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輝是一名教師,戴著眼鏡,身材瘦長,家住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界首鎮,從各方面看都不出眾,但中央電視臺新聞記者專程采訪了她,還用了近20分鐘的時間播報采訪內容。
陳艷輝的故事是從2016年開始的,那一年界首鎮因學生數量減少而撤并學校,只保留了鎮中心小學,因而給偏遠村莊的殘疾兒童帶來了不便,有的孩子只能輟學在家。
這些孩子的年齡在6~15歲,應該享受和接受義務教育,于是,鎮中心小學指派一名教師“送教上門”,也就是到這些孩子家里給他們單獨上課。但“送教上門”只能利用休假時間,再加上日曬雨淋,村莊道路難走,孩子又特別難教等原因,所以很多老師害怕送教任務落在自己頭上。
陳艷輝自然知道這些困難,不同的是,她覺得這是一次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于是主動要求“送教上門”。她的父親陳二文也在鎮中心小學當教師,父親提醒她說:“這些孩子都很特殊,你犧牲點時間不要緊,但困難會超出你的想象,你可要想好了。”
陳艷輝想到自己通過三年的努力,已經把班級學生的成績,從過去的排名倒數提升到了年級第一,靠的就是整天與學生打成一片,再針對性地進行輔導,便自信地說:“我這三年什么孩子沒見過,只要多花點時間來摸索,對了孩子的心就不難。”
即使考慮了種種困難,第一次“送教上門”時,陳艷輝還是有點兒擔心,特意讓父親租了一輛摩托車陪同前往,又特意選擇了一個女學生。但還是出了意外,女孩名叫陳小美,語言表達有障礙,對上課很排斥,就是不愿聽講,幾乎是“對牛彈琴”了半天,陳艷輝心冷了半截。
回家途中,突然下起大雨,陳艷輝和父親全身淋濕了,她越想越后悔做這件事。父親勸她說:“既然接受了這件事就不要后悔,應該想想今后要怎么做。如果有些學生實在不愿學習文化課,你可以根據他們的喜好,教他們想學的知識和能力,這樣可能更好。”
父親的這句話,將陳艷輝心里的陰霾一掃而空,她有了方向,也有了力量。于是,她認真查閱相關資料,分析殘疾兒童的心理特點,知道了怎么去跟他們溝通,怎么教他們學習等。
此后,陳艷輝的摩托車上總會帶一點兒水果或糖果。有時她也會幫孩子剪指甲、疊被子等,用多種方式拉近和孩子的距離,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然后她根據孩子的喜好,分別設置課程,既教他們文化知識,也教勞動技能、美術、音樂、生活常識和康復技能等。
當然,這些課程涉及的知識和技能,陳艷輝并不都會,但她會現學現教。比如,陳小美喜歡制作包子、點心,她就先去鎮上的店鋪里學習,然后再手把手教陳小美。有一個叫譚宇涵的男孩,患有先天性腦積水,陳艷輝就帶拼圖、積木之類的教學工具,鍛煉他的手指活動能力,教他一些康復技能,再教他學習文化知識。
陳艷輝共送教22名學生,她對每個孩子的性格、興趣等都了如指掌,量身而教。而孩子也從抗拒到習慣,最后期待她去上課,有些孩子聽到摩托聲猶如聽到上課鈴聲一樣高興。8年多來,每到休息日或者假期,不管刮風下雨,陳艷輝都騎著摩托車早上7點左右出門,直到傍晚回家。
記者問陳艷輝為什么能堅持這么久?她回答說:“我覺得老師這個職業就是責任與使命,對一個家庭來說就是希望。如果孩子學會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或者是讀書寫字,就相當于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希望。這也是我堅持下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