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粒蕎麥種子,都承載著豐收的希望;每一朵蕎麥之花,都綻放著生命的絢爛。我們蕎麥研究者,就是努力把它們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月1日,《科學導報》記者采訪原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三級研究員李秀蓮時,這位在蕎麥科研道路上默默耕耘數十載的專家用樸實而堅定的話語,道出了她對蕎麥事業的深厚情感與執著追求。
李秀蓮1988年從山西農業大學畢業,直至去年退休,她將整個職業生涯都奉獻給了蕎麥科研事業。在漫長的科研歲月里,她始終專注于蕎麥種質創新、新品種選育以及栽培技術等關鍵領域的研究。她深知,實驗室中取得的科研成果,唯有真正應用于田間實踐,才能充分彰顯其價值與意義。
她時常鼓勵年輕的科研人員要深入田間地頭,將實驗室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生產緊密結合:“‘頭戴珍珠花,身穿紫羅紗,出門兩三月,霜打就回家?!@既是一句充滿詩意的農諺,也是蕎麥種植生活的真實寫照。如此通俗易懂且蘊含哲理的話語,是當地世代種植蕎麥的百姓口口相傳下來的。因此,我常跟青年人說,要走到田間去,在那里能學到比實驗室更多的東西。”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農民種植的蕎麥是直根細、側根少、莖稈細弱、幾乎無分枝、抗旱性差、易倒伏的獨桿小粒品種,易受冰雹、干旱等惡劣天氣的影響,導致產量水平低。所以我之前的工作都是在培育抗倒伏性強的高產品種?!崩钚闵徑榻B起專業來中氣十足。
“以前,我們團隊只有一間簡陋的實驗室,連一臺像樣的顯微鏡都沒有?!崩钚闵徎貞浀?。為了篩選抗逆性強的蕎麥品種,她帶著團隊跑遍山西的溝壑梁峁,采集野生蕎麥資源。白天在田間記錄數據,晚上回到實驗室分析樣本,常常工作到深夜。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這期間,李秀蓮及其團隊育成蕎麥品種6個,其中“晉蕎麥2號”是山西第一個通過國家鑒定的苦蕎品種,“晉蕎麥7號”為山西首個四倍體甜蕎品種?!八谋扼w甜蕎品種‘晉蕎麥7號’的選育與應用”2021年榮獲山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在實驗數據和實踐中,這些“新蕎麥”的抗災害能力和產量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些品種在田間的大面積推廣,為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也推動了蕎麥產業的發展。
李秀蓮常年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科研工作,皮膚上留下的點點曬斑正是其常年下地勞作、為農業科技事業默默奉獻的勛章。除此之外,她還筆耕不輟,發表了30篇學術論文,參與編寫了4部學術著作,為推動農業科技的進步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傳統上,蕎麥因生長周期短,常被農民作為“救災、填閑作物”種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的品質和多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秀蓮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市場需求,將目光投向了觀賞蕎麥新品種的培育,將研究方向拓展至蕎麥的多元化開發。
蕎麥分為甜蕎和苦蕎。甜蕎,被譽為21世紀的明星作物,不僅具有食用價值,還有藥用價值。我國是世界第二甜蕎生產大國,在山西,甜蕎是特色優異雜糧作物,常年種植面積約30萬畝。甜蕎的花朵顏色有粉色和白色,與苦蕎比,花朵較大,帶有香氣;而苦蕎只有極小的無香型黃綠色花朵。
2014年,李秀蓮帶領團隊開展觀賞甜蕎品種的研究,用化學試劑處理淡粉花的甜蕎親本,當年獲得罕見的深紅色花單株,令她欣喜若狂:“普通甜蕎花多為白色或淡粉色,紅色花的出現可能意味著基因突變,具有極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經過連續多年鑒定、選擇,終于在2024年7月,“并甜蕎2號”成功問世,成為山西首個觀賞甜蕎品種。該品種花大、色紅,花期長達60多天,十分適合作為觀光農業的種植品種。
“并甜蕎2號”極具特色,不僅適宜作為文化旅游業中的觀賞性花卉作物,其盛開時所產出的花蜜更是香甜醇厚。在傳統文旅種植領域,多數花卉往往僅具備單一的觀賞功能,待花期一結束,便需進行清理。然而,“并甜蕎2號”卻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優勢,其花期長達兩個月之久,且是很好的蜜源作物,在開花期間能持續產蜜,待成熟后,還可作為糧食作物加以利用,既發揮了美化環境的作用,又滿足了人們對糧食和蜂蜜的實際需求。
這一品種的誕生,徹底改變了蕎麥的產業定位。在忻州市某生態農場,“并甜蕎2號”連片種植,形成綿延數公里的紅色花海,吸引了許多游客前來觀看。如今,“紅蕎花海”已成為當地鄉村旅游的新名片。
在科研事業不斷取得突破的同時,李秀蓮深知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她積極承擔起培養新一代科研人才的重任,將自己的科研經驗和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一代。
李秀蓮注重培養年輕人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她常常帶領團隊深入田間地頭,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在田間,她親自示范蕎麥的種植、管理和選育方法,讓年輕人親身體驗科研工作的艱辛與樂趣。同時,她還鼓勵年輕人積極參與科研項目,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了實踐教學,李秀蓮還注重學術交流和合作。她積極組織團隊成員參加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會,讓他們了解學科前沿動態,拓寬學術視野。她與其他科研機構和高校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為年輕一輩提供了更多的學習和交流機會。在她的悉心培養下,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科研人才脫穎而出。她用實際行動傳承了科技薪火,為農業科研事業培養了后備力量。
李秀蓮的行事風格與工作態度深受其師、被譽為“世界苦蕎之父”的林汝法先生影響。“林老師一生低調謙遜,潛心科研。20世紀80年代,在實驗條件艱苦的環境下,他率先發現苦蕎含蘆?。ňS生素P)比甜蕎更高,保健作用更優,并得到世界蕎麥科學家的認可,進而推動了世界苦蕎產業的發展?!闭劶耙压识鲙?,李秀蓮滿懷敬意,“林老師與師母淡泊名利、畢生奉獻,身后更雙雙捐獻遺體,令人由衷欽佩?!?/p>
2024年11月,李秀蓮退休。但接受記者采訪時,她仍在團隊指導新人研究項目。問及原因,李秀蓮說:“育人和育種一樣,不能斷代。我雖已退休,但依舊希望把我的經驗盡可能多地傳給接班人,也算是發揮余熱了。”
回顧自己的職業生涯,李秀蓮感慨萬千。她表示,自己只是做了一名科研工作者應該做的事情,未來如果條件允許,她還將繼續在蕎麥育種領域深耕細作。她相信在科技的引領下,蕎麥產業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