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靳 琳 童鈺雯
時間后想退課退費,培訓機構卻以合同約定“開課四周后不予退費”為由拒絕退費,您認為學員還能拿回錢嗎?
【案情回放】
某學員家長為培養孩子才藝,給孩子報名參加了某藝術交流中心的藝術表演培訓課程,在雙方簽訂教育培訓合同后,家長依約支付了全部合同費用。培訓合同約定:課程單價為 450 元,課時120 節,總價為 54000 元。同時,約定有“開課四周后不予退費”“乙方在每次上課前需按要求打卡(簽到),學員卡(聽課證或其他有效證明)是聽課的唯一憑證,僅限本人使用,乙方不得隨意向他人出借、出售甲方提供的內部教材和資料以及甲方發放的上課證件”等條款。
合同簽訂后,該名學員隨即開始上課。經過幾次課時培訓,學員逐漸失去興趣,不愿繼續上課,之后的幾個月,未再到藝術交流中心上課。學員家長認為孩子只上了 5 次課,合計 7 個課時,還剩余 100 多個課時,對應的剩余課時費還有 5 萬多,金額很大;同時,學員卡只能由學員本人使用,不能轉讓給其他人,這張未能繼續使用的學員卡就相當于“廢卡”。因此,藝術交流中心應該退還剩余課時費用。于是,學員家長通過微信向藝術交流中心工作人員申請退費。
藝術交流中心拒絕退費且態度堅決,認為在雙方簽訂的教育培訓合同中已經約定了關于退費事宜的條款,根據這些條款,自己已經就退費等事宜盡到了提示和說明義務。而且,雙方簽訂合同是自愿的,那么就應當按照合同約定“開課四周后不予退費”處理。另外,藝術交流中心認為按照課時簽到表的記錄,該名學員已經上課 13 個課時,并非 7 個課時。
最終,雙方就退費事宜協商失敗。學員家長隨后通過法律途徑進行維權,要求解除教育培訓合同,并要求藝術交流中心退還剩余課時費用。最終,法院判決解除教育培訓合同,同時在考慮學員實際上課情況、提前解除合同應承擔的違約責任等因素的情況下,酌定藝術交流中心向學員家長退費 43000 元。
【以案說法】
雙方當事人簽訂有教育培訓合同,該合同由藝術交流中心提供,合同中約定的“開課四周后不予退費”屬于格式條款,該格式條款不合理地限制了合同相對方的主要權利(即解除合同),應認定無效;合同的其他內容未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合法有效,雙方當事人均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各自的義務。鑒于教育培訓合同具備一定的人身專屬性,合同目的的實現需要以受教育者的配合為條件,不適于強制繼續履行。這種情形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終止合同權利義務關系,提前解除合同的一方應當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法辭典
本文所呈現的案例,實則是預付式消費糾紛的典型寫照。
預付式消費,是指消費者提前支付一定金額的款項,商家在未來的一定時期內,分批或分次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消費模式。當下,預付式消費模式早已深度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普遍存在于教育培訓、體育健身、美容美發、餐飲住宿和商場超市等行業。盡管這種消費模式為生活帶來了便利,但其背后隱藏的風險不容小覷。例如,商家設置各類限制,制約消費者權利并排除自身責任;預收費后,提供的商品或服務質量嚴重“縮水”“貨不對板”;設定苛刻的退卡退款條件,增加消費者退款難度;收到預付款后關店跑路,給消費者挽回損失帶來困難。
由于預付式消費模式近年來呈現出“野蠻生長”的趨勢,導致消費者維權困難,最高人民法院最近出臺了《關于審理預付式消費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將于 2025 年 5 月1 日施行),給預付式消費維權提供了更完善的法律依據。作為消費者,也需保持警惕,積極采取措施減少潛在風險。一是查詢商家的營業執照、許可資質、市場評價等信息,選擇信譽良好、經營穩定的商家。二是與商家簽訂合同時,仔細閱讀合同條款,特別關注服務內容、使用期限、退卡條件、違約責任等關鍵條款。三是根據自身需求和經濟能力,適度充值,避免因追求優惠和折扣而進行一次性大額充值或辦卡。四是妥善保存宣傳材料、合同、收據、交易記錄等相關材料,以便在維權時使用。五是在權益受到損害時,勇敢維權。首先嘗試與商家協商解決,若無果,可通過12315 熱線、投訴平臺等渠道進行投訴,或者聯系消費者協會協助調解,也可以進行法律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九十條 當事人采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當事人均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時合同成立。在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合同應當采用書面形式訂立,當事人未采用書面形式但是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
第四百九十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該格式條款無效:
(一)具有本法第一編第六章第三節和本法第五百零六條規定的無效情形;
(二)提供格式條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限制對方主要權利;
(三)提供格式條款一方排除對方主要權利。
第五百零九條 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
當事人應當遵循誠信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當事人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應當避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
第五百六十六條 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請求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請求賠償損失。
合同因違約解除的,解除權人可以請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主合同解除后,擔保人對債務人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仍應當承擔擔保責任,但是擔保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五百七十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五百八十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請求履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
(二)債務的標的不適于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
(三)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請求履行。
有前款規定的除外情形之一,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終止合同權利義務關系,但是不影響違約責任的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