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準備這次發言時,我坐在電腦前,面對空白的PPT,半天敲不出一個字。這個命題太宏大,以我20多歲的年紀來回答生死問題,確實有壓力。”3月17日,在北京大學醫學部逸夫教學樓509教室,23歲的呂文澤站在講臺上,面對授課老師王岳和20多名醫學生同學,如此坦言,“但我慢慢想明白:既然人一定會死,那么,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活法,才是最重要的。”
“我的遺愿清單暫時只想到一項——去非洲看動物大遷徙。若萬一我得了癌癥,希望能安眠在乞力馬扎羅山腳下。”呂文澤以此結束發言。
“這個事不要等到得了癌癥再去。”50歲的王岳接口,引發大家會心輕笑,課堂氣氛瞬間輕松不少。
這門課名為《醫學人文、法律與電影賞析》,是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醫學倫理與法律學系主任王岳面向北大醫學部研究生開設的通選課。該課程已持續9年,通過《遺愿清單》《生無可戀的奧托》等經典影片,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尊嚴與意義。
“在準備這次發言時,我坐在電腦前,面對空白的PPT, 半天敲不出一個字。這個命題太宏大,以我20 多歲的年紀來回答生死問題,確實有壓力。”
3月10日,在北京大學課堂上播放的2019年日本版《遺愿清單》,是王岳精心挑選的教學版本。在他的電腦里,其實保存有兩個版本,2007年的美國版和2019年的日本翻拍版。王岳選擇了日本翻拍版,他覺得這個版本更貼近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
電影講述了兩個原本處于不同世界的女人——任勞任怨為家庭付出半生的主婦北原幸枝和叱咤商界的年輕女強人剛田磨子——都突然被告知生命所剩無幾。兩人在醫院相識,為實現12歲重癥女孩真梨惠的遺愿清單而共同展開一段旅程:去美國體驗高空跳傘、到埃及滾燙的沙漠中看金字塔、在偶像演唱會現場打call、去京都吃最大號的冰淇淋、向喜歡的人表白……這是少女真梨惠在粉色日記本上寫下的遺愿清單,背后的潛臺詞則是:挑戰勇氣膽量,感受世界壯美,燃燒青春活力,不留遺憾……這些愿望讓學生們看到:當生命進入倒計時,世俗身份差異在死亡面前黯然失色。
呂文澤說:“兩位女主角的現實生活原本有巨大差距,但這在死亡面前不值一提。”
另一位同學王帥則被片中演唱會的情節深深打動,他來自北京大學醫學部第四臨床醫學院。他說:“兩位女主角掙脫了社會角色枷鎖,以本真姿態享受演唱會的舞臺,這是對自己生命的某種宣告。”
受此啟發,王帥也寫下自己的遺愿清單,共五項:去美國參觀醫學圣地梅奧診所;跳一次傘;帶家人去他們喜歡的地方旅游;看一次華晨宇的日出演唱會;和另一半來一場環球旅行。
王岳開設《醫學人文、法律與電影賞析》課程已有9年,初衷是借助電影進行情景式教育,展開的話題都事關生命尊嚴、生命意義,所選電影的主人公大多是不同類型的患者,如腫瘤患者、精神障礙患者、孕婦患者、艾滋病患者、兒童患者等,以讓學生沉浸式理解不同患者乃至患者家屬的特點和需求,對其疾苦產生更多共鳴。
王岳還主編了《電影敘事中的醫學人文》,選取了與18部醫學相關的經典電影進行賞析,他為每部電影提煉了一個醫學乃至哲學視角的主題,如《心靈點滴》:“治病救人”還是“幫助患者”;《雨中的請求》:破產與安樂死;《入殮師》:什么是尊重生命;《遺愿清單》則對應著“人生意義”的哲學命題。
在《遺愿清單》章節,該書收錄了醫學生沈濤的課后留言:“我列過很多類似的年度清單,有的條目完成了,有的沒有完成。要說看完電影我就會洗心革面、脫胎換骨,把過去和現在的心愿都一一完成,那就太夸大其詞了。但如果每一年的年度清單都可以完成,人生一定會大不相同。”
在3月17日的課堂上,大家觀看的電影是湯姆·漢克斯主演的《生無可戀的奧托》,該片講述“毒舌老大爺”奧托在愛妻離世后愈發暴躁,一邊對社區里的鄰居吹毛求疵,一邊悄悄計劃著“一場有尊嚴的離世”。隨著一個活力滿滿的年輕家庭搬入對門,奧托的生活漸漸發生了變化……
王岳告訴本刊記者,他曾和某癌癥俱樂部的患者一起觀看這部電影。他相信,影片將對患者有良好的教育啟示意義。
“高校開設生死教育相關課程,你認為有必要嗎?”《瞭望東方周刊》問。
王帥回答:“非常有必要。絕大多數學校對死亡認知這類問題的探討普遍少而淺。”
呂文澤回答:“生死是一種引領性思考,我們做任何事情,若缺少引領性思考,很容易沉溺于繁瑣、具體的事務本身。”


他頓了一頓,又鄭重補充道:“我認為,不僅是高校,中學、小學乃至幼兒園都應該植入生命教育,越早越好!”
呂文澤的回應態度,和他的經歷不無關系。
就讀本科時,呂文澤隔壁宿舍的一位男生自殺,在他內心引起軒然大波。當時校內傳言,直接導火索是該男生向心儀女生表白被拒,加之有功課掛科,情緒堆積未能有效釋放。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很難理解他的行為——他遇到的問題并不算‘大事’。”呂文澤緩緩回憶,“但當時沒有人引領他站在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去思考人生,陷入了眼前細碎目標的得失泥潭,走不出來——如果他曾經接受過生死教育,也許結局完全不同。”
2024年5月,呂文澤真切體驗到死亡帶來的恐懼感:他獨自一人開車通過甘肅一處隧道時,前方發生車輛起火而導致堵車,隧道內滾滾濃煙,滲入車內,他一度呼吸困難,且手機沒有信號,無法聯系家人。近10分鐘后,他駕車沖出隧道時,腦海中盤旋不去的是“大難不死”四個字。
王岳不僅講授《醫學人文、法律與電影賞析》,還是《生死教育導論》課程的負責人。這是一門面向本科生、聚焦生死主題的通選課,開設于2023年2月,計劃每年開課一期,2025年將于秋季學期開課。
這門課除了理論授課與討論、電影賞析外,還安排了撰寫墓志銘、遺愿清單、遺囑與生前預囑、葬禮儀軌等一系列模擬儀式。授課教師來自北大醫學部醫學、法學、哲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開課第一講來自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醫學部常務副主任柯楊。
“‘死亡之問’很大也很難。直面和認知死亡,可以提升自身覺悟、增強職業責任,既能幫助別人,也能幫助自己。”在第一堂課上,對著臺下的30余名學生,柯楊語重心長。
在北京大學醫學部解剖樓一層,有一間遺體告別廳,被師生們稱作“大體老師”最后的家。北京大學在多個課程中均會安排到此參觀、追思悼念的活動,王岳稱其為生死教育的“隱形課堂”。
大體老師,指生前自愿將自己的器官、遺體無償捐獻,供醫學教育、科研和教學使用的人。在那間遺體告別廳的紀念墻上,有超過1000名大體老師的名字,其中年紀最小的只有29天、最大的109歲。
王岳的女兒正在讀小學,這幾年他每年都應邀去學校做一次公益講座,可自選主題和受眾群體,每次他都選擇為六年級孩子講生命教育,并推薦動畫電影《尋夢環游記》。
我們常常低估自己在他人生命中的重要性。其實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給親友最珍貴的禮物。正在進行的溫暖互動,會比任何“事后安排”更能滋養彼此的生命。
《尋夢環游記》上映于2017年,其靈感來源于墨西哥亡靈節,講述鞋匠家庭出身的小男孩米格爾追求音樂夢想,意外穿越到亡靈國度,遇見了家人們的靈魂,得到了他們的祝福去歌唱,最終重返人間。
“影片的主題內核是,生命的意義在于被親人銘記。死亡不是人生的終點,遺忘才是。”王岳說。
在家庭教育領域,生死話題已悄悄進入寶媽們的視野。
在小紅書上,有一份在年輕寶媽間流傳的“給孩子的死亡教育書單”,如:適合3-10歲孩子的《死亡是怎么回事》,講述關于生命和死亡的12個小秘密;適合5-6歲孩子的《后來呢,后來怎么了》,用一種好玩的方式談死亡;適合5歲以上孩子的《我在風中》,是逝去的爺爺寄給孫子的“告別之書”……其相關的關鍵詞還有“缺失的死亡教育”。
一位寶媽在小紅書上轉發了這份書單,并配以評論:只有勇敢直面死亡,才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或對抗死亡,也才有足夠的熱情去熱愛生活。
呂文澤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數日前,他和同學去某民營醫院參觀學習,發現醫院大樓的3樓之上是5樓,沒有4樓。“因為4和死同音。說明大家對死亡這件事相當回避。”
《論語·先進篇》中,子路追問死亡的意義,孔子以“未知生,焉知死”回應,普遍的解釋是:活著的事情都還沒有弄清楚,怎么知道死后的事呢?這也顯示在中國民間的傳統認知中,死亡是較為忌諱的話題。
但王岳認為,后人對于“未知生,焉知死”有一定誤解,“儒家思想并不回避死亡。否則,不會有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經典名句。”他說。
2023年,王岳第一次在《生死教育導論》課上布置的課后作業是,為自己撰寫墓志銘,并配一張自己最滿意的照片作為遺照。當天晚上,他接到了一位大二學生母親的電話,對方生氣質問:“為什么讓我的孩子寫墓志銘?”
但短短一周后,這位母親便再次致電王岳,既表達歉意,也表達感謝:孩子考上北大后失去目標,自從寫了墓志銘,意識到時間寶貴,一周之內狀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已經錨定兩年之后的考研目標。
王岳介紹,推動全社會對于生死問題深入探究,是近年來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積極推動的一項工作,其主辦的北京大學清明論壇已連續舉辦 7屆。該論壇 2025 年的主題是“死亡與尊嚴”,旨在通過尊嚴意識的倡導與弘揚,實現生死兩安,同時也將死亡尊嚴意識融會到醫療與殯葬、捐獻與移植的過程之中。
2月21日,在和疾病對抗5年后,知名音樂人方大同離世,年僅41歲。他曾創作《愛愛愛》《三人游》《特別的人》等眾多經典曲目,深受歌迷喜愛。
王帥是方大同的粉絲,他震驚、難過,也深深惋惜——“他是音樂才子,正處于黃金創作期,未來本有無限可能。”
“沒有人會真正死去。”王帥對此深以為然。對于死亡本身,他心態積極明朗:“我給死亡的另一個標簽是‘重生’。等我完成此生任務,就可以坦然地去另一個平行時空,刷別的劇本啦。”
方大同離世后,其多年好友、歌手薛凱琪在微博發文悼念稱:“沒有任何話能夠表達我的悲傷。”
對此,王帥心懷擔憂:“我死之后,怎么能讓家人朋友不傷心?”他將這個問題拋給了近期火爆的人工智能DeepSeek。
DeepSeek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從另一個角度給出了建議:我們常常低估自己在他人生命中的重要性。其實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給親友最珍貴的禮物。正在進行的溫暖互動,會比任何“事后安排”更能滋養彼此的生命。當我們真實地活在每個當下,就是對抗無常最好的方式。
DeepSeek還貼心給出了5項具體的建議,即時表達愛意 (比如定期給父母發早安短信);共同創造回憶(策劃家庭旅行/朋友主題派對);建立情感賬戶(把想說的話錄成語音日記);發展共同興趣(和爺爺學書法/教表弟彈吉他);記錄生活碎片(用視頻記錄媽媽做飯的背影)。
“它的回答出乎意料,非常棒!”王帥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