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名師張亞凌,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寫作金牌指導教師,主編作文類圖書六十余部,百余篇文章入選中高考及各種考卷。
扎實的閱讀是寫作最好的幫手,用心品讀可以從文章中吸納寫作需要的營養。讓我們一起走進本期《青年文摘》,從中尋找可以助力寫好作文的妙招。
在《給成長做減法,給熱愛做乘法》一文中,作者陶瓷兔子以時間為脈絡,描述一個人在不同年齡階段呈現出的心理變化與外部環境,明晰又具體。
全文以“減法”與“乘法”為喻,“減法”指一個人的內心趨向于外界的情形越來越少,“乘法”指一個人自身的縱深成長與無限可能性。讀者既能夠讀得明白,又可以想得透徹,則得益于貫穿全文的理性認知。最后一段以“馬里亞納海溝”為例,從側面展示了個人縱深成長的無限可能,令讀者對迷人的“乘法”堅信不疑。
全文敘事簡單,就是一個人的成長,卻思想深刻,傳遞出“因為選擇少,更有可能精進,在精進中大有作為”的思想。敘事簡單卻思想深刻,這正是中學生寫好作文的最佳途徑——以生活中最接地氣的素材來呈現思想的成熟。要做到這一點,文章一定要有理性的認知,它是文章得以站立起來的骨骼。
《你值得這世界的愛與玫瑰》,只是輕讀一遍題目,“值得”“這世界”“愛與玫瑰”,讀者心中就已充滿了溫暖、感動、浪漫。深情的題目不只是博人眼球,更會讓讀者心旌搖曳。
行文要感情飽滿,最簡單又最高效的做法就是使用描述性的語言。何謂“描述性語言”?就是看似輕輕淺淺的一句話,卻可以在敘述中勾勒出一幅畫面,展示出一個場景,營造出一種氛圍。
像全文的第一段中,為了找到“我”,出現了一個情形:
“科代表拿著作業本在班級里像是無頭蒼蠅一樣亂轉,撓著后腦勺,問道:‘張路路是哪個來著?’”這一刻畫強烈地凸顯了“我”在班里幾乎沒有存在感的可憐處境,而“我”的表現則是“緩緩舉起右手,嘴角僵硬著向上,怯生生地說一句:‘在這里?!奔词贡缓鲆暢赏该魅耍廊幌袷艿襟@嚇般,足見“我”的懦弱。如果說對科代表的描述讓人想笑,那“我”的表現就足以讓讀者鼻子發酸。
文中描述性語言隨處皆是,那些細小的表情、心緒、動作充滿張力,尤顯情感的飽滿。
直到文章結束,讀者驚喜地發現,不只是“張路路”值得這世界的愛與玫瑰,你、我、他(她),你們、我們、他們(她們),每一個在青春年少時孤軍奮戰的普通人,都值得,也都開始期待自己發光,收獲自己的愛與玫瑰。題目里的“你”就此華麗轉身,成了“每一個”,感情飽滿到開成了花。
《把自己的道理,堅持成真理》,只是瞥一眼題目,都心潮澎湃,想馬上投入一項工作,哪怕揮汗如雨到疲憊不堪,也想向這個世界遞交一份獨屬自己的滿意答卷。
為什么會產生如此激蕩的情懷?再讀,《把自己的道理,堅持成真理》,當“道理”能夠等同于“真理”時,“道理”,還只是“自己的道理”,該何等強大?強大到這句話像一道閃電,劈開了彌漫在很多人眼前的迷霧,又支撐住了無數因不自信而搖擺不定的人。
作者不厭其煩地大量舉例,“搖滾歌手”“市場總監”“考研的學長”“公務員”“律師”……從不同職業到不同感受,唯一相同的是頂住了種種壓力,認準自己的道理不偏移。而他們,都生活得相對成功。
對,那些成功者就是將“自己的道理”最終“堅持成了真理”的人。不是生活善待他們,而是他們積極的人生態度照亮了生活。就像作者感慨的“每一個選擇都是這樣,風險和利益相關,得到和失去相抵”,所以,我們只管堅持心中所想。
讀完,讀者既神清氣爽,又平添了行動力。這樣的文章,何愁不被喜歡?
大量閱讀的確有助于快速提升寫作,但別忘了前提:會在閱讀的同時,提取出自己需要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