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自古以來就是學子的最高榮譽,無數學子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高中狀元。古代自從科舉考試開始以來,直到結束,一共才出了五百多個狀元,你說科舉考試有多難——
都說現代是看臉的社會,但古代也看臉。
大明朝第一次全國考試的時候,草民郭翀輕輕松松答了個筆試第一,就等著面試了。朱元璋看著他的筆試卷子,心潮澎湃,于是吩咐公公:“讓小郭走上殿前,我要和我的新任官員談談心。”
卷面成績滿分的郭翀聽到公公喊自己的名字,驕傲地抬起了頭。這一抬頭,了不得,丑出風格、丑出水平的郭翀把朱元璋結結實實嚇了一跳。沒等他開口,朱元璋就給了他三個字:你走開。
之后,太祖走下龍椅讓其他考生排排站,親自挑選了顏值擔當——吳宗伯,定為當年的新科狀元。
照這么說,只看顏值的話,長得不好看的人在古代就完全沒有活路了嗎?不,老祖宗們還有另一項清奇的加分項目:名字。
清光緒二十九年,正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壽。考官們發現,考生中有個叫王壽彭的,于是跟撿到寶似的擬定他為狀元。他們在慈禧面前說出了理由:他名為王壽彭,壽比彭祖,也祝老佛爺您福如王母三千歲,壽比彭祖八百春。慈禧一開心,就欽點王壽彭為狀元。
名字不僅要取得好,還要寫得好看。明永樂年間,孫曰恭一路殺到了殿試,成為第一名。然而,當考官們按名次碼好卷子,經朱棣審批后準備拆封填榜時,天上一道閃電劈中了孫曰恭同學。
“第一名:孫曰恭。”主考官剛落筆,朱棣就怒了。因為古人豎著寫字,“曰恭”連起來寫,就成了一個“暴”字。朱棣一下子就有小情緒了:“‘暴’字豈不是在諷刺我通過武力奪取政權?我要是聘他為狀元,豈不為天下人所恥笑?”于是孫曰恭就這樣被無情地剝奪了狀元。
實際上這些只是特例,科舉考試大體還是公平的,給了很多讀書人機會,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