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德順,漢族,遼寧沈陽人,1936年8月出生,1960年入伍至沈陽軍區抗敵話劇團,1970年退役。2008年4月,憑借飾演電影《公園》高遠山一角,入圍第1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男演員”提名。為2025年熱映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中“無量仙翁”一角配音。
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中,“無量仙翁”一角憑借極大的反差,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而那個仙風道骨、中氣十足的聲音,則出自88歲的退役老兵王德順。
王德順的人生軌跡,宛如一部極具傳奇色彩的精彩劇本。從最初的工人,到后來成為文藝兵、話劇演員、形體藝術家,再到活躍于銀幕之上為大眾熟知,每一次轉變都充滿著勇氣與決心。
1936年8月,王德順出生于沈陽一個農村家庭。14歲時,他輟學當公交售票員,后來又到一家軍工廠當電工。
一天下班路上,王德順了解到沈陽工人文化宮正開設朗誦、表演、舞蹈等興趣班,且全部免費。他一下子來了興致,陸續利用下班后的時間把所有興趣班上了一個遍。
1959年,王德順所在軍工廠組建演出隊,他憑借在文化宮興趣班的所學,在選拔演員時表現出色,順利入選。此后一年里,王德順跟著演出隊到全國各地的軍工廠巡回演出。
一年后,王德順結束巡演回到沈陽,看到“沈陽軍區抗敵話劇團”在招募演員,便立即報了名。考官讓他把唱歌、跳舞、演小品挨個兒展示了一遍。這些對王德順來說,簡直信手拈來。最后,他更是憑借一段獻給抗美援朝烈士的即興表演,得到了考官的稱贊。就這樣,王德順通過考核,成為一名專業的文藝兵。
在抗敵話劇團期間,王德順通過參演《年輕的一代》《霓虹燈下的哨兵》等經典軍旅話劇,錘煉出扎實的臺詞功底和表演張力,成為了團里的骨干演員。
天有不測風云。一次話劇團下鄉演出,現場舞臺突然坍塌,導致正在表演的王德順腰椎受傷。在經過治療后,雖然醫生說不影響以后的生活,卻也下了“這輩子別想再演戲”的斷言。
醫生的話沒有擊倒王德順,他覺得自己還年輕,一定可以恢復好的。在病床上,他發明了“床板訓練法”——用被單綁住雙腿來練習形體。在醫院住了三個月,他每天都這樣堅持幾個小時。
再次回到話劇團,王德順戴著鋼制護腰參加《霓虹燈下的哨兵》復排,狀態如常,精彩的表演也引得戰友們的熱烈掌聲。
在沈陽軍區抗敵話劇團的十年里,王德順不僅精進了演技,還收獲了愛情。他與同為話劇團演員的趙愛娟相戀,兩人在舞臺上多次合作,生活中相伴至今。“遇見愛我的妻子,這是我一生的幸運。”王德順說。
1970年,王德順轉業到長春市話劇院,繼續從事話劇表演工作。20世紀80年代初,王德順與趙愛娟共同創作并表演了《暮年》《死神》《生命》等系列啞劇作品,這些作品在藝術上具有較高的創新性,但在長春等地的反響并不熱烈。他決定前往北京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趙愛娟相信、理解丈夫的才華和決心,也愿意與他共同面對未來的挑戰。
剛到北京時,沒有劇院的演出機會,為了節約開支,夫妻倆擠在北京電影制片廠招待所的地下室——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間里。
趙愛娟一有空就去高校等尋找機會,有時可以接到演出,但報酬卻很低。為了補貼家用,王德順不演戲時,就在西單菜市場門口擺攤,用啞劇動作招攬賣菜,還去給服裝店當人體模特,靠靜止動作吸引顧客。“他站在櫥窗里演《雕塑人生》,路人以為是蠟像,突然一動把小孩子嚇哭了,老板差點辭退他。”趙愛娟回憶道。
1986年春,轉機降臨。中央戲劇學院一名教授看到王德順在胡同里排練啞劇《死神》,被其充滿張力的肢體語言震撼,破例邀請他到中戲開設“形體戲劇工作坊”。
課堂上,王德順讓學生蒙眼用身體感知空間,撕掉劇本即興創作,但這些超前教學方法引發爭議,有學生投訴“不教正經表演”,但有的導演系學生卻深受啟發:“他讓我們明白,劇場可以是肉身與靈魂的角斗場。”
在中戲上了兩年課,王德順在學校也開始小有名氣。1988年,導演張華勛拍攝武俠片《天音》,需要一位能不用替身完成高難度動作的老者,52歲的王德順被推薦去現場試鏡。
王德順表演了一場“盲僧聽風辨位”的肢體戲,讓劇組人員驚嘆,該角色也成為他影視生涯的起點。隨后,他又出演了電影《過年》等影視作品。
盡管影視邀約增多,但王德順始終未放棄啞劇。1992年,他抵押北京住房籌款,在天橋劇場舉辦《囚》系列實驗演出。舞臺上,他用鐵鏈束縛身體掙扎嘶吼,隱喻藝術家的精神困境。這場演出僅售出47張票,但觀眾席上有剛從德國歸來的舞蹈家金星,兩人后來合作了跨界作品《午夜紅》。
1996年,王德順將迎來自己60歲生日時,在日記本的扉頁上,寫下一封給“一九九六先生”的信:“我并不盼望你的到來……它象征著我的成熟,也預告了我的衰老。好在我并不服老。”
王德順說:“我把60歲當作人生的拐點,但我不覺得這是晚年的開始,相反,我覺得60歲后的自己越變越好。我不懼怕衰老,也不懼怕年齡,再艱難的事,只要我想做就一定能做成!”
這一年,趙愛娟患上嚴重關節炎,王德順白天拍戲,晚上給妻子熬藥、按摩。在接受央視采訪時,王德順說:“別人夸我是藝術狂人,其實沒有趙老師當‘剎車’,我早翻溝里了。劇院對我倆的評價是:一個是智慧,一個是力量。我老伴是導演,她是智慧的象征,而我用身體來體現她的構思,表達她的想法,所以我是力量。”
那年年底,夫婦倆用全部積蓄在北京通州購置農家院,建起“肉身劇場”,成為先鋒藝術家的聚集地。之后的十余年間,王德順學騎馬、學武術、參加馬拉松、還跟著女兒學打碟……那時的他,早已掙脫年齡的束縛,將人生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2008年4月,王德順參演電影《公園》,憑借高遠山一角,入圍第1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男演員”提名。
2015年,一場以“東北大棉襖”為設計元素的時裝發布會上,79歲的王德順打破大眾對“老年”的固有認知:T臺上,他花白的頭發在風中飛揚,身上的肌肉結實勻稱,走起秀來虎虎生威。
那場走秀,讓王德順在社交平臺上一夜之間收獲了百萬關注,相關視頻達10億點擊量,他成為“最炫東北大爺”。
2022年夏,《哪吒2》的配音導演陳浩找到王德順,希望他為“無量仙翁”一角配音。“配音前我不知道配的是哪個角色,直到進了錄音棚,導演才告訴我,這個人物一開始是慈祥老人的形象,到最后就兇相畢露。”王德順介紹。

面對如此復雜的角色,王德順憑借對情緒的精準把控和聲音的靈活變換,將“無量仙翁”塑造得活靈活現。雖是反派,但他真心喜愛這個角色,也下足了功夫去演繹。
電影上映后,不少觀眾認為“無量仙翁“角色立體、配音入木三分,更有人直接認出了王德順,在他的社交平臺上留言,夸他把動畫形象“配活了”。
面對網友的夸贊,王德順坦言:“觀眾的審美一直都在提高,演員的表演自然也要進步,我特別高興《哪吒之魔童鬧海》能有這樣的好成績。打磨一部動畫電影要經歷數年,續作如果再邀請我,我還會全力以赴。”
88歲的王德順,仍每天堅持健身兩個小時,他活成了別人眼里的“酷老頭”……王德順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限制人生的是自我設限的思維,只要有夢想追求,人生就有無限可能。
(作者單位:退役軍人事務部宣傳中心,遼寧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編輯/劉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