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洺萩
自由作家、茶文化跨文化交流推廣"傳播講師、企業文化品牌顧問。茶領域研修二十余年,曾為荷蘭禾眾基金會茶項目專家
組成員,上海陶瓷"藝術家協會副秘書長。
中國人“玩泥巴”是認真的,用泥巴“玩”出了各種器物,且各具風韻,既是實用品又是藝術品,展現著不同時代的審美,也成了文人們樂于把玩的寄情之物。紫砂壺便是其中之一。
它承載著千年茶文化,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一代代的人。我覺得,紫砂壺和茶文化的共生關系,像一個人的兩條腿,左一步右一步,彼此支撐方能穩步前行。
紫砂壺的起源雖可追溯至北宋,但其藝術生命的真正勃興始自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廢棄了“團餅茶”,提倡散茶方式沖泡后,用茶具飲茶成了社會風尚,紫砂壺因其獨特的透氣性和保溫性,成為茶具中的佼佼者,從而促使紫砂壺開始大量生產。
紫砂壺不僅僅是實用器皿,更是文人雅士“雅玩”之物。明清時期,一些文人雅士結合書畫,以紫砂壺為媒介抒懷詠志,后來,玩壺、玩茶之風漸次流行起來,成了風尚。
我一直記得,喜歡喝茶的外公(居于蘇州)和爺爺(住在杭州)家里都有紫砂壺,他們將壺放置在茶幾上,喝茶時取用。他們的壺都特別古舊,壺身似乎還包著漿,也特別普通。只是沒想到,過了這些年,經過“炒作”,紫砂壺的身價一下被抬高了很多。于是宜興的紫砂市場“翻江倒海”了,也會看到人的欲望在大海里沉浮。壺可能還是那個壺,但價就不是那個價了。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很迷戀紫砂壺,去了宜興多次,認識了不少制壺人,壺也入了不少。關于如何識別優劣,個人覺得壺看得多了,用得多了,眼力自然就會有了。從泥料到款式到做工,還是有很多精微區別的。模具做的還是手工做的,壺上刻花的用心度如何,這些其實都能感受得到。
這么多年了,我一直記得一個場景,那是在宜興某個作坊里,坊主向我介紹了兩位從小就喜歡寫字畫畫的聾啞人員工,我靜靜地看著他們在紫砂壺上一筆一畫地刻著,有種萬籟俱寂卻又空寂美好的感覺。在他們的世界里,沒有了外在的喧囂,也不管所謂的價值利益,他們只在當下做著他們喜歡做的事情,偶然抬起頭,看著我對著他們微笑,于是也回了一個安寧善意的微笑。
前些年,喝茶的年輕人多了起來,不過他們好像不怎么喜歡紫砂壺,覺得"那是老一輩人玩的東西,似乎拿起紫砂壺,就顯得老氣了。他們更喜歡去景德鎮,去淘各種有趣款式的茶具。而如今,宜興的紫砂壺不再是老一輩的專屬,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并喜歡這一傳統工藝。
做紫砂壺的年輕人也多了起來。只是他們的觀念也與老一輩人不同,款式上,會結合年輕人喜歡的,創作出小而有趣的小壺;傳播方式上,也不再像老一輩那樣標著某某大師親作,而是借助各種互聯網平臺,表達著他們自己對這一傳統工藝的熱愛和執著。
喜歡喝茶的人,茶具中肯定是少不了一把紫砂壺的。因為它的獨特之處在于泥料,既能保持茶香,又能吸附茶味,從而使得茶湯更加醇厚。根據我的個人經驗,不同泥料的紫砂壺適合不同的茶,比如紅泥壺適合沖泡生普,紫泥壺適合沖泡鐵觀音等的烏龍茶。
在傳統文化和當代科技交匯、碰撞的今天,紫砂壺的命運如同茶湯中浮浮沉沉的茶葉,既有資本浪潮推起的泡沫,亦有沉淀千年的文化本味。在市場的喧囂中,有些人逐漸迷失在利益的幻相里,不過好在,依然有些人踏踏實實地清醒著。
于我而言,不管外部世界如何風云變幻,陪伴了很多年的紫砂壺一直擺放在我的茶臺上。朋友來,就用大壺泡茶。獨飲時,就玩玩小壺。舉辦茶會的時候,我也會選把紫砂壺讓其成為茶臺上的“主角”和“靈魂”。在慢下來的時光里,去靜靜體會它承載著的茶香,以及它連接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