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赴春天之約,共聚實干偉力。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于3月4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會前,住冀全國政協委員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民意,精心撰寫提案,為開好全國兩會做了充分準備。會議期間,委員們始終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務實的工作作風和良好的精神狀態參加大會各項活動,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發表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和其他報告,認真審議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和提案工作情況報告等文件,積極履行職責,務實協商議政,廣泛凝聚共識。
以新質生產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成為今年兩會期間的關鍵熱詞。
創新領域的新課題,觸發了委員們的新思考。大家一致認為,要立足基礎、統籌謀劃,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激活發展新引擎。
在數字經濟時代,算力就像工業時代的電力一樣,成為新的關鍵生產力。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綜合算力指數(2024年)》顯示,河北省綜合算力指數躍居全國首位。在城市算力分指數排名上,廊坊市、張家口市分別位居全國第一,第二。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旅游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謙認為,河北要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國家“東數西算”工程戰略機遇,依托綠電優勢發展算力,以建設張家口數據中心集群為契機,支持廊坊、張家口打造全國算力高地,統籌布局通用算力和智能算力,加速把算力優勢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以“算”成勢,“算”賦百業。韓謙委員建議,實施“人工智能+”“數據要素×”行動,吸引科技型人工智能企業落地,培育高成長、高價值、本地化的數字服務企業,壯大數字產業。
鋼鐵是河北的支柱產業之一,產能約占全國的1/5。記者了解到,截至2024年底,全省環保績效A級企業總數達到138家,其中,在產的55家鋼鐵企業全部完成創A,數量保持全國第一。如何讓“環保優等生”加速向“低碳領跑者”躍升,為傳統產業大省綠色轉型提供可復制的“河北方案”?
“通過鋼鐵企業全面創A,河北探索出一條重工業大省的綠色發展之路。”長期關注河北鋼鐵企業綠色轉型的全國政協委員、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萬師強建議,一方面,企業應加大對綠色科技研發的投入,積極與科研院校合作,引入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創新成果;另一方面,將創A成果與新興綠色產業深度融合,搭乘新質生產力發展快車,通過跨產業融合,既能延伸產業鏈,又能借助新質生產力催生的新興需求,增強自身抗風險能力與市場競爭力。
繪就京津冀協同發展新圖景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在新的起點上,圍繞“六鏈五群”建設,京津冀三地如何在“鏈”上發力,推進產業協作向縱深拓展?這是委員們關注的熱點。
“為加快京津冀6條共建產業鏈的聯合攻關,2024年,省科技廳聯合京津高校院所攜手開展‘卡點’技術攻關17項。同時,三地還共同投入3000萬元實施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圍繞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兩條鏈開展基礎科學問題研究。”全國政協委員、省科技廳一級巡視員張永強說。
張永強委員建議,要進一步深化京津冀創新應用場景共建共享機制,圍繞“六鏈五群”與京津共建共享一批產業應用場景,以場景合作推動京津重大科技成果在河北應用示范和產業化推廣。
“用數據說話,決策才能更科學。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統計數據不能缺席,它能發揮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統計局一級巡視員王素君認為。
統計數據在發揮關鍵作用的同時,也在與時俱進。2024年,京津冀區域發展指數評價指標體系名稱調整為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指數評價指標體系,同時較大幅度增加了反映協同發展的指標。
王素君委員建議,三地統計部門要繼續發揮統計職能作用,進一步做好區域季度經濟民生監測,持續開展重點問題專題研究,綜合運用指標體系系統監測區域協同發展進程,加強數據監測結果的發布解讀,更好地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
服務貿易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領域。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河北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河北應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優勢,積極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通過制度型開放,深化服務貿易領域的改革,吸引更多國際優質資源。”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貿促會會長劉勁松建議,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框架下,河北應加強與北京、天津等地區的合作與聯動,通過共建共享開放平臺、推動產業協同發展等措施,實現區域經濟的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
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做好“土特產”文章,發展林下經濟,促進鄉村特色產業延鏈增效、聯農帶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委員們紛紛表示,依托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不斷提升鄉村“土特產”的發展質量,可以有效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檢驗農村工作成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
“產業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興業才能富民。”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河北省委專職副主委范社嶺認為,各地要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結合發展實際,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深挖“土”的資源,彰顯“特”的優勢,拓展“產”的鏈條,加快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增強鄉村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調研中,范社嶺委員注意到,一些地方的土特產,雖然“土”味濃厚、“特”點突出,但由于產業化程度較低,難以做大做強。
“從延鏈、補鏈、強鏈著手,破解鄉村產業發展難題。”范社嶺委員建議,鄉村產業振興要堅持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遵循“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加快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提升產業附加值,讓鄉村特色產業有“錢”途。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撐,特別是需要大量的職業技術人才。職業技術教育是培養職業技術人才的主渠道,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張運凱建議,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讓課堂對接車間、專業銜接產業,并將勞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育人全過程,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與職業精神。同時,開設智慧農業、電商直播等緊貼時代需求的特色課程,為鄉村培養新型人才。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如何引導優質醫療資源滲透到鄉村基層,也是委員們關心的話題。
“患者能不能留下來,還要看醫生。”全國政協委員、河北中醫藥大學校長郭毅認為,加強基層醫療機構硬件建設的同時,還要大力抓好醫務人才培養工作。郭毅委員建議,構建政府主導、醫療服務機構協同、全社會參與的基層醫療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加強信息化建設,通過遠程診療服務,提高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全國兩會期間,“民生”始終是高頻詞,關乎百姓生活的點點滴滴,從就業到養老等樁樁件件都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檢驗著政策的溫度與力度。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全國政協委員侯貴松認為,青年發展是雄安新區打造創新之城、魅力之城、未來之城很關鍵的一環,必須持續不斷激發青年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活力。
近年來,雄安新區不斷提升對疏解單位與人員的吸引力,強調對疏解對象創業環境、居住條件、福利待遇等總體的服務目標是“不低于北京”。對此,侯貴松委員十分贊同,他認為要緊盯青年在創新創業、養老育兒、婚戀交友等方面的“急難愁盼”,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雄安實際的青年發展政策體系,打造更多青年發展友好型街區、園區、社區,吸引更多青年扎根雄安、建設雄安、發展雄安。
讓老年人安享晚年,既是家事,也是國事。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律師協會副會長齊明亮特別關注“嵌入式”養老服務。他認為,通過嵌入社區的小型養老機構或服務站點,就近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和精神慰藉,既能緩解機構養老床位不足的壓力,又能滿足老年人居家養老的情感需求,可以有效提高養老服務的可及性。
此外,齊明亮委員還建議,推出更多的養老科技產品用于照護老年人,例如引發廣泛關注的養老機器人,包括保潔機器人、康養機器人等。養老機器人的出現減輕了社會和家庭對老年人的照料負擔,支持老年人過上有尊嚴地獨立居家的高質量生活。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如何不斷延伸服務觸角,創新服務方式,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讓百姓樂享優質公共文化服務,是委員們關心的話題。
“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人才培養至關重要。”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英坡在調研中發現,自己從事的工藝美術行業,目前面臨從業人員年齡偏大、青年人才斷代等問題。
高英坡委員建議,工藝美術大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要走進學校,讓青年學生近距離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鼓勵建設博物館、工作室、城市書房、文化驛站、鄉村書吧等,讓文藝工作者利用這些空間開展文藝創作、研學傳承、傳播展示、講座交流等活動,搭建展示的平臺,激發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從而形成更強的文化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