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當過兵,卻沒打過仗。
父親名叫侯殿選,1927年2月出生于山西晉中平遙縣,后隨爺爺到陜西綏德縣義合鎮謀生。1945年初,鎮上來了一個炮兵連,第三排排長鄭大勇是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他常常給鎮上的兒童、民兵講紅軍的故事,講他們英勇戰斗的故事,當時還是基干民兵的父親聽得入迷,也萌生了強烈的愿望——參軍。
父親和爺爺說起這事,爺爺說:“你二弟已經參軍到了前線,你是長子,家里還需要你照顧,不能去。”
見爺爺不同意,父親便搬來鄭大勇幫助做工作。鄭大勇對爺爺說:“參軍也可以不去前線,部隊有商店、紗布廠,就在綏德縣,離家不遠,讓他去吧。”
就這樣,18歲的父親參軍到了綏德警備區司令部的中華商店。這個商店是部隊響應毛主席“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號召建立起來的。多年后,父親曾拿出當時的照片給我們看,那時的他穿著軍裝,腰間挎著手槍,很帥氣。
中華商店的業務是經營百貨,從敵占區山西冀村采購。當時,做生意也很危險,敵人占據汾陽縣城,封鎖物資不讓出城。冀村是汾陽縣的一個村,商人的走私物資都在這里銷售,村里有很多便衣、漢奸。父親每次去冀村采購都要騎馬帶槍,還有警衛員同行,以防發生意外。
中華商店實行軍事化管理,每天早晨出操,白天做業務,晚上學習,還要聯系實際討論。商店的經理姓王,時年42歲,曾在部隊當過團長,是從前線抽調來的。王經理工作經驗豐富,懂軍事也通經濟。他生活簡樸,衣服補丁摞補丁,一套好軍裝外出采購時才穿。他嚴于律己,關心愛護同志,和大家同吃住同勞動。他還教大家如何縫補衣服。父親跟王經理學會了縫補衣物,衣服破了總是補了再補,舍不得扔掉。
在中華商店工作期間,父親懂得了革命道理,學到了以身作則、吃苦在先。商店運來貨物,父親都帶頭裝卸;去敵占區采購,父親也是自告奮勇。父親曾打趣說,他們那時出行是坐“11輪卡車”(兩條腿走路),晚上睡“金絲褥子”(鋪稻草睡覺),但大家每天都很快樂,渾身有使不完的勁。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父親從中華商店調到了晉綏根據地三分區的湫水布莊。在那里,父親負責跑陜西綏德聯系業務。那時,過黃河到綏德要騎馬走210里路,有緊急事務時必須當天往返,人和馬都要坐木船過黃河。每次從綏德回到布莊后,父親累得腿都抬不起來。
山西離石(今呂梁市離石區)解放后,父親脫下軍裝,到離石縣人民銀行工作。陪伴父親多年的舊軍裝,被他洗干凈、疊整齊,珍藏在一個舊皮箱里。
當時,銀行人員少、工作量大,每天晚上11點才能結束工作,也沒有休息日。父親負責中陽縣和方山縣的新幣供應、殘幣回收工作,銀行集中了中陽、方山兩縣的殘幣后,要往汾陽縣(今汾陽市)人民銀行辦事處送交。那時候沒有汽車,兩輛馬車就是“運鈔車”,還配備押運的步槍。父親與出納股的同志每人提著一支步槍,一前一后坐在馬車上,往返一次需要三天時間。
父親擔任銀行會計股長后,經常到下轄的營業所檢查工作。1951年10月底,父親下鄉去檢查工作,被一條河攔住了去路,盡管河里已經結了薄冰,但他毫不猶豫地脫下鞋,赤腳蹚過冰冷刺骨的河。過了河后,父親的腿上就暴起了藍筋疙瘩,從此落下了腿疼的毛病。小時候,我總見父親在夏天曬腿,想來就是這個原因。

后來,父親調入中國人民銀行榆次支行(今晉中市中心支行)工作,從會計一直做到了行長。
父親帶領全行創造了全省多項比武、評分、互助活動第一名,多次被評為省先進。1965年8月,父親參加了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召開的先進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會上發言介紹了工作經驗。會議期間,父親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合影留念。1981年10月,父親被評為高級經濟師。
父親曾立下規矩:我們家的人,一個都不許進入銀行工作。母親原本與父親在一起工作,是銀行出納。父親走上領導崗位后,非讓母親調離銀行,母親雖心里不愿意,也只好照辦。她不止一次對我們說:“我跟你爸,什么也享受不上,還把銀行的工作丟了。”
父親不善言談,與我們交流不多,但在晚年病重時給我們講了他苦難的童年,以及參加革命后,前輩們對他的言傳身教,黨對他的培養教育,言談中流露出對黨的深厚感情,對群眾的關愛之心。父親說:“人活著就要做一些有利于國家、社會、百姓的事情才有價值。”他還說:“要說我有什么遺憾的事,那就是參軍時沒打過仗,沒能像你們的二叔那樣上前線,沒有像他一樣參加抗美援朝。”
我聽哥哥說過,父親讓他給家鄉捐了很多物資,但具體有多少并不清楚。后來,在整理父親的筆記本時,我們才看到了部分記錄。在書法上很有成就的父親,捐贈災區及貧困兒童書法作品45幅,被譽為“獻愛心模范藝術家”;資助10名貧困小學生讀到大學畢業;捐贈265冊圖書給老家的貧困學生;累計捐款12.53萬元給晉中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而父親自己卻生活簡樸,書房里的舊書柜、老書桌,比我的年齡都大,臺燈也是我小時候用過的。
父親堅持了很多年的一件事,就是每年大年初一召開家庭會議,對子女們一年來的表現進行點評,包括工作、學習、勞動等情況,表揚獎勵好的,誰哪方面表現不好,也要毫不留情地提出批評,要求明年改進。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我們兄妹五人上大學、到外地工作、陸續都結婚成家,才畫上句號。后來,父親又親筆給我們寫了家訓:守法、誠信、勤奮、寬容、律己。
我們都遵照父親的教誨成家立業,子女中有機關干部、國企高管、基層單位領導、大學教授,不論職位高低、貢獻多大,都堅持廉潔自律、以身作則,也把家風家訓傳承給了下一代。
2019年6月3日,92歲的父親離世。臨終前,他又拿出6萬元退休金,讓我們交給晉中市紅十字會,用于資助貧困學生,并讓我們代他給當年資助過、已經畢業的大學生回信,鼓勵他們好好工作,為國家多作貢獻。
如今,每每看到掛在墻上的家訓,我就想起父親給我們講過的排長鄭大勇、商店王經理,好像也看到父親挎著手槍外出采購、坐著木船過黃河聯系業務、赤腳蹚過冰河去檢查工作的身影……
(本文參考歷史資料:呂梁市委黨史研究室供稿、呂梁市新聞辦官方微信“呂梁發布”發布《晉綏邊區時期的磧口商貿》等。作者為北京某企業退休干部)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