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女士在辦公桌前埋頭工作時,突然感到一陣銳痛從下腹部傳來,像是有只無形的手狠狠地擰著她的身體。她捂住腹部,臉色瞬間蒼白如紙,額頭上冒出了細密的汗珠。看到趙女士痛苦地弓著身子,身邊的同事急忙撥打“120”,并聯系了趙女士的家屬。救護車呼嘯而至,醫護人員迅速將趙女士抬上擔架,一場與死神的賽跑悄然展開。
急診醫生迅速接診,詳細詢問病史,完善查體。趙女士的心率快得讓人揪心,血壓像斷線的風箏一樣往下掉。“可能是腹腔內出血。”醫生的話像一記重錘,砸在了每個人的心上。護士迅速行動起來,開通靜脈,抽取血樣。超聲報告更是讓人心驚肉跳:異位妊娠破裂,腹腔內可能有大量積血。
醫生立刻聯系手術室,啟動急診手術綠色通道。在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后,手術團隊迅速實施手術。術中,出血源頭被發現:趙女士為右側輸卵管峽部妊娠,伴破口,仍在出血中。醫生切除患側輸卵管,清除病灶并止血,清理積血塊。趙女士的生命體征逐漸平穩,3天后順利出院。

異位妊娠,俗稱為宮外孕,是一種婦科急腹癥。育齡期婦女都可能發生異位妊娠。統計數據顯示,早期妊娠婦女中,每50人中就可能出現一名宮外孕患者。以下危險因素,可能導致宮外孕的發生。
輸卵管炎癥 這是宮外孕發生的主要原因。炎癥可能導致輸卵管粘連、扭曲、管腔狹窄、管壁蠕動減弱等,從而影響受精卵的輸送。
輸卵管手術史 曾接受過輸卵管手術的患者,其輸卵管上可能存在瘢痕組織,導致管腔狹窄或損傷黏膜纖毛,從而影響受精卵的輸送。
輸卵管發育不良或功能異常 如輸卵管過長、肌層發育不良、黏膜纖毛缺乏等,都可能干擾受精卵正常移行。
輔助生殖 近年來,由于輔助生殖技術的應用,宮外孕的發生率也有所增加。受精卵在向輸卵管移行的過程中,可能著床于輸卵管,形成宮外孕。
其他因素 如患者體內有子宮肌瘤或卵巢腫瘤,它們壓迫輸卵管,就會影響輸卵管管腔的通暢性,使受精卵運行受阻。子宮內膜異位癥也可能增加受精卵著床于輸卵管的可能性。
宮外孕患者會有一些典型的癥狀,如果發現,就要格外警惕。
停經 多數患者有6~8周的停經史,但也有部分患者無明顯停經史。
腹痛 這是宮外孕患者的主要癥狀。在輸卵管妊娠流產或破裂前,患者常表現為一側下腹部隱痛或有酸脹感。當發生流產或破裂時,患者會突然感到一側下腹部撕裂樣疼痛,并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
出血 常為短暫停經后的不規則陰道出血,量少,呈點滴狀,一般為暗紅色或深褐色。部分患者陰道出血較多,類似月經。
暈厥與休克 患者由于腹腔內出血和劇烈疼痛,輕則可能出現暈厥,嚴重則可能出現失血性休克,其嚴重程度與腹腔內出血量和出血速度成正比,但與陰道流血量不成正比。
腹部包塊 如果輸卵管妊娠流產或破裂后形成的血腫時間較長,就可能因血液凝固與周圍組織或器官(如子宮、輸卵管、卵巢、腸或大網膜等)發生粘連,形成包塊。包塊較大或位置較高時,可于腹部捫及。
宮外孕萬一破裂,懷疑有腹腔內出血,該怎么辦呢?
宮外孕破裂并懷疑腹腔內出血是一種緊急情況,患者需要立即就醫。請撥打急救電話或前往附近醫院的急診,向醫療專業人員尋求幫助。
在等待急救車時或前往醫院的途中,患者應盡量保持平躺姿勢,避免劇烈運動或活動,以減少出血量和減輕疼痛。同時,保持安靜,避免情緒波動,以降低血壓和減少出血。
到達醫院后,醫生會進行必要的檢查,以確認診斷和評估出血情況。根據具體情況,醫生可能會建議采取手術治療來止血。
經過治療后,患者需要妥善休息,調整飲食,多吃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以促進身體恢復。同時,調節情緒,保持樂觀的心態,有助于早日康復。
面對宮外孕破裂導致的腹腔內出血,關鍵是保持冷靜,立即就醫,并嚴格遵循醫生的治療和康復建議。
預防宮外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定期進行婦科檢查 這是預防宮外孕的重要措施。定期進行婦科檢查,有助于及時發現并治療盆腔炎、輸卵管炎等可能導致宮外孕的疾病。這些疾病若不及時治療,可能使宮外孕的發生風險增加。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均衡飲食,適量運動,避免吸煙和酗酒。長時間吸煙和酗酒,可能導致輸卵管異常,影響受精卵的著床和轉運,從而增加宮外孕的發生風險。
注意個人衛生 保持外陰清潔,避免生殖道感染。生殖道感染可能會蔓延到輸卵管,導致輸卵管狹窄或堵塞,進而增加宮外孕的發生風險。女性朋友應每天更換內褲并清洗外陰。
避免不必要的宮腔操作 多次人工流產、不規范放置宮內節育器等宮腔操作,可能會損傷輸卵管,使宮外孕的發生風險增加,因此應盡量避免。如果不可避免,應到正規醫院接受宮腔操作治療。
及時治療生殖系統疾病 一旦發現生殖系統疾病,如盆腔炎、輸卵管炎等,應及早治療,以避免疾病進展,導致輸卵管功能受損,進而增加宮外孕的發生風險。
規范避孕 規范佩戴避孕套,做好避孕措施,降低病菌進入陰道或宮腔的可能性,減少受精卵在其他部位著床的風險。
避免宮外孕對于保護女性生命安全、維護生育能力、避免長期健康影響及維護心理健康,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女性應重視宮外孕的預防,并知曉緊急情況下的正確應對方式,從而保障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