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春招季,某央企發布了一則充滿爭議的校園招聘通告。推文標題只有一句驚嘆:“我們收到了1196273份簡歷!”配上一個“驚喜”的表情,甚是得意。正文顯示,這近120萬簡歷競爭的,是春季放出去的1730個崗位。
百萬簡歷背后,則是擠破頭找工作的畢業生。2025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共計達1222萬,比去年增長43萬人。
在招聘方的語境里,對數據的炫耀,不過是在體現畢業生們對本公司的熱情,潛臺詞是一種自豪和驕傲。但他們沒想到的是,這樣會刺痛無數人,有如在他人的困境里唱歌。
招聘通告引發輿論危機后,該企業刪除了推送,并作出澄清:崗位需求不是“1730個”,而是“1730類”,預計將錄用約8000人,即150個人競爭1個崗位。隨后,集團還發布聲明稱:“我們始終堅持認真對待每份簡歷,不辜負每位學子對我們的認可和信任。”
明面上雖然站在畢業生角度,但其實仍是隔靴搔癢。企業沒有意識到,120萬份簡歷爭搶8000多個崗位,并不都出于招聘方口中的“信任”,公眾的奚落與嘩然,也并非來自被淘汰的焦慮和恐慌,而是來自一種對用人單位面對供大于求的勞動力市場的高傲和興奮。
從前兩年熱議紛紛的“孔乙己”“35歲危機”,到如今的百萬簡歷,就業形勢從未像今天這樣嚴峻。據智聯招聘發布的數據,202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的當年就業率僅為55.5%,近一半的大學畢業生將繼續尋找出路。
在對未來普遍的迷茫與著急之下,越來越多年輕人把目光投向相對穩定的那條路,諸如考研和考公。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公務員報考人數突破 340萬,競爭比攀升至 86∶1。今年全球經濟無人敢于樂觀,競爭可預見地會愈加激烈。
投向國企、央企的簡歷,也是“求穩”的一種反映。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家企業,尤其是本該具備一定社會洞察與人文關懷的央企,高調宣揚自己有多受歡迎、應聘者的競爭有多激烈,違反了倫理上的共情假設。
這份坦誠放在20年前,甚至10年前都尚且說得過去。在“此處不留人自有留爺處”的時代,昂揚的不僅是就業市場的活性,更是年輕人的心態和價值調性。聽出生于60—70年那一代人談論他們的青年時代,你就會知道個人可以如何在混亂的環境里突破重圍,乘風破浪。商機無處不在,沒有學歷也可能逮住機會進入國企。初生與蠻荒總是更加靈動而勃然。
為緩解結構性失業,近年來,國家政策也在不斷發力,比如大力推動職業教育發展。高校也在緊跟時勢,比如不斷開設新媒體、人工智能等相關專業。
但教育層面的滯后性,不能完全跟上產業和新技術的更新迭代。近幾年吵嚷的“學歷貶值”,以及無處不在的“靈活就業”“零工經濟”,委婉的表達式背后,是教育與就業互相剝離的事實。
到了用人單位層面,被最先篩掉的也往往是那些本科學歷、學校等級遜色于人的應聘者。一紙簡歷和一紙文憑,都能把一個和別人一樣削尖腦袋鉚足勁的年輕人刷下去。一些企業甚至對員工的生肖八字、星座測評作出了要求。兩個條件等同、綜合能力也相差無幾的年輕人,他們在這百萬計的數據洪流里,競爭的或許更多不是實力,而是運氣。
用人方的花樣挑剔,忘記了正常情況下這是一種冒犯,求職者也唯有承受而已。百萬求職者緊盯數百個崗位,仍然會雷打不動會有固定的幸運兒與被淘汰者。
只不過,在這樣的情狀里,我們會漸漸習得一種心理慣性:每一次被選中的幸運,都不必然代表成為競爭秩序里的優勝者,慶幸與雀躍,也由是來得更謹慎和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