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算法吞噬注意力的時代,世界新聞攝影大賽(荷賽)依舊用影像續寫全球史,為人類建立一份抵抗遺忘的視覺檔案。
3月,2025年荷賽獲獎作品正式揭曉。獲獎作品記錄了大規模暴力的多維形態。年度照片《馬哈茂德·阿朱爾,九歲》講述了失去雙臂的男孩馬哈茂德的遭遇。2024年3月,他在逃離以色列空襲時被炸斷雙臂,和家人逃到卡塔爾后,馬哈茂德積極治療并學會了用腳玩游戲、寫字和開門。照片的拍攝者薩馬爾·阿布·埃洛夫同樣來自加沙,在記者成為無差別轟炸對象以及國際記者被禁入的背景下,她選擇堅守炮火前線,和被攝對象共同書寫著鏡頭內外的無聲抗爭。作品 《無人機襲擊貝魯特》的畫面中,無人機如禿鷲在人群上空盤旋,人在死亡機器面前束手無策。這個瞬間控訴著技術暴力的荒誕:今天,暴力不再需要直面血肉,只需輕輕按下遙控按鈕。
本屆荷賽的鏡頭也投向了更隱秘的戰場。攝影師齊亞娜·海耶里耗時8年完成的《沒有女人的土地》,刻錄下被禁止接受教育和公開露面的阿富汗女性,在教室中秘密傳遞書本,用指甲油涂抹被禁用的彩色。
當AI成為戰地報道主力、視頻算法將苦難包裝成流量密碼,仍有人以血肉之軀深入火線,用帶有體溫和熱血的影像記錄苦難。這或許也是荷賽的珍貴之處,證明新聞攝影不止是定格“決定性瞬間”,也是歷史長河中留下的一個個錨點,讓我們得以重復審視人性的微光與暗處。正如荷賽執行董事所言:“這些照片逼迫我們凝視深淵,并在凝視中找到人性未泯的微光。”
1. 西亞、中亞和南亞地區單幅組作品:《無人機襲擊貝魯特》攝影師/Murat ?engül
2024年9月29日,黎巴嫩貝魯特,在以色列無人機發動襲擊時,人們從建筑物里逃出,焦慮地向上張望。噴氣式飛機和無人機經常低空飛行,給當地人帶來恐懼與不安。
2. 年度照片:《馬哈茂德·阿朱爾,九歲》攝影師/Samar Abu Elouf
2024年6月28日,在2024年3月以色列對加沙的襲擊中受傷的馬哈茂德·阿朱,正在卡塔爾多哈尋求庇護和醫療幫助。
3. 南美洲地區故事組作品:《Jaid?》攝影師/Santiago Mesa
2024年6月19日,哥倫比亞喬科省安蒂奧基亞港,NelliBirry(10歲)拿著一條剛捕到的魚。
Emberá Dobida是哥倫比亞的一個游牧土著民族。許多Emberá人移居到波哥大,逃離哥倫比亞準軍事部隊之間的沖突。在首都,他們面臨歧視和邊緣化,生活在擁擠和不安全的環境中。根據數據,Emberá社區的自殺率急劇上升。該項目跟蹤了受危機影響的Emberá女性的生活,引起了人們對嚴酷現實的關注和同情。
1. 非洲地區故事組作品:《利文斯敦的象語者》攝影師/Tommy Trenchard
2024年8月29日,贊比亞利文斯敦,大象應對小組成員在一個軍事基地附近觀察大象進食。
在贊比亞利文斯敦,雨水不足以及人類對大象棲息地的侵占,導致人類與野生動物的沖突迅速增加。2024年,該鎮至少有11人因大象而死。由三名志愿者組成的“大象應對小組”,致力于保護人類和大象的安全。雖然這項工作要求高且危險,但對社區和大象的熱愛激勵著他們。
2. 南美洲地區單幅組作品:《停機坪上被水包圍的飛機》攝影師/Anselmo Cunha
2024年5月20日,巴西阿雷格里港薩爾加多菲略國際機場,一架波音727-200飛機被洪水包圍。
3. 西亞、中亞和南亞地區故事組作品:《沒有女人的土地》攝影師/Kiana Hayeri
2024年2月17日,大約700名年輕女性在阿富汗喀布爾的一所私立學院學習。
在阿富汗,塔利班政府剝奪了婦女接受小學以上教育的機會,禁止她們從事家庭以外的大部分工作。盡管有這些限制,阿富汗婦女還是找到了微妙而有力的反抗方式。
4. 北美和中美洲地區故事組作品:《脫軌小鎮》攝影師/Rebecca Kiger
2024年2月3日,美國俄亥俄州東巴勒斯坦城,活動人士就列車脫軌事件一周年舉行活動,引起人們對石化污染影響的關注。
2023年2月3日,一列載有有害物質的火車在俄亥俄州脫軌。這是美國歷史上毒性最強的火車泄漏事件之一,引發了人們對環境和公共健康影響的擔憂。
1. 非洲地區單幅組作品:《生活不會停止》 攝影師/Mosab Abushama
2024年1月12日,蘇丹,新郎在婚禮上。在蘇丹,用慶祝槍聲宣布婚禮是一項傳統。“盡管城市里沖突不斷,炮火亂飛,但婚禮還是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簡單而歡樂地舉行了。2023年4月開始的戰爭帶來了恐怖和流離失所,迫使我離開兒時的家,搬到城市的另一個地方。我們誰也沒有想到會經歷這樣的時刻。然而,這場婚禮提醒我們,在悲劇和絕望中,日常生活的歡樂依然存在。”攝影師說。(手機攝影)
2. 西亞、中亞和南亞地區組照作品:《以色列攻擊下的加沙》 攝影師/Ali Jadallah
2024年,以色列繼續對加沙發動戰爭,使加沙大部分地區成為廢墟。聯合國報告稱,超過60%的房屋被毀,95%的醫院無法運轉。由于以色列的限制,近200萬人流離失所,食品、清潔水和藥品嚴重短缺。國際記者實際上被禁止進入加沙,當地攝影師冒著生命危險記錄這場戰爭。這位攝影師也失去了家人,他說:“每當我拍攝一座被摧毀的房屋時,我都會想起我的家人。每當從廢墟中拉出傷員和殉難者,我都會想起我的父親和兄弟姐妹。”
3. 西亞、中亞和南亞地區長期項目作品:《子彈無國界》 攝影師/Ebrahim Alipoor
Kolbars(邊境快遞員)背著家用電器、手機和衣服等貨物,穿過險峻的地形,從伊拉克和土耳其進入伊朗庫爾德斯坦。面對西方制裁,伊朗政府禁止進口許多此類商品,以保護當地生產,節省外匯。當地群體數十年來一直被邊緣化,該地區普遍存在失業問題,許多人因此成為“邊境快遞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