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里,誕生過馬相伯、傅雷、葉辛等人文領域杰出校友的百年學府徐匯中學,在黨委書記吳潔和科創校長曾憲一引領下展開了高中生未來職業探訪活動,第一站是地處漕寶路的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熱情接待匯學高中師生代表并深入交流的主角是八院骨科主任孫平教授和其同事陳晨。祖籍青島的孫平如今是上海好醫生和區域名醫這兩項行業殊榮的獲得者!
高中生們告訴我這位課外輔導員:“此次八院骨科之旅主題活動,我們見證了骨科微創手術的精密儀器。七八組器械分門別類陳列如精密儀器陣列,每一件工具都承載著獨特的臨床功能。無菌環境下的手術操作,讓我們直觀感受到了現代醫學對精準度與規范性品質的極致追求,更對醫務工作者的專業素養產生了由衷敬意。我們還了解到,有些醫院一些不敢做的手術,在孫平醫生這里就敢做,這也體現了他的極強的責任心和豐富的經驗。孫醫生的醫者仁心,化為一個個敬業小故事,讓我們深刻體悟到他的堅守、他的熱愛、他的付出,也成為推動我們前進的力量。”此次主題活動前夕,恰逢兩會醫療界代表熱議智慧醫療。我覺得孫醫生的臨床實踐恰是對“推動醫療智能化”提案的生動詮釋。徐匯中學帶隊老師陳諾則表示:孫平為我們拓寬了視野,讓我們思考人工智能能為現代醫療精進些什么,這種將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熔鑄一體的醫療實踐,讓我們明白——醫學服務人民的真正高度,永遠建立在仁心鑄就的基石之上。
而語文教師、徐匯中學黨委副書記鄭靜潔和學生發展中心主任曹令先稱,她們印象深刻的是孫平和陳晨的口才都很出色。據了解這不僅是向群眾進行科普的需要,也是其自身文科修養多年積淀的氣質。巧合的是:他們最近的核心交流議題就是《新民周刊》1323期,封面報道主題“文科,有什么用?”。我自己當然也是感觸良深!就醫學從業者而言,不具備文科的基本素養是難以想象的。我就和孫平交流:如果都不熟悉古漢語的表達方式,怎么有效繼承《傷寒論》《本草綱目》等祖國傳統醫學精髓呢?
孫平認為:骨科最早就是中醫先賢們認知生命、收獲哲理、觀察健康、反思生活方式的大舞臺。他同時深情地回憶起自己1996年畢業的高中母校膠南三中(現為青島西海岸新區第三高級中學)的班主任、語文老師劉德志,并強調是劉老師在當年給他打下了堅實的文科基礎,包括熟讀豪放派宋詞。膠南秦代設縣,在辛棄疾北伐時即宋軍和金兵交戰的最北方戰線。雖然詞人軍事家壯志未酬,但其不朽的傳世作品卻鑄就了青年孫平最早的家國情懷!說到醫患和諧、全民健康戰略和衛生領域的公共財政投入,孫平認為都離不開文科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