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我第一次跟著愛人去看望他的外公。外公的書柜里,放著琳瑯滿目的書籍,我從上至下掃視了一遍,一本阿圖·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別》吸引了我的目光。
乍看書名,我以為是一本講述有情人體面告別的言情小說。畢竟,作為一名軍嫂,和愛人告別早已成為我生活中的常態,同理心驅使我抽出了那本書。
打開扉頁,上面是外公蒼勁有力的題字:“死亡不是永別,是生命最后的尊嚴。”這句話,如子彈般擊中我的心。
外公在書里作了許多批注,我也看到了一個見證了太多生命離去的作者,他想告訴讀者,思考死亡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回去的路上,我和愛人提起了外公在書上作的批注,愛人說:“那是外公最喜歡的書。”
愛人說,外公年輕時曾在江蘇省東臺縣(現東臺市)的文化團工作過,之后又到東臺縣三倉鎮軋花廠當棉檢員。20世紀80年代,國家實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后,外公一邊上班,一邊照顧家中三個子女,還自學12門課程,最后獲得自考大學專科文憑。后來,他還在三倉鎮開了一家照相館,全鎮人的第一代身份證照片都是出自他的手。
外公年老時,患有類風濕關節炎,不宜久坐,不宜受寒,可他偏偏又癡迷于釣魚。河邊潮濕,寒氣逼人。外婆很多次勸說阻止過外公,甚至為此和他吵架也無濟于事。外公說,人生最幸福的時光,就是在河邊釣魚,如果連這點愛好都被剝奪,人活著還有什么意思?
手執魚竿,靜坐河邊,看日落黃昏,看云舒云卷,我便不驚訝外公能寫出那些有內涵的文字。
第二次再去外公家,我向他借來了那本《最好的告別》,打算細細品讀。書中講了一些老年人和臨終的病人在生命盡頭時,得不到他們想要的善終,以此來批判因人為失誤等帶來的負面影響。作者在書中用了非常多的章節和文字來告訴讀者,哪些事情是那些生命走到盡頭的人最重視的,卻不被陪在他們身邊的人所重視……
因為不能經常與愛人團聚的缺憾,讓我更喜歡從文字中尋找精神的慰藉。在《最好的告別》的啟示下,我撰寫并發表了《生命之思》《最好的告別》等文章。
就連在產房待產時,我也是靠著那本書,挨過一次次陣痛。那時我想著,等孩子將來認識字了,定要教她讀懂扉頁上太姥爺題的字。
2023年4月20日,東臺市委宣傳部和團市委聯合舉辦“在東臺"享閱讀”世界讀書日活動。我在“閱經典"正青春”讀書分享會上,推薦了《最好的告別》。我對大家說,一直以來,我們對生老病死常持著回避的態度,但衰老的過程是不可逆的,怎樣面對生命的枯萎老去,如何與溫暖的世界優雅地告別,是值得我們都深思的事情。我還用“攢塑料袋”的比喻告訴在場的年輕人,讀過的書總有用得到的一天。
4天之后,央視新聞頻道報道了那次活動。外公在手機上,把新聞看了一遍又一遍,一生低調內斂的他,第一次舉起手機向人炫耀:“這是我外孫媳婦。”
有時,我們總以為未來很長,但誰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來。
2024年元旦,外公生病住院了。收到淋巴癌晚期的診斷書時,我覺得它就像一塊烙鐵,將那些關于生死的哲學命題燙得面目全非。
當主治醫師第三次建議上ECMO(體外膜肺氧合)時,我緊緊握住外公浮腫的手,發現這只曾寫得一手好字的手,此時已經纏滿了膠布。
我把外公千叮嚀、萬囑咐要帶來的那本《最好的告別》,放在了他的床邊——盡管,他已經沒有力氣再翻看了。
我突然想到,外公讓我將那本書帶來,也許就是想提醒我們這些站在病房外的人,如果發生類似的情形,是不是應該非常嚴肅地去問一問生病的人,他究竟是想待在醫院,維持自己的生命,還是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享受最后的時光?
“外公,想回家嗎?”我蹲在外公病床邊,小聲問他。
話音剛落,外公的眼睛便盯著我,我從眼神中讀出了他的心思。
“咱們回家吧。”我拿起床頭那本《最好的告別》——封面上褪色的折痕,是我女兒用乳牙啃咬的印記。
女兒剛識字時,我就給她講過書里的故事,可是她年紀太小,實在聽不懂我在說什么,只是盯著封面看來看去,隨后在上面留下她的“大作”。
回到家,我們支起醫用床,在窗臺上擺上了外公最愛的君子蘭。外公躺在床上,開始給女兒講《山海經》,聲音沙啞卻溫柔:“這株草叫祝余,吃了就不會餓……”女兒趴在她太姥爺的床邊,一邊聽,一邊用小手輕輕地碰他的鼻氧管。
2024年底的一天黃昏,外公狀況好轉,突然讓外婆取出陳放已久的二胡,顫顫巍巍地拉了一首《賽馬》。外公精通琴棋書畫,最拿手的當屬二胡、書法。《賽馬》是外公最擅長的曲子,盡管拉的曲調大不如前,但我在外公臉上看到了愜意。
生命的最后來得比預期平靜。幾天后,外公堅持要坐在藤椅上看完最后的日落。當監測儀發出長鳴時,愛人仍在海上航行,未能見到外公最后一面。
外公的葬禮那天,愛人請假回來了。我們在挽聯旁放了本《最好的告別》。和愛人整理遺物時,我們又從外公枕下摸出一個布袋,里面裝著他裱好的書法作品,都是他的得意之作。作品最上面,外公還留了一張字條:“當你們讀到這些,我已經變成了你們讀過的某一本書。別急著合上,記得常翻開來曬曬太陽。也別太難過,我們已經進行了最好的告別。”

我們每天都在告別。所以,告別是什么?我求助了人工智能,它給了一個有意義的答案:告別,是未完待續的逗號,它從來不是終點,而是生命在教我們如何把愛編成更堅韌的纜繩——系住離岸的舟,也連起來日的岸。
是的,生活就像一本書,而最好的告別,就是把每個當下都活成值得珍藏的書簽……
(作者為軍嫂)
編輯/劉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