為實際行動。
(四)教育方法的協同性
在高校教育中,愛國主義教育常采用課堂講授、實踐參觀、主題演講等方法,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則多運用小組討論、團隊拓展、案例分析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和集體認同能力。這些教育方法在實施過程中具有協同性,且協同運用教育方法的方式既能深化學生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又能有效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耦合中存在的難點
(一)教育情境的局限性
高校教育多在校園環境中開展,相對封閉的教育情境限制了愛國主義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實踐拓展。盡管學校會組織一些校外實踐活動,但由于時間、安全等因素制約,活動的深度和廣度有限[3]。例如,在愛國主義教育的實地參觀中,學生可能只是走馬觀花地瀏覽歷史遺跡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難以深入體驗和感受歷史背后的愛國精神。在有限的教育情境下,學生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也缺乏真實社會場景的磨礪,學生難以真正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
(二)教育內容的碎片化
目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存在碎片化現象。愛國主義教育在不同課程中分散呈現,缺乏系統性整合,導致學生對愛國主義的理解缺乏連貫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同樣存在類似問題,相關知識分散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不同課程模塊中,沒有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涉及愛國主義的部分內容,而在社會學課程中又有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相關知識,學生難以將這些分散的知識點有機聯系起來,影響了教育效果,無法實現兩者的有效耦合。
(三)學生個體差異的挑戰
高校學生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其知識儲備、價值觀念、興趣愛好等存在顯著個體差異。在愛國主義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過程中,統一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難以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部分學生可能對理論性較強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缺乏興趣,而一些學生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團隊活動中,由于性格內向等原因參與度不高。例如,來自偏遠地區、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學生可能在理解愛國主義的深層次內涵上存在困難,在團隊協作中也可能因缺乏經驗而表現不佳,這給兩者的耦合教育帶來了較大挑戰。
(四)國際形勢下的文化滲透與價值觀沖擊
從國際局勢來看,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競爭日益激烈,文化交流碰撞頻繁。一方面,西方國家憑借其文化產業優勢,通過互聯網、影視作品等傳播西方價值觀,對我國高校學生的思想造成沖擊,可能削弱學生對本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認同。另一方面,國際上部分地區沖突不斷,民族矛盾凸顯,這讓我國高校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到維護民族團結、強化國家認同的重要性。
三、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耦合路徑
(一)構建多維度實踐教育場域
高校應積極構建多維度的實踐教育場域,打破傳統校園教育情境的局限。可以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依據基地的資源特色,定制貼合學生需求的實踐課程。此外,高校可以通過與社區合作開展文化傳承與創新項目,學生在與社區居民共同梳理社區歷史文化、組織文化活動的實踐中,弘揚和傳播當地特色文化,挖掘紅色題材,增強對社區共同體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實現愛國主義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在多元實踐場域中的有機融合。
(二)搭建系統性融合課程架構
高校需對愛國主義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內容進行系統性整合,搭建融合課程架構[4]。在課程頂層設計層面,要以愛國主義為主線,串聯不同學科領域中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相關的知識模塊,開設專門的融合課程。例如,“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課程內容涵蓋國家歷史文化中的愛國主義元素、社會學視角下共同體的形成機制、心理學中個體對集體認同的心理過程等。在歷史專題中,深入探討如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驅動力,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引導學生從宏觀國際視野理解愛國主義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緊密聯系。此外,要對現有課程進行優化升級,在各學科教學中加大愛國主義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以理工科課程為例,在講解科技創新成果時,引入科技工作者的愛國奉獻事跡,以及科技創新對國家發展和國際合作共同體構建的重要意義,使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主義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熏陶,實現教育內容的系統性、連貫性與深度融合。
(三)推行精準化個體發展指導
針對高校學生顯著的個體差異,應推行精準化的個體發展指導策略。在學生入學初期,要運用多元化測評工具,如心理特質測評、學習風格評估、興趣愛好調查等,全面收集學生信息,建立學生個體發展檔案。針對對理論性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缺乏興趣的學生,要采用情境化、案例化教學手段,借助多媒體資源,呈現鮮活的愛國主義實踐案例,如重大國家工程建設中的感人故事、普通民眾在社會公共事件中的愛國行動等,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與學習興趣[5]。對于性格內向、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團隊活動中參與度低的學生,可以組織針對性的溝通技巧培訓與團隊協作訓練工作坊。同時要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為其精準推薦愛國主義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相關的社團活動或實踐項目。如推薦文學創作特長的學生參與愛國主義主題的文學作品創作社團,鼓勵具有組織協調能力的學生負責社區文化建設項目中的組織工作,助力學生在個性化發展中實現愛國主義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同步提升。
(四)提升學生文化思辨能力
一方面,高校應開設專門的文化思辨教育課程,全面介紹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等內容。通過案例分析、對比研究,引導學生客觀認識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與共性,避免盲目崇外或排外。組織國際文化節、中外學生交流論壇等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增強跨文化溝通能力,學會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從而更加堅定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深化愛國主義情感,為理解和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更廣闊的視野。另一方面,要強化網絡文化陣地建設,抵御不良文化滲透。高校要加強校園網絡文化陣地建設,打造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的網絡教育平臺;運用新媒體技術,制作并傳播富有正能量的短視頻、動漫等,生動形象地宣傳愛國主義精神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建立網絡輿情監測與引導機制,及時發現并處理不良信息,對西方不良文化的滲透進行有力駁斥。此外,鼓勵學生參與網絡文化創作,形成積極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讓學生在網絡平臺也能受到正確價值觀的熏陶。
四、結語
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耦合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教育實踐創新。通過深入挖掘兩者的契合點,精準剖析存在的難點,針對性地提出切實可行的耦合路徑,如拓展多元教育情境、整合優化教育內容、實施個性化教育策略以及提升學生文化思辨能力,能夠有效提升高校教育的實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社會多元化趨勢愈發明顯的今天,高校應積極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有機融合,為培養具有強烈愛國情懷和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鄭雪松,高敏,胡平楓.高校黨建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協同共進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2025,(02):75-80.D
[2]王萬春,高莉.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及實踐路徑[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 2025,44(03):23-27.
[3]李浩,焦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思政課路徑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 2025,45(02):1-8+16.
[4]張征.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方位、獨特優勢與使命擔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5,45(02):56-63+183.
[5]張振杰,常馨雨.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高校育人體系探賾[J].領導科學論壇, 2025, (02):135-138.
基金項目:福建商學院校級科研項目(社科類)高校輔導員專項,項目名稱:新時代愛國主義視域下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路徑探索(項目編號:2023sysk20)
作者簡介:謝嘉媛(1993.08-),女,漢族,福建龍巖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