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是比較喜歡閱讀的。從上學時的課外閱讀,到工作后的閑暇讀書,一直沒有間斷過。記得我剛上班時,因為收入不高,便常去新華書店“蹭”書看,有時也到圖書館借書,薄一些的總要盡快看完,厚一些的便放在枕邊慢慢地閱讀。
1998年,我遇見同樣喜歡閱讀的愛人,他是一名養(yǎng)護新藏線的武警戰(zhàn)士?;楹螅覀兗依镪戧懤m(xù)續(xù)添了很多書,如《蘇東坡傳》《人間詞話》《唐詩鑒賞》等。有時候,我拿出書翻翻,在上面圈圈點點,感覺淺嘗輒止浮光掠影一般,經常是眼前美好,卻瞬間消失。后來,電子書籍取代了紙質書,讀書似乎成了一種快餐。
2019年底的一天,我和轉業(yè)回家的愛人一起路過陜西省圖書館,我不由感嘆自己這幾年很少看書。
愛人說:“咱們住的地方離省圖書館也不遠,你何不去借借書,也能避免用電子產品傷眼睛?!?/p>
2020年春,我坐上公交車,第一次前往陜西省圖書館借書,自己還覺得很不好意思:要碰見熟人問我干什么去,我該怎么回答是好呢?自己一個普通工人,過了不惑的年齡,還去圖書館借書……說出來怕人笑話。
我從圖書館借回來的第一套書,是葉嘉瑩先生編著的詩詞講解系列,古人內斂、含蓄的情感如滔滔江水,在先生一個字一個字的解讀中奔涌而來。這樣的閱讀體驗,是看電子書或者翻閱自家書籍,從來沒有過的。讀到會心處,我想做點讀書筆記,但書是借來的,不能隨便涂抹,只能拿起紙筆,摘抄幾句。
或許,這就是古人說的“書非借不能讀也”吧。
從那以后,我不時去省圖書館借書、還書,曾經的紙質閱讀,又回到了我的生活中。
借閱的書籍中,我最喜歡的是楊曉敏老師主編的小小說叢書。他曾在西藏服役14年,寫的小小說講述了官兵在艱苦環(huán)境下的生活和情感。在楊曉敏的文字里,我似乎又看到了愛人當年在部隊訓練、工作、生活的場景,就覺得格外親近了一些。
愛人退役前,在西藏阿里地區(qū)服役,他們承擔著那里的公路養(yǎng)護任務。聚少離多的日子里,我都是從他帶回來的《用胸膛行走西藏》《守望天山》《一路格?;ā返葧辛私馑墓ぷ骱蜕?。
我每次從省圖書館借回來小說,但凡涉及到軍旅題材,如陸穎墨的《白丁香》《金剛》,王凱的《荒野步槍手》等,愛人都會和我搶著看。我想,這大概也是他對部隊的懷念吧。
書看得多了,我經常被作者營造的氛圍感染,有時候聽到愛人回憶他在部隊的情景,就忍不住想提筆,躍躍欲試。
我開始嘗試著寫散文、小小說,給微信平臺投稿,后來壯著膽子給我們省、市的報紙、期刊投稿,先后也有幾篇文章發(fā)表。
2022年底,我的小小說《蘿卜白菜和蔥》在某刊物發(fā)表后,著名文藝評論家、作家閻綱(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人)特地在我們共同所在的“禮泉文學”微信群里分享一篇潘向黎的短篇小說《蘭亭惠》,并鼓勵我寫短篇小說。

閻老師的鼓勵勾起了我年輕時不曾付諸于行動的夢想,我開始坐在電腦前敲敲打打,可發(fā)現(xiàn)心有余而力不足。40多歲的人,一直在工廠上班,身邊沒有交流寫作的朋友,文字又怎么能夠出彩呢?
那一刻,我深刻體驗到“書到用時方恨少”。怎么辦呢?我想起閻老師在《我還活著》里面寫道:“多讀書,讀好書,庶幾腦洞大開?!?閻老師90多歲的高齡仍然堅持閱讀,筆耕不輟,經常在群里點評后輩的作品鼓勵大家,號召大家不僅要寫,還要多讀書、讀好書。
從那以后,我不僅閱讀名家小說名篇,還有意識地研讀一些關于小說寫作的書籍,先后借閱過《小說寫作技巧》《小說寫作十講》《小說與故事的區(qū)別》等關于小說寫作的指導書。
相對于原來的泛讀,我開始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去精讀,把故事掰開了揉碎了去讀。我會認真分析它們的情節(jié)設置、細節(jié)描寫及起承轉合的技巧等,會做一些筆記,力爭提高寫作水平。
隨著從省圖書館借閱的書籍越來越多,我發(fā)現(xiàn)自己在寫作語言、結構和敘述節(jié)奏方面的水平,也在一點點地提高,也漸漸悟出:一部好的小說,不僅要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更要有深層次的主旨內核,反映時代的變化,反映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反映復雜的人性及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情感變化,而且只有塑造出有血有肉、有鮮明個性的人物,才能引起讀者共鳴……2024年7月,我根據(jù)自己去部隊探親的經歷,寫下了小說《去戈壁灘上看白楊》,發(fā)表在《解放軍文藝》上。
后來,我搬離了原來的住所,盡管去省圖書館坐地鐵還要換乘一次,可是我還是喜歡往那兒跑。有時在路上遇見熟人,我會大大方方地告訴他們:“我要去陜圖看書、借書。”
坐在省圖書館寬敞明亮的大廳里,翻閱一本本精彩的短篇小說,篩選自己喜歡的敘述風格的書,聞著紙張上散發(fā)出的油墨氣息,一個個熟悉的漢字撲面而來,它們神奇的組合無聲地與你促膝長談——這樣的體驗,讓我欲罷不能。
在省圖書館讀書、借書,不僅滋養(yǎng)了我年輕時的文學夢,更讓我在字里行間遇見了更好的自己。那些被油墨浸潤的時光里,一個普通女工褪去了歲月積攢的怯意,如同經霜的秋菊,在書香浸潤中舒展枝葉,綻放出從未有過的自信與明朗。
(作者單位:陜西省咸陽市某公司)
編輯/吳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