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僅是一個醫學問題,更是一個重要且突出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國6—16 歲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率為
。盡管有近五分之一的孩子面臨心理健康問題,但大部分心理問題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英國醫學雜志》(BMJ)刊文研究發現:跳舞、步行 / 慢跑、瑜伽、力量訓練等是對抗抑郁效果較好的運動項目。國際權威醫學兒科期刊《JAMA Pediatrics》刊文也指出:運動干預有助于減少兒童青少年的抑郁癥狀,對青春期孩子的作用更為明顯。
隨著《上海市中小學體育工作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的正式施行,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 2 小時的要求成為政策硬約束。這一舉措無疑為青少年體質和心理健康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如何從“政策落地”走向“氛圍營造”,讓運動真正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成為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面對的課題?《辦法》中明確要求:利用課后服務時間以興趣小組、體育社團等形式組織豐富多樣的體育鍛煉活動并覆蓋所有參與學生。然而,受限于場地資源不足、師資力量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活動內容形式單一等因素,當前中小學體育課后服務的執行效果不盡如人意,無法充分發揮其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增強體質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筆者認為,要真正營造濃厚的運動氛圍,關鍵在于讓運動從“任務”變成“樂趣”。建議在中小學全面推廣“運動留學”模式—把體育活動留在學校、留給學生,即放學后的體育專項服務有別于一般課外體育活動,由專家團隊明確實施“運動留學”的目標、內容、實施方式及評估標準。例如,根據不同年級情況設置放學前 30—60 分鐘的“運動留學”時間,從集體熱身、操舞到趣味活動,再到心理放松操,形成一套“陽光運動套餐”。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加以落實。
校長引領:推動“運動留學”氛圍的政策落地。實行校長負責制,明確校長為“運動留學”專項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負責統籌協調、監督執行,確保“運動留學”時間不被擠占。校長要充分認識到體育在學生身心全面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作為學校教育的根本,親自參與“運動留學”項目設計、教師的選拔與培訓。校領導齊抓共管,輪流值班,親自帶領全校學生開展每日“運動留學”活動,將“運動留學”專項工作納入業績考核評價指標。

營造中小學生濃厚的、 “運動留學”氛圍
文 / 吳 堅
家校聯動:共建“運動留學”氛圍的支持體系。學校應主導建立家校合作機制,向家長普及“運動留學”的益處,鼓勵家長積極參與“運動留學”,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健康狀況,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建立家校“運動留學”信息共享平臺,學校定期向家長反饋孩子在校體育活動情況和心理健康狀況。
組織保障:夯實“運動留學”氛圍的堅實基礎。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運動安全管理制度,明確責任分工,確保活動秩序。例如,因地制宜設計集體慢跑路線,避免碰撞。同時,教師和工作人員應參與急救培訓,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樹立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教會學生如何正確使用運動器材、如何避免運動損傷,以及如何在運動中保護自己和他人。
評估反饋:賦能“運動留學”氛圍的持續優化。營造濃厚的運動氛圍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通過科學的評估和反饋機制不斷優化。學校可以制定涵蓋學生心理健康、運動參與度和家長滿意度的評估標準,定期對“運動留學”等活動效果進行量化分析。鼓勵師生、家長多方提出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服務質量。將評估結果及時反饋給家長、學生和教師,增強活動效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通過這種多方參與的評估機制,學校可以不斷改進活動方案,讓“運動留學”氛圍更加濃厚。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體育大學期刊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