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等教育在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成為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統一的重要路徑。本文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探索運動生理學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模式;研究從課程思政的意義與目標、育人理念、內容體系設計和實施策略、思政元素挖掘、評價方式展開,通過將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體育強國等思政元素有機融入運動生理學知識體系,實現了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效應,對深化新時代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一定參考依據。
[關鍵詞]運動生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5.04.012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強調,要推動全體教職員工把工作的重音和目標落在育人成效上,推動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養各環節,推動實現知識教育與價值塑造、能力培養有機結合,構建中觀的一體化育人體系”[1]。運動生理學作為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必修的核心基礎理論課程,為科學化運動實踐、健康促進以及運動能力的提升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隨著體育教育專業的社會需求持續擴展,運動生理學課程不僅承載著傳授專業知識的職責,更肩負著培養體育領域專業人才的重要任務。通過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之中,運動生理學能夠在“三全育人”教育體系中發揮其獨特作用,助力于培育具備全面素質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
一、運動生理學課程思政意義與目標
運動生理學課程的思政建設旨在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培養具備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和正確價值觀的高素質人才。[2]思政建設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更能夠引導其樹立服務國家戰略、推動社會發展的職業理想,從而為健康中國與體育強國建設培養德才兼備的體育復合型人才。總體目標設計思路從“師德規范、職業素養、綜合育人、學會反思”四個層面反向設計培養,培育具有良好的個人品德修養、體育教育職業道德素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體育強國的理想和責任的體育棟梁。
二、運動生理學的育人理念
遵循專業育人與思政育人協同發展的教學原則,體育教育專業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實現雙維育人目標:一方面通過系統化的學科知識傳授與專業技能培養,提升學生的專業勝任力;另一方面深度挖掘運動科學知識體系中的思政元素,在講解能量代謝、運動適應等生理機制時,融入學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助力學生形成健全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在理論教學與實踐育人層面構建“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體系:在知識維度解析人體運動時的生理調控規律,在方法維度培養實驗設計與數據分析能力,在價值維度滲透科研誠信與團隊協作精神,通過課程實驗、運動處方設計等實踐環節,實現思政教育向實驗室、社會服務等場景的自然延伸。更為重要的是,探索“體醫融合”導向的跨學科整合范式,將運動機能評估、慢性病運動干預等醫學知識模塊有機嵌入專業課程,形成“理論-實驗-應用”的閉環教學模式。
三、運動生理學課程思政內容體系設計和實施策略
運動生理學課程通過“家國情懷、體育強國、民族傳統文化、科學精神”等維度課程思政引領協同育人;再通過專業課程為核心,以四個培養目標“師德規范、職業素養、綜合育人、學會反思”為導向,致力于打造一個全面發展的教育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學生們不僅能夠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能夠培養出高尚的師德,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一)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體系的設計
1.家國情懷方面:通過中國運動員的拼搏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探討體育在提升國家軟實力中的作用。[3]“運動生理學”課程思政教學中,結合中國運動員在國際賽場上的拼搏精神,如奧運會上中國健兒的奮勇爭先的拼搏精神,讓學生深刻理解體育精神不僅是個人榮譽的追求,更是國家形象的展示和民族精神的體現。同時,探討體育在提升國家軟實力中的作用,分析體育賽事如何成為國家間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以及如何通過體育傳播中國文化、展現中國形象。
2.體育強國方面:運動生理學在競技體育中的應用,助力體育強國建設。分析全民健身與競技體育的協同發展。結合運動生理學原理,深入探討運動生理學在競技體育中的關鍵作用,如何通過科學訓練提高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競技能力,從而為體育強國建設貢獻力量。同時,分析全民健身與競技體育的協同發展,強調兩者相互促進的關系。這一部分的講解,能夠使學生認識到運動生理學在促進體育事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培養他們的體育強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3.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方面:挖掘傳統體育項目(如侗族摔跤、苗拳)的生理學原理,分析這些傳統體育項目如何通過獨特的動作和呼吸方法,達到鍛煉身體、調節心理的效果。結合現代運動生理學的研究成果,揭示太極拳、武術等傳統體育項目的科學內涵,使學生深刻理解傳統體育項目的獨特魅力和價值。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傳統體育項目與現代科學訓練相結合,推動民族傳統體育的創新和發展。
4.科學精神方面:強調運動生理學研究的嚴謹性與實證性。探討科學訓練與運動表現的關系。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研究對于提升運動表現的重要性,分析科學訓練如何提高運動員的體能和技能水平。同時,強調在科學研究中保持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鼓勵學生勇于探索未知領域,推動運動生理學研究的不斷進步。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求真精神,為他們未來的學術研究和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課程思政建設在實施過程中注重“價值引導”,實現“全方位滲透”,落實“全程育人”的理念,遵循“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原則,在教學的各個階段——課前、課中、課后進行貫徹[4]。
四、運動生理學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在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學改革中,應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范式,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OBE)設計課程體系,通過“實驗-實踐-創新”三階遞進式教學模式,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深度融合。部分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分析表,見表1。
五、運動生理學教學評價設計與實施
為確保運動生理學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教學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和期末考試兩方面組成。過程性成績強調對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持續跟蹤和記錄,包括思政素養、課堂參與度、作業完成情況、實驗操作等。思政素養評價則著重評估學生在政治素養、家國情懷、體育強國方面、傳承民族傳統體育等方面的能力,可以通過社會實踐總結、案例分析報告、實驗設計方案等形式進行。在評估方法上,應采取多樣化的評估手段。[5]例如結合教師評估、同伴評估以及自我評估,同時融合定性與定量的評估方式。構建科學且合理的評估指標體系,以保證評估結果的客觀與公正。此外,重視評估結果的反饋與運用,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不斷優化課程思政的執行成效。
六、結語
在塑造實用型人才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運動生理學課程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實現“立德樹人”核心目標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關鍵,也是將習近平總書記“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學全過程”的指導思想落到實處、增強教師綜合素養、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所在。盡管我們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和建設仍在不斷探索和進步之中,但課程思政在育人方面的成效仍需我們進一步思考和審視。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廳函[2018]15號.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1805/t20180528_337433.html
[2]李昂.課程思政視域下隧道與地下工程課程改革路徑探究[J].高教學刊,2023,9(36):144-147.
[3]荀振芳.中國話語的高校“三全育人”:理論認識與實踐思考[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5):123-131.
[4]石麗君,于亮.運動生理學課程思政案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22.
[5]郭敏捷.OBE視域下“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育人成效評價[J].長沙大學學報,2023,37(05):102-107.
基金項目:2023年國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名稱:“三全育人”視域下運動人體科學課程體系思政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3278)
凱里學院2024年課程思政示范項目,項目名稱:凱里學院體育課程思政研究示范中心(項目編號:KZ202401)
作者簡介:
張璐(1987.1-),女,苗族,貴州臺江人,碩士,高級實驗師,研究方向:體質與健康促進;
楊運華(1979.12-),男,侗族,貴州天柱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運動人體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