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7年11月16日,經政協河北省第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擴大會議協商,產生第四屆省政協委員593名,由21個界別組成。1983年4月13日,經政協河北省第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協商,產生第五屆省政協委員664名,由28個界別組成。從1977年11月到1988年4月的11年間,河北省政協從第四屆至第五屆,共舉行9次全體會議,36次常務委員會會議。這一時期,是河北省政協逐步走向正規的時期,為下一階段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上
1977年11月25日至12月3日,政協河北省第四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省會石家莊舉行。第四屆省政協委員共593名,比第三屆增加了86名。1980年1月30日,河北省政協四屆二次會議召開。這次會議是在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國工作重點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重要歷史時刻召開的。會議指出,四個現代化是當前最大的政治。國家的鞏固、社會的安定、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都需要現代化建設的成功。因此,我們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現代化建設這個中心,并為這個中心服務。省政協工作重點的戰略轉移通過以下3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是工作中突出經濟建設方面的內容。如,農村工作組召開的農業發展趨勢專題討論會,常務委員會對河北省人民政府準備下發的有關企業承包、租賃制的兩個文件的協商討論,工作組委員會和河北省工商局、省工商聯聯合對全省外商投資企業的考察等等。同時,在工作中增加了咨詢服務的內容,一方面是省政協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咨詢活動,另一方面是政協委員在各項活動中自覺地把考察、調查活動和咨詢服務結合起來,在為經濟建設服務中效果是明顯的。二是設立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工作機構。為了適應改革、開放、搞活的新形勢,省政協設立了工作組委員會和農林、工商、科技、經濟建設等4個與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的工作組,并開展了相應的活動。三是在對市、縣政協工作的指導上,貫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通過轉發有關文件和深入市、縣政協調查研究,具體指導工作,提高市、縣政協對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認識。同時,注意總結和推廣市、縣政協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典型經驗。如,1984年9月,省政協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和推廣了定興縣政協配合縣委、縣政府發展農村商品生產的典型經驗,在全國引起了反響。
壯大統一戰線隊伍
這一時期的河北省政協團結的范圍更加廣泛。第四屆省政協有委員593名,組成界別21個。到第五屆省政協時已有政協委員664名,組成界別28個。這期間,一些界別進行了合并或改變了名稱,陸續增加了農林水利、體育、能源交通等界別。從第四屆省政協開始,在河北的6個民主黨派作為主要參加單位進入省政協。民主黨派和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婦聯、少數民族、宗教界的委員名額和比例增加。以第五屆省政協為例,委員中中共黨員252名,占委員總數的比例為37.95%,非中共黨員412名,占委員總數的比例為62.05%。委員中有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代表,有人民團體的代表,也有宗教、少數民族和各界的代表人士;有來自歸國僑胞的代表,有港澳同胞的代表,還有各系統、各行業、各學科、各經濟成分的代表。委員中既有經驗豐富的領導干部,也有中青年骨干和先進工作者。為了適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要求,促進河北的發展,委員的知識結構也有了明顯改善。第五屆委員會664名委員中,知識分子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327人,占委員總數的49.25%,有高級技術職稱的163人,占委員總數的24.55%。河北省政協組織的擴展表明,全省統一戰線更加發展壯大,大團結、大聯合的思想得到充分體現。委員整體素質的提高,也使政協成為名副其實的“綜合性人才庫”,履行職能的能力和水平明顯提高。
履行職能的經常化、制度化
隨著人民政協工作的日益發展和理論探討的不斷深入,1982年12月,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劉瀾濤在《關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修改草案)〉的說明》中,第一次明確提出政治協商、民主監督是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之后,河北省政協的協商監督活動開始逐漸增多。1986年全國地方政協工作座談會之后,省政協又認真總結了這方面的經驗,把發揮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主要職能作用作為政協工作的中心環節,使協商監督的內容更加豐富,方式方法更加多樣化,并逐步向經常化、制度化發展。
政協的全體會議、常務委員會會議和主席會議成為政治協商的主要組織形式,也是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參政議政的主要場所。省政協委員列席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就有關全省的大政方針進行協商討論已成慣例。全省的大政方針、發展戰略、規劃布局、改革開放、重要人事安排等相關問題提交政協進行協商或政協主動爭取協商明顯增多。
政協的工作組(委)成為經常聯系政協委員和各界人士,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職能,活躍政協日常工作的具體組織形式。政協工作組(委)緊密配合中共黨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通過參觀視察、綜合考察、專題調查、專題座談、咨詢服務等靈活多樣的形式,把多數委員組織起來開展活動。一方面隨時向有關部門提出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為政協全體會議和常務委員會會議高層次的協商提供基礎材料。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成為工作組(委)的重要工作方法和提高協商監督質量的有效措施。
委員提案是政協委員參政議政,對國家和地方事務實行民主監督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形式。政協河北省委員會的提案工作不斷加強,委員撰寫提案的積極性不斷高漲,提案數量逐年增加,提案質量明顯提高,辦復速度加快,通過提案辦理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日益顯著。1985年朱子琛委員提出的關于黃驊路港建設設想的提案,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視。而后全國政協、省政協、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參與論證呼吁,為促成朔黃鐵路及黃驊港第一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貢獻了力量。這項工程的興建,對推動河北省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組織建設不斷加強
政協河北省第四屆、第五屆委員會為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全面活躍政協工作,根據工作任務和委員的專業特點,增設和加強了專業工作組和委員會。1981年10月,第四屆省政協第十次常務委員會會議決定,提案審查委員會作為負責處理政協委員提案的常設工作機構。1984年6月,提案審查委員會又改名為提案工作委員會。1982年3月,第四屆省政協決定設立對臺工作委員會。省政協逐步形成了委、組并存的格局,委員會下設辦公室,配備了工作人員,保證了委員會活動的開展。
為了適應新時期政協工作的需要,政協河北省第四屆、第五屆委員會加強了機關建設,設立了辦公廳,增設了處室,充實了工作人員,并按照干部隊伍“四化”(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標準配備了處室領導力量。到1987年底,政協河北省委員會機關辦事機構發展到1廳(辦公廳)10個處室,工作人員達137人,比第一屆委員會時增加了3倍多。政協機關還建立健全了必要的工作制度,試行了機關干部工作崗位責任制。同時通過學習,政協機關干部的思想、文化和業務素質不斷提高,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不斷改進,調查研究工作得到加強。機關工作人員逐步樹立了大團結大統一的觀念、民主的觀念、為委員服務的觀念,積極為委員參政議政創造條件,使政協機關成為委員和各界人士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