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前,中國科協辦公廳印發《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實施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對這一舉行近40年的全國性賽事進行改革,明確不再接受15歲以下少年兒童參加全國賽,同時對弄虛作假等學術不端行為實行一票否決制。
自從青少年科創大賽被列入教育部的中小學生全國性競賽所謂的“白名單”后,參賽人數逐年增加。由此觀之,此次改革不僅是對競賽本身的規范,更是對家長和學校正確認識競賽的引導。
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當前,諸如科創競賽、機器人大賽等各類賽事和活動越來越豐富,正在成為培育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引擎。
這些賽事為青少年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環境和個性化的評價體系,也進一步激發我們對科學教育的新思考: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該如何營造更好的教育生態,為拔尖創新人才創造真正適合的成長土壤。
特別要指出的是,拔尖創新人才的發現和培養作為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主體、資源、平臺、制度等要素的深度集成。從這個角度來審視,各種科創類大賽的功能,應進一步聚焦對青少年成長支持和激勵,而不是簡單用比賽來“篩人”,并將此作為升學的“敲門磚”。
從2019年起,上海科技館科學傳播中心對過去十年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海賽區選手的成長情況進行跟蹤調研。調研發現,獲獎學生有著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實踐能力強、善于自我管理、有問題意識等。另外,“有家庭支持”也是被提到比較多的學生特質。從研究本身來看,當家庭對創新大賽等科創活動有正確的認識時,才可能給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
通過這個研究,我們強烈地感受到,科技創新不是一個封閉的個體學習行為。學生在親身投入、完成參賽項目的過程中,有機會像一個真正的科學家一樣工作,不斷與團隊成員、老師等溝通,進行項目管理、團隊合作。從發現問題到設計實驗,從搭建展板再到表達成果——這些隱形的過程性付出,實際上會對學生帶來深遠的影響。
所以,我們不能狹隘地將科創教育的目標理解為“培養一批未來科學家”,科創教育培育的是一個能在社會網絡中開展行動、解決問題的“社會人”。同時,各類賽事、活動通過大規模推廣項目化學習,為青少年參與科創鋪路架橋,嫁接更多的科研資源,為青少年開展科創探索提供必要的機會和支持。
更重要的是,在與專家和同齡選手的互動交流中,學生不僅獲得知識,還建立了與科學的情感聯結。科學正成為學生連接自我與世界的一座橋梁;競賽也不僅是成果展示,更是自我成長的旅程。
正如一位參賽學生在訪談中感言,“這是一次讓我重新認識科學和自己的機會。”
但在對參賽選手的跟蹤中,我們也發現,部分學校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也走入一種“掐尖”的誤區。比如,部分教師和家長將科創類競賽作為一套新的篩選標準,想方設法通過“走捷徑”的形式,摸索比賽“套路”、追求快速“通關”,將對賽事的關注點放在對學生升學的影響上——這很大程度上違背了科創競賽設立的初衷,想必也是此次新的《辦法》出臺的緣由之一。
當前,不少學校因為參加各類競賽,開始引入更多的校外科創教育資源,建設校內的研究性課程和科學社團,培養專職科技輔導員,并將相關工作納入教師績效考核等。這些舉措都在無形中推動了科學教育的變革。與之對應的,是在我們跟蹤的參賽選手中,有85.7%的選手在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后,依然選擇STEM相關專業繼續深造,這也進一步折射出賽事對青少年科創的啟蒙效應。
但遺憾的是,當前的科創競賽體系對學生成長的長期支持依然不足。大部分選手在競賽結束后,較少從賽事平臺或學校中繼續獲得相關的教育和科研資源支持。這種“短期關注”模式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長期需求之間存在著矛盾。這也是科創賽事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解決的下一步問題:如何將科創競賽的資源與機制,延拓到學生的整個成長階段?如何為更多普通學校的學生提供平等的參與機會?如何在競賽之外,為學生建立持續的學習與創新支持體系?
在本次《辦法》中,我們欣喜地看到,組委會增設了“中國科協主席獎”,并廣泛聯合社會機構設立專項獎,為獲獎選手提供后續成長支持。這一舉措可視為是賽事對選手的成長支持,對未來強化科創競賽的育人定位邁出新的一步。
在科技創新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當得到足夠支持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站上真正的創新舞臺,才能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在這樣的背景下,科創賽事更應該通過牽引社會資源、動員教育主體,讓拔尖創新人才的發現和培養更加有的放矢。
不過,要真正發揮科創賽事的教育價值,我們還需要重新審視這些賽事,明確其育人目標,做好頂層設計,讓賽事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風口。
首先,要強化賽事對青少年成長的系統性支持,構建全鏈條培養機制。科創賽事的“含金量”不應該只體現在獎項上,而應該是聚焦于學生參與過程的成長體驗。通過競賽配套的教師培訓、科研實習、導師制支持、成長跟蹤等方式,引導學校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科學精神,建立起真正貫穿學生成長階段的創新培養鏈條。
其次,要借助賽事豐富教育資源,提升科創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科創賽事本身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再分配平臺,可以通過政策引導、社會協作開發資源等形式,為資源匱乏的普通學校提供更多的實驗設施和師資支持。例如設立專項經費,用于扶持資源薄弱的學校開展科創教育,參與科創賽事;同時,充分發揮類似于“青少年科學社”等社會社團的教育支持作用,推動更多的主體參與到科創教育的建設和改革中來。
最后,持續探索賽事與科學課程改革的融合點。真正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離不開長期、深度的教育陪伴。科創賽事的教育目標,應當與校內外科學教育的改革目標統一,才能真正發揮“以賽促教”的效果。亟待將科創教育的核心理念,通過賽事的形式逐步融入到學校日常教學和科學課程改革中,通過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普及,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畢竟,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競賽結果,而是每一個孩子在科學道路上走得更遠、更深的可能性。讓科創競賽成為科學教育改革的引擎,為每一個擁有科學夢想的孩子提供公平的起點和持續的支持,這才是它最重要的使命。當競賽的光輝融入教育的肌理,當每一個孩子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科學之路,我們的創新未來也將因這份努力而更加閃亮。
(摘自2月21日《文匯報》。作者為上海科技館科學傳播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 本欄編輯 朱湘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