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延安紅色交通線在特定歷史時期,作為連接革命根據地之間及與外界的關鍵紐帶,對中國革命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延安紅色交通線的建立與發展轉化,繼承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色交通線的經驗,在全面抗日戰爭時期新的歷史背景下不斷發展壯大,在解放戰爭時期面臨著新挑戰與變革不斷調整,對革命時期的戰略決策傳達、軍事力量調配以及傳播革命精神火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延安紅色交通線;歷史演進;革命根據地""""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5.04.002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歷史長河中,紅色交通線宛如一條堅韌的脈絡,承載著革命的希望與力量,影響著中國革命的進程。延安,作為中國革命的重要圣地,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延安紅色交通線,并非簡單的地理連接,而是情報傳遞“生命線”、物資輸送的“補給線”、人員往來的“聯絡線”,是連接延安與外部世界的關鍵紐帶,對革命事業的存續與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組織建立階段(1935年-1941年)
(一)延安紅色交通線建立的現實需求
1935年,隨著黨中央率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悄然開啟。為能更緊密地維系與各根據地、八路軍、新四軍的協同,同時深入國民黨統治區及敵占區開展工作,加強彼此間的溝通聯絡,需要建立一條安全、可靠的交通線,[1]以延安為中心的紅色交通線應運而生。延安紅色交通線全面且深入地承繼了蘇區時期紅色交通線的經驗與傳統。在組織體系上,設立層級分明的管理機構,并沿用嚴格的人員選拔與培訓標準;交通方式與路線規劃方面,延續隱蔽通行方式,依據地理與敵我態勢構建路線;情報傳遞與保密工作中,傳承并改進傳遞方法,強化保密制度與意識;物資運輸策略上,承繼分散隱蔽運輸與合理物資管理機制。這條交通線不僅要能夠穿越敵人的重重封鎖,還要能夠確保信息的保密性和傳遞的及時性。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在敵后戰場上的作用日益凸顯。然而,由于國民政府的封鎖和日軍的圍剿,抗日根據地面臨著嚴重的物資短缺問題。為了緩解這一困境,中國共產黨開始向共產國際和蘇聯尋求援助。1937年,蘇聯政府開始通過途經新疆的國際交通路線為國民政府輸送多項援助,與此同時,還憑借此線路為中國共產黨提供戰略物資。[2]在長征時期,受諸多因素影響,中共中央同莫斯科的聯系曾出現間斷。延安紅色交通線的建立,承載了運輸物資、傳遞情報等現實需求,成為中國共產黨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橋梁。
(二)延安紅色交通線的重大作用
在抗日戰爭期間,醫療物資的短缺一直是困擾抗日根據地的一大難題。為了改善這一狀況,眾多國內外愛國人士與機構出資籌集醫療設施和藥品運往抗戰前線,紅色交通線便成為運送這些物資的重要線路,這條運輸線路的開辟不僅提高了根據地的醫療水平,也為傷員提供了及時有效的救治。延安紅色交通線的建立為延安及各抗日根據地提供了重要的物資支持,不僅滿足了前線戰士的基本生活需求,也為根據地的經濟建設、軍事防御等提供了有力保障。除了運送物資外,延安紅色交通線還承擔了護送大批重要干部到延安的任務。通過延安紅色交通線,中國共產黨與蘇聯、共產國際等國際反法西斯力量保持了密切聯系,也為其后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發展鞏固階段(1941年-1945年)
(一)皖南事變與延安紅色交通線的生死考驗
1941年1月6日,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爆發。[3]皖南事變使得國共合作抗日的前景蒙上了陰影。為了打擊和削弱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國民政府隨后對陜甘寧邊區實施了財政封鎖政策,切斷了延安與外界的經濟聯系和郵政通信。面對這一嚴峻形勢,中國共產黨必須找到一種方式來維持與外界的聯系,確保黨中央的指示能夠迅速傳達至各抗日根據地,同時保障根據地的物資供應和人員往來。延安紅色交通線成為了中國共產黨最可靠的生命線,它不僅要穿越敵人的重重封鎖,還要應對國民黨軍隊的嚴密監視和破壞,其難度之大、風險之高可想而知。皖南事變發生后,情報傳遞遭遇極大阻礙,以往依靠的多條交通線路被切斷,交通員的行動受到重重限制,許多重要情報無法及時送達八路軍、新四軍軍部。
為了加強對紅色交通線的統一領導和管理,確保其安全和暢通,1941年5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組織成立中央交通委員會,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紅色交通線重要性的深刻認識,也為其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1942年1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發出《中央關于建立各根據地秘密交通的指示》,在當時復雜嚴峻的斗爭形勢下,這一指示明確要求,各根據地之間務必即刻建立起能夠穿越敵人封鎖線的秘密交通線。與此同時,各根據地的“最高黨組織立即選派能力較強、有秘密工作經驗的干部,到各鄰近邊區主要來往方向之邊界建立強有力的對頭交通據點”。[4]同時還積極與各地黨組織和抗日武裝力量協調配合,共同打擊敵人的破壞活動。為了保障物資運輸和人員往來的順暢,還加強了交通線的維護和保養工作,提高了運輸效率和安全性。
(二)延安紅色交通線在這一時期所承擔的特殊任務
在皖南事變后的艱難時期,延安紅色交通線不僅保障了黨中央與各抗日根據地之間的聯系,還為根據地輸送了大量物資和人員。交通線不僅穿越了敵人的重重封鎖線,還克服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復雜的國際關系,交通員冒著生命危險在敵占區和國民黨統治區之間穿梭往返,正是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他們成功地完成了各種艱巨任務。
皖南事變爆發后,新四軍指戰員大部分壯烈犧牲,葉挺軍長被扣押,突圍出來的同志多由黨內交通站輾轉護送到蘇北抗日根據地。[5]在護送過程中,延安紅色交通線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和挑戰。當時,敵人的封鎖如銅墻鐵壁般嚴密,妄圖將突圍的新四軍將士困死在途中,由于敵人的嚴密監視和破壞活動,交通員不得不采取各種隱蔽手段來確保干部的安全。他們不僅要精心策劃路線和行程安排,還要時刻警惕敵人的追捕和襲擊。正是憑借著高超的智謀和勇敢的精神,他們成功地護送了一批又一批重要干部到達延安,為抗日力量保存了珍貴的火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43年3月,抗大總校近三百名學員在紅色交通線的護送下安全返回延安,[6]在抗大接受了系統的軍事和政治教育后,成為了抗日根據地的重要骨干力量。此外,紅色交通線還護送了大批到延安參加整風和準備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黨政領導干部。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護送劉少奇從山東返回延安參加七大。[7]
三、調整轉化階段(1945年-1948年)
(一)延安紅色交通線在抗戰勝利后調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此,這場艱苦卓絕的民族解放戰爭,以中國人民的最終勝利落下帷幕。然而,戰爭的結束并未帶來和平,國內政治斗爭的復雜性與國際局勢的動蕩不安,使得中國依然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國民政府企圖憑借其優勢地位,消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實現獨裁統治,面對這一復雜局勢,中國共產黨必須做出戰略調整。紅色交通線作為黨的重要戰略通道,其調整與發展成為當務之急。1947年3月,國民黨軍胡宗南部大舉進攻延安。面對敵人的瘋狂進攻,中共中央做出了撤離延安、轉戰陜北的戰略決策,這不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英勇無畏,更彰顯了其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在撤離延安的過程中,中央辦公廳將全部工作人員分成三支隊伍,分別跟隨毛澤東、劉少奇和朱德、葉劍英和楊尚昆轉移到不同的地區。[8]這一戰略部署不僅分散了敵人的注意力,更確保了黨中央在極端困難條件下的生存與發展。轉戰陜北期間,中央交通科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保障了黨中央與各根據地之間的緊密聯系,還成功輸送了大量物資和人員,圓滿完成了黨中央、中央工委和中央后方委員會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
(二)延安紅色交通線的轉化發展
1948年5月,隨著戰局的發展,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移駐西柏坡。這一戰略轉移不僅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的戰略反攻已經開始,也為紅色交通線的轉化發展提供了契機。在西柏坡,中央辦公廳恢復了建制,并重組了中共中央辦公廳交通科。這一重組不僅加強了交通科的組織領導與隊伍建設,更提升了其工作效率與戰斗力。在新的組織架構下,紅色交通線得以更加高效地運轉,為黨中央與各根據地之間的聯系提供了更加堅實的保障。這一時期,紅色交通線不僅繼續承擔著輸送物資和人員的重任,還積極參與了新中國的籌建工作。他們通過秘密渠道與國內外各界人士保持聯系,為新中國的外交、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紅色交通線還承擔著收集情報、傳遞消息的重要任務,為黨中央制定正確的戰略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結語
從組織建立到發展鞏固,再到調整轉化,延安紅色交通線在革命戰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保障了黨中央與各根據地之間的聯系,還為革命事業的勝利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時,紅色交通線還培養了一大批忠誠勇敢、智勇雙全的交通員隊伍。延安紅色交通線所積累的經驗與教訓,為我們今天應對復雜多變的風險挑戰提供了寶貴借鑒。
參考文獻:
[1]秉澤.紅色血脈——黨的秘密交通工作的前世今生[J].保密工作,2019(3):68-71.
[2]李戈瑞.延安與莫斯科間的神秘紅色國際交通線[J].湘潮(上半月),2015,(08):51-55.
[3]史宇陽.蘇聯、蔣介石在皖南事變前后[J].黨史文苑,2022,(05):16-20.
[4]馬衛平.烽火歲月的錘煉 民族精神的彰顯——呂梁與中國抗日戰爭[J].滄桑,2005,(05):6-10.
[5]鐘交文.革命戰爭年代的黨內交通[J].秘書工作,2021,(06):61-62.
[6]王立崗.一條秘密的延安通道——同蒲支隊百里交通線憶事[J].黨史文匯,1995,(12):31.
[7]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劉少奇年譜(增訂本)第1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427.
[8]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中國共產黨一百年大事記(1921年7月-2021年6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7.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項目名稱: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體系與原創性貢獻研究(項目編號:23amp;ZD004)
作者簡介:
苗國厚(1984.11-),男,漢族,山東單縣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共黨史、交通文化;
譚黎輝(2000.05-),男,土家族,湖北巴東人,碩士,研究方向:交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