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世界上所有獨立起源的文字,其最初都來源于圖畫,這一點絕無例外。人們最早用圖畫表達簡單的意念,當這些圖畫經過以不按語序的“連環畫”形式表達一個語段,到表達語言中的一句話、一個個的詞,最后與語言緊密地結合起來并按語序逐詞記錄語言時,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字。
文字來源于圖畫,但不等同于圖畫。必須注意區分嚴格意義上的文字與一般意義上的“文字”的差別。從廣義上講,一切表達概念的符號都可以稱之為“文字”,而嚴格說來,只有逐詞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才能稱之為“文字”。我們以下談到的“文字”都是指嚴格意義上的“文字”,而廣義上講的“文字”則稱之為“記號”。
文字的來源是一回事,文字的構成應用又是一回事,必須注意區別這兩個不同意義上的層次。漢字的大部分基本形體都來源于圖畫,但是一旦這些圖畫變成記錄語言的文字形體,它就再也不是圖畫,而是變成了“符號”。它本身的構成演變就不再是圖畫的構成演變,而只能是符號的構成演變。
從文字性質上將漢字看成是“象形字”的觀點早已被學術界所否定,但這一觀點在人們心目中的影響依然存在,有相當數量的人是把甲骨文當成圖畫看的,認為都是“視而可識,察而見義”的圖像,其實這是一個極大的誤會,我們不否認甲骨文形體的圖畫意味較為濃厚,但是從這些形體與其所記錄的語言的關系看,從這些形體在構造新字時所起的作用看,它們已經變成了一種“記號”。甲骨文已是一種高度發達的符號系統,去圖畫已久遠,需要具有特殊訓練的專家才能加以辨識分析,而絕非是什么人都一看便“視而可識”的。
我們說漢字來源于圖畫,是就文字的整體來說的,絕非是說漢字只有一個來源。比較文字學的成果表明,所有獨立起源的文字的來源也都不是純一的。古文字的基本形體絕大部分來源于圖畫,但也有一些形體來源于漢字產生前的記號。一些人總想在這些形體中猜測出其最早的“所像”,推測與形體所記錄的詞之間的“聯系”,這都是徒勞無益的。另外古文字中還有許多抽象的符號,都不能確指所像為何物。這些形體并不像“形”,而是像“事”,完全沒有必要枉費心機去尋覓其最早的形體之“源”。
文字的產生是與文明相伴隨的。為了延長文明的歷史,常常有一些人將文字的產生上溯得很早。近些年出現一些論證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刻畫記號”是“原始文字”的文章。如果把這些刻畫記號當作廣義上的“文字”,說它們具有表達某種“意念”的作用,其實也未嘗不可。但許多文章的結論顯然不只是這樣,而是進一步把它當成嚴格意義的文字,并以此為依據,將漢字產生的歷史上推了幾千年。這些文章無例外地把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各種幾何線條狀的刻畫與早期漢字等同起來,試圖將其與甲骨文進行比附,并對一些形體進行考釋,這是非常荒謬的。把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刻畫記號當成“文字”的人,就是犯了以圖畫意味的濃厚與否來判斷一個形體是否是文字的錯誤。
(摘編自劉釗《古文字構形學》)
材料二:
有人認為,表音文字是對語言的記錄,而表意文字則是對事物的直接摹寫,是可以脫離語言而存在的。這是一種對表意文字的誤解。表意文字的形是直接從物象上獲取的,但必須與語言結合,有了音和義才是文字。中國素有“書畫同源”之說,這個說法的內涵是:文字起源之一是圖畫,書法的藝術性,與圖畫的藝術性,在構圖與取象上,有共同之處。但這絕不是說,圖畫與文字是同樣的事物。它們最大的區別在于文字是與語言結合的。
一個僅僅有意義而沒有語音、不以語詞為基礎的形象不是文字。且看下面一些表義符號:
上面的符號分別表示步行、人行道、左轉彎車道、禁止超車、禁止行人通行、前方施工、禁止吸煙、注意路滑。這些符號都表示一定的意義,它們的意義具有規定性,也是約定俗成的,可以從圖形中理解和記憶。這些特征都很像表意文字,但沒有人會認為它們是文字。
人們之所以不認為上面這組符號是文字,是因為它們沒有固定的讀音,不屬于統一的語言單位,也不能再組合為句子。這就說明,不是能表意的符號都是文字。從個體看,文字記錄語言是它的本質屬性;從整體看,文字是語言的再編碼,是第二性的符號系統。
有人說,在遠古的時候,不是也有一些巖畫和刻符并沒有與語言的單位結合嗎?是的,在文字正式起源前,確實有這樣一些視覺符號存在,例如:圖2的符號為西安半坡遺址刻符。這些刻符的時間距漢字起源的時間比較接近,但它們的形體與已經證實為漢字的符號沒有形體上的關聯,當然也就不會與語言關聯,我們稱之為“前文字現象”。文字的起源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前文字現象”可以算在文字起源階段之中,而嚴謹的文字學家認為,只有證明了一批符號已經具有了音和義,并用來組成言語,才能確立為文字起源的下限。我們不可以因為前文字現象的存在而否定“文字記錄語言”“漢字對漢語來說是第二性的符號”這一科學的論斷。
(摘編自王寧《漢字構形學導論》)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世界上獨立起源的文字,最初都源于圖畫,卻不等同于圖畫,并且這些文字的來源也不是唯一的。
B.大部分漢字的基本形體都源于圖畫,但這些圖畫變成記錄語言的文字形體后,就變成了表達概念的符號。
C.文字的起源過程漫長,并非能表意的符號都是文字,它們只有具有了音、義,并用來組成言語才能稱為文字。
D.文字與語言的關系密切,文字的本質屬性是記錄語言,文字是語言的再編碼,是第二性的符號系統。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古文字的基本形體絕大部分來源是圖畫,也有部分形體來源是漢字產生前的記號,還有許多古文字來源于抽象的符號。
B.一些人把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幾何線條狀的刻畫等同于早期漢字,當成嚴格意義的文字,目的是延長中華文明的歷史。
C.中國有“書畫同源”之說,書法與圖畫的藝術性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之處,但書法與圖畫最大的區別在于是否與語言結合。
D.西安半坡遺址刻符雖然已經具有了音和義,但并沒有與語言的單位結合,所以不能看成文字,只能看作是“前文字現象”。
3.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第四段觀點的一項是( ")
B.有人曾在一個大學的本科班級中做過一次實驗,讓學生在一些最簡單的甲骨文字下面寫上現代漢字,結果辨識率極低。
C.新石器時代陶器上,有些用簡練的幾何圖形畫成的動物形象或圖案,是某種祭祀儀式的具有宗教意味的“標識”或是代表部族的“圖騰”。
D.如果人們不知道英語字母“A”最早是“牛頭”的象形字,就不會把“A”與“牛頭”聯系到一起;一旦人們知道了,就會認為字母“A”很像“牛頭”。
4.根據材料內容,下列選項對下面這幅圖片的解讀不恰當的一項是( ")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陶符”
A.從形體上看,這些“陶符”雖有濃厚的圖畫意味,但不能表明是文字。
B.這些陶器上“陶符”的考古發現,可以將漢字產生的歷史上推幾千年。
C.這些“陶符”如果沒有證明是來記錄語言的,不能斷言它們是“文字”。
D.把這些“陶符”當作廣義的“文字”,可以稱之為“前文字現象”。
5.兩則材料都論述漢字的構形學,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二者在內容上的異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冰川是地球最重要的“天然淡水庫”,是氣候調節最重要的環節之一,也是世界遺產尤其是世界自然遺產的重要成員。據統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包含50個冰川,這些冰川占地球冰川總面積的近10%。它們不僅景色壯美奇絕,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還具備重要的文化和精神內涵,長久以來為世人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資源。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世界遺產名錄中的冰川正加速融化,其中三分之一將在2050年前消失,其他三分之二能否幸免,取決于能否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合作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由于二氧化碳排放導致氣溫升高,位列世界遺產名錄的冰川自2000年以來一直在加速消融。以加拿大落基山公園為例,其中的佩托冰川是在2000年以后退化不斷加速的冰川之一。作為加拿大落基山脈其他冰川的參照對象,它的變化警示著人們,加拿大西部其他數百個冰川可能面臨類似的危機。
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出版的報告《世界遺產冰川——氣候變化的哨兵》分析說,隨著未來冰川繼續消退,冰川徑流在達到峰值后,便會穩步下降。而冰川徑流減少將對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產生負面影響,導致水資源緊張;冰川徑流的變化還可能影響水力發電,導致植物和動物物種的范圍發生變化。
尤其還要提防冰川湖的形成。該報告指出,隨著冰川融水,冰川湖形成并不斷擴張,最終發生潰決導致洪水,可能對湖泊下游整個地區的人口和生物多樣性造成災難性后果。2022年8月巴基斯坦發生的毀滅性洪水災害,就與當年春季嚴重熱浪后冰川融化導致冰川湖潰決有關。
而今年佩托冰川遭遇了更嚴重的氣候異常——冬季降雪量較低、反常的炎熱天氣和野火煙霧飄落的煙灰共同作用,形成了冰川“死亡螺旋”。波默羅伊預測,今年將是佩托冰川有記錄以來損失最嚴重的年份之一。他說,今年創紀錄的野火季節產生的煙霧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雖然煙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護冰層免受陽光照射,但從長遠來看,煙霧會使冰層變暗,并可能導致融化速度最多增加10%。
中國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康世昌表示,“根據冰芯記錄分析,在過去50年里,特別是自1951年以來,珠峰地區大氣中的污染物增多;過去十多年里,我們監測到南亞地區的黑碳、有機碳等各種顆粒態污染物能夠跨越喜馬拉雅山脈傳輸到青藏高原上來。而沉積在冰川中的深色污染物會進一步加劇珠峰地區冰川融化。”[注]
“冰川消融無法阻止,只能減緩。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減緩冰川消融,我們最需要做的是節能減排。”康世昌說,中國在2020年9月提出的雙碳目標——2030年前碳達峰與2060年前碳中和,體現了我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決心。對于個人來說,大家要盡量減少個人的碳排放足跡。
(摘編自《這里的冰川:消融無法阻止》,《環球》2023年第19期)
材料二:
地處“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省,被譽為“中華水塔”,是我國重要的淡水供給地,每年為18個省(區、市)和5個周邊國家提供近600億立方米的優質淡水,是數億人的生命之源。
然而氣候變化影響下,近年來,青海出境輸送水量增加的同時,冰川、凍土消融退化,極端天氣多發。原本青海省以干旱、缺水著稱,從2018年開始,青海省極端降水事件明顯增加。青海省原來的降雨時空分布規律已被打破,顛覆認知的小尺度、小范圍極端降水頻發,山洪災害防御形勢趨緊、難度變大。
專家預測,未來十年,青海極端天氣有增多、增強的趨勢,其中,極暖事件增多、極冷事件減少,極端氣溫事件從日間極端高溫向夜間和日夜持續性極端高溫事件轉變,旱澇并存、旱澇急轉發生的概率將會提高。專家認為,對于青海乃至整個青藏高原總體氣候表現是“暖濕化”還是“暖干化”特征,還存在一定爭議,但對于升溫這一結論,已經非常明確。近10年是21世紀以來青海的最暖時期。
位于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區典型冰川呈退縮態勢。研究人員發現,與第二次冰川編目(2006年到2010年)相比,2019年到2020年,三江源格拉丹東冰川和阿尼瑪卿冰川面積分別減少5.51%、4.96%,冰儲量分別減少23.43%、4.39%。長期觀測數據顯示,過去40年來,氣溫每升高1攝氏度,長江源地區的湖泊濕地面積平均增加約100平方公里,而長江源區過去10多年的平均氣溫比前40多年增加了1.4攝氏度。
根據青海省水利廳發布的《2022年青海省水資源公報》,2022年青海省地表水出境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多9.6%。過去十年,青海省出境輸送水量較多年平均增加17.7%。專家表示,根據近年來開展的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等研究課題成果,江源地區對外輸送水量增加,主要是受降水增加、冰川消融等因素影響。
青海是亞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重要啟動區,以更寬廣的視野來看,青海所在的青藏高原對東亞甚至全球天氣氣候具有重要影響,它牽動著整個北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氣環流。
德國科學家洪堡提出的青藏高原“熱島效應”理論表明,青藏高原的存在不僅影響區域環流,還影響了全球的環流和季風的演化。
目前,針對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的研究仍有很多領域需要突破,比如各個天氣氣候系統之間的變化關系、氣候變化對凍土的影響機理研究等。
研究氣候變化,離不開完善的氣候觀測和監測系統。氣候變化涉及較大的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通過相應的監測數據分析,可以揭示其變化過程和機理。專家表示,應繼續增設長期觀測站網,加強不同區域、部門、學科領域的合作。
啟動生態移民工程,推進源頭地區生態修復,組建萬名生態管護員巡護隊伍……隨著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的實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當地牢固樹立。
(摘編自新華每日電訊《極端天氣復雜多發凍土冰川消融加劇——“中華水塔”如何應對氣候變化?》,2023年12月14日)
【注】據《科學通報》載,在全國范圍內青藏高原的大氣環境整體潔凈。地球化學證據和對污染事件的分析顯示,南亞大氣污染物傳輸是青藏高原大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之一。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被錄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冰川,因為景色壯美奇絕,還有生物豐富多樣,而成為當地重要的教育資源。
B.冰川是否會完全消失,這取決于人類能否把全球的平均氣溫水平升高的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
C.2019—2020年,格拉丹東和阿尼瑪卿冰川面積分別減少到5.51%、4.96%,說明三江源地區典型冰川在退縮。
D.關于青藏高原總體氣候到底是“暖濕化”還是“暖干化”,學術界眾說紛紜,但都認為該地區的總體氣溫在升高。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我們如果能夠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與2060年前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就能減緩冰川消融,解決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
B.青海地區以前都以干旱、缺水著稱,但從2018年開始,極端降水事件明顯增加,這和該地區凍土、冰川消融加劇有很大關系。
C.長江源地區的湖泊濕地面積和氣溫呈正比關系,數據表明,氣溫每升高1℃,湖泊濕地面積平均增加約100平方公里。
D.青海所在的青藏高原對周邊地區乃至全球天氣氣候具有重要影響,牽動著全球的大氣環流,這使青海成為世界氣候變化的敏感區。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據觀測,珠峰地區大氣中的污染物增多,其中大部分來自南亞地區,而本土影響較小,這與我國對青藏高原本土環境的保護分不開。
B.數據顯示,長江源區過去10多年的平均氣溫比前40多年增加了1.4攝氏度,這直接導致了青海省出境輸送水量的增加。
C.除大幅減少碳排放外,各國還應共同設立國際冰川監測和保護基金,這可以有效地早期預警、應對并減少極端天氣帶來的災害。
D.中國在2020年9月提出雙碳目標,這是我國主動擔當大國責任的表現,而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的實施就是我國的具體行動。
4.請結合材料一的相關內容,闡釋“死亡螺旋”這一詞語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冰川消融會帶來哪些危害?請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簡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下期讀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