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初,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和北京·當代中國史讀書會聯合主辦了一次“‘地’何以成為‘根據’”的小型學術工作坊,希望與會代表以《太行山上:中國共產黨太行根據地干部政治成長史》和《全民皆兵:太行根據地的武裝體系(1937—1945)》兩本新著為切入點,就如何推進根據地研究走向深入展開交流、對話。此次會議可謂別開生面,將問題導向提升至一個新的思想水準。
近年來,中國革命史中的根據地逐漸成為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但這種拓展是被視為現代史學范式的一個分支,被社會史、經濟史吸納為知識范式的一個拓展,并沒有深入思考根據地在革命史中的特別性。時至今日,根據地研究也更多是作為革命史的一個支脈,矯正、擴充著中國革命史的敘述。但在中國革命史的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根據地都是非常特別的一種革命實踐,這種革命實踐在世界革命史中也是非常罕見的。我們甚至可以說,不是中國革命史規(guī)定了根據地實踐,很大程度上,是根據地實踐規(guī)定了中國革命史之區(qū)別于世界革命史的重要內涵和方向。就此來說,根據地研究不僅僅是革命史研究的一個補充,它的存在潛在地規(guī)定了我們對于中國革命史的理解。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學界對于根據地研究仍然缺乏足夠的學術自覺。中國革命為何會發(fā)展出根據地這樣的實踐形態(tài)?一個地方何以成為革命的“根據”?革命如何“根據”地方?根據地內在的歷史—地理構成中的政治觀念、社會理解、人心調控,與所依賴的創(chuàng)造性感覺和思路,以及艱難探索中的挫折與結果,都需要學界更加深入地討論。
中國共產黨在太行根據地開展的一系列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實踐中形成了相互結構性的整體關系,積累了重要且豐富的歷史經驗。這些在社會歷史轉型期形成的復雜經驗亟待被重新發(fā)掘、整理、思考,進而為當下提供更加豐富的歷史認知和思想資源。而且,中國共產黨在太行山區(qū)再造地方社會基體、重塑社會人心的變革實踐,也有助于進一步探究根據地經驗在革命史中的位置和思想意涵,以及更加深入思考和對話今天的諸多觀念意識。
我相信,這些將會為山西革命根據地研究提供值得重視的新路徑和探索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