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理由
l蔡崇達,198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東石鎮,當代作家、媒體人。
l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慶祥評價蔡崇達——無論是《皮囊》還是《命運》,都是個人生命中關鍵時刻的覺醒。自我對他者的觀察,對世界的觀照,這個過程中形成了蔡崇達非常獨特的個人美學風格、寫作風格,這非常了不起。這種風格最打動我的地方是真誠。
l《皮囊》獲評“2014年度新浪中國好書榜·年度新銳圖書”、 中國圖書評論學會2015年1月“中國好書”。 2019年1月4日,《皮囊》被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讀書》欄目推薦。
內容導讀
皮囊之下
——《皮囊》導讀
《皮囊》是我國當代作家蔡崇達創作的一部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14年。這本書以一個福建漁業小鎮東石為背景,講述了小鎮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同時記錄了作者與故鄉、家人、好友之間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
這部作品以人物肖像畫的方式,生動描繪了福建漁業小鎮的風貌和人們的生活狀態。書中收錄的14篇散文,大致可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講述了作者的外婆的母親(阿太)、母親、父親關于生活哲學、房子、疾病與信仰的故事;后半部分則聚焦于生活在小鎮的張美麗、兩個阿小、文展以及大學室友厚樸的人生際遇。
蔡崇達在書中以苦難為題材,但卻以超越困難、尋找與苦難和解、救贖心靈的方式來立意。整體基調雖憂傷但不頹廢,文本中散發出一種明朗向上的精神力量。例如,母親相信神靈,認為“每一種困難,都有神靈可以和你分擔、商量”。而活到99歲的阿太對死亡的態度豁達,認為“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這些故事展示了人們在面對困境時的堅韌和勇敢,以及對生命終極問題的深刻思考。
此外,《皮囊》還表達了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而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自己命運的深切思考。書中的人物形象鮮明,情感真摯,語言質樸而富有力量,使得這部作品成為一部具有深刻內涵和廣泛影響力的散文集。
皮囊之上,作者講述了家人的故事、朋友的遭遇以及故鄉的風土和時代的變遷;皮囊之下,作者探討的是生命、信仰、死亡等終極問題。無論是對故鄉的緬懷,還是對命運的關切,都體現了作者蔡崇達對人生的深刻洞察和獨特思考。
精彩展示
這座四層樓的房子,從外觀上看,就知道不怎么舒適。兩百平方米的地皮,朝北的前一百平方米建成了四層的樓房,后面潦草地接著的,是已經斑斑駁駁的老石板房。即使是北邊這占地一百平方米的四層樓房,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是幾次修建的結果:底下兩層是朝西的坐向,還開了兩個大大的迎向道路的門——母親曾天真地以為能在這條小路做點小生意,上面兩層卻是朝南的坐向,而且,沒有如同一、二層鋪上土黃色的外墻瓷磚,磚頭和鋼筋水泥就這樣裸露在外面。
…… ……
每次從工作的北京回到家,踏入小巷,遠遠看到這奇怪的房子,總會讓我想起珊瑚。一只珊瑚蟲拼命往上長,死了變成下一只珊瑚蟲的房子,用以支持它繼續往上長。它們的生命堆疊在一起,物化成那層層疊疊的軀殼。
寫作借鑒
《皮囊》中的故事發生在東石鎮,這個小鎮是作者蔡崇達的故鄉,他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自己在福建泉州東石鎮的成長過程,以及影響他的一些人物和他們的故事。作者通過對小鎮的細致描繪,如街道、房屋、店鋪等,將讀者帶入了一個真實而充滿生活氣息的世界。作者蔡崇達運用豐富的細節描繪,將小鎮的地理環境和建筑風格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他描述了小鎮的街道、房屋、店鋪等,通過這些具體的場景描寫,讓讀者能夠感受到小鎮的獨特風貌和氛圍。例如,他在文中還描繪了長長的走廊,大理石鋪就的地面在腳步的踩踏下發出厚重的回聲,冷色的燈光敷在上面,使得走廊顯得更長、更深。這種描寫不僅展示了小鎮的地理環境,還暗示了這里人們的生活狀態和情感氛圍。
精彩展示
從夏天堅持到秋天,父親開始察覺,某些該發生的沒有發生:左手臂依然習慣性地蜷在胸前,左腿依然只有膝關節有掌控感,甚至,讓他恐慌的是,腳指頭一個個失去感覺了。姐姐喜歡在他睡覺的時候幫他剪指甲,一不小心剪到肉,血流了出來,姐姐嚇得到處找藥布包扎,他依然沒有感覺地沉沉睡著。只是醒來的時候,看到腳上莫名其妙的紗布,才傻傻地盯著發呆。
我可以看到,挫敗感從那一個個細微的點開始滋長,終于長成一支軍隊,一部分一部分攻陷他,但他假裝不知道,我們也假裝不知道。 他已經察覺。這種沒被戳破的悲傷,像發膿的傷口一樣不斷淤積、腫大,慢慢地,控制不住,傷感有時候會噴發出來——
寫作借鑒
由于中風,父親左半身偏癱,但他一開始對病情恢復充滿信心,制定了詳細的康復訓練計劃,每天步行不少于8小時,期望通過訓練讓自己的左半身恢復正常。但最終充滿信心的父親逐漸在疾病的面前敗下陣來,之前強大威武、無所不能的父親,被疾病不斷羞辱、折磨、摧毀,最后精神世界坍塌,含恨離開這個世界。其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塑造了一個倔強的父親,他堅定又自強,他一絲不茍地執行自己的康復計劃,近乎于偏執,然而強大的精神依然無法戰勝脆弱的皮囊。作者用逼真的細節描寫,不露聲色地再現了父親由希望到絕望的復雜心路歷程,展示了人生的困境,留給讀者對命運與疾病的深刻思考。
閱讀探究
生命本該輕盈
作為80后作家,蔡崇達之所以能贏得無數讀者,或許是因為他對人的靈魂,尤其是年輕人靈魂的深入洞察。《皮囊》寫的正是年輕人在故鄉和遠方之間的掙扎。《皮囊》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都是既失去家鄉,又永遠沒辦法抵達遠方的人。”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從文學中汲取力量,去度過這種精神危機呢?
指點迷津
中國當代文學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潮流,叫“尋根文學”,為什么要尋根?在經歷了巨大的城市化運動后,我們已經越來越遠離土地,追尋繁華的都市和未知的遠方,追求物質的享受和精致的皮囊,作者在書中反復談到靈魂,談遙遠的小鎮生活,談美好的童年回憶,談被辜負了的靈魂,作者認為,自己也曾是個回不到故鄉又到不了遠方的孤魂野鬼。寫下《皮囊》之后,作者理解了自己的精神困境。正如韓國文學評論家李京格所說“《皮囊》的暢銷原因是試圖調動中國古代的精神秩序,來呼應甚至療愈當下的自己”。《皮囊》里作者的阿太說“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這肉體便是“皮囊”。于是,作者選擇回家,回到他的來處——晉江泉州。億億萬萬的先人把他們對生命的理解藏在這片土地上,有時候可能是一個習俗、一個神像的形式。當一個作家試圖去糾纏自己、逼迫自己的時候,他離自己的靈魂就越來越近了。
“生命本該輕盈”,這讓我們想到鼓盆而歌的莊子,想到歷經磨難卻依舊笑春風的東坡,還有總是站在遠處記錄的導演侯孝賢……我們似乎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他們中的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似乎又太過年輕,讀過的書太少,經歷太淺,面對生離死別總是戚戚然。又或許,這戚戚然也是生命的真相之一。
致作者
根據《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作者向我報投稿的作品一經采用,如無特別聲明,即視為投稿者同意授權本報擁有其在報紙、網絡的刊載權、出版權,以及稿件的編輯、復制、發行等權利;同時,本報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費用。本報刊發的作品與圖片,因未能聯絡到原作者,未能及時發放的,敬請作者與本報聯系。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