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黃、楓葉紅、松柏綠……周末天晴,正是出游好時節,南京這座古都的詩情畫意,可謂達到巔峰:線下,成群結隊的游人流水般涌動;線上,五顏六色的照片如云錦般蕩漾。
詩情畫意中也有苦惱,比如拍不出景色的多彩與絢爛。一個視角,明明看著非常驚艷,用手機甚至相機拍下來卻很普通。《讀庫》主編張立憲就曾在社交媒體上寫過一段感想:一直很苦惱,手機永遠拍不出銀杏葉絢爛而微妙的色澤,今天似乎明白了,在圖像算法中,可能就沒處理過這種獨一無二的顏色。
在生活中,我們常聽到一種表達叫“所見即所得”,大意是“看到的就是得到的”,用于描述一種直觀、直接、無須額外轉換或解釋的情況。相較于人眼直觀,相機成像卻并非“所見即所得”。細究其中的原因,我想大概有兩個吧。
一是我們每天都要用上10多個小時的肉眼,遠比任何相機都厲害。達爾文在《物種起源》第六章中寫道:“眼睛有調節焦距、允許不同采光量和糾正球面像差與色差的無與倫比的設計。我坦白地承認,認為眼睛是通過自然選擇而形成的假說似乎是荒謬可笑的。”人眼之精妙絕倫,甚至讓他懷疑自己的進化論。
關于人眼直觀的清晰度,有個愛好攝影的科學家曾宣稱,經過精密計算,人眼在視線良好的情況下像素高達5.76億。也有人提出這個理論有待商討,畢竟人眼對焦范疇有限,如果根據視錐細胞的角度來計算,人眼像素大概在五六百萬。但這也很了不起了,對嗎?
此外,人眼能夠識別的色彩數量高達千萬種;人眼根據光線強弱調節敏感度之差高達600倍,且毫無噪點;人眼可以在0.2秒內完成對焦,將物體清晰地呈現在視網膜上;大腦能夠分析、過濾并辨別視覺信號,達到更高層次……這些能力都是相機無法企及的。
高效的圖像捕捉能力,精準的對焦系統,靈活的光圈調節,感光神經的強大能力……總之,人眼的生理結構和與大腦的協同工作,使其在圖像捕捉和處理能力上遠超相機,原圖直出,畫質完勝。
二是按部就班的相機,無法擁有人在現場感受到的氛圍與情緒。在出游中,看見美麗的風景、心動的場景,我們總會下意識打開手機或相機留念。但定格的畫面大多“有心無力”,只能又打開修圖軟件。經過精修,照片好看多了,卻要么不太像,要么不自然,怎么都還原不了親眼所見。
傳感器記錄景物信息,接著轉換成數字信號存儲——相機“看見”的景物與屏幕顯現的照片,它們之間只有嚴絲合縫的數據對照。而人眼與相機的成像原理大體相似,成像效果卻更加復雜:相機拍不出眼角的余光,拍不出視野的遼闊,拍不出無盡的深邃,拍不出主觀的取舍,拍不出來那一瞬間的新鮮、陶醉、震撼……
飛機上俯瞰云霧繚繞的雪山,高原上仰望炫目的日出冰川,牧場邊遙看悠閑吃草的牛羊……之前,我出差去了趟新疆,回來都好些日子了,還動不動就跟妻子念叨:“有機會咱們一起去一趟新疆!”
妻子似乎嫌遠,說道:“以后吧。看你拍那么多照片,也算是欣賞過了。”
“那可不一樣!”我急了,說,“一定要親眼看到,去真切感受那種自然的壯美,以及人的渺小。”
取景框太小,裝不下現場的體驗;照片太薄,藏不進當時的美好。我看過一檔真人秀節目,至今對其中的一句話念念不忘:眼睛看到的東西,是拍不出來的。
我,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