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溝渠、路邊等陰濕之處有一種草,春天時像極了胡蘿卜櫻子,村里人叫它“野胡蘿卜”。兒時,家人總告誡我,不要靠近它,因為有個略懂草藥的同村人說它叫“蛇床草”,名字聽著怪怪的,讓我們擔心有蛇從它身下竄出來。
為什么叫蛇床草?那人也說不清,只說它的籽可以治療瘡癤。后來,我和一個中醫朋友聊起,才知道了蛇床是一味傳統中藥,名字的由來還有故事。
相傳在秦朝時期,某村莊傳染病暴發,人們身上長出了很多疙瘩,流膿溢水,奇癢難耐,久治不愈。后來,有個游方道士說,東海的一個島上有一種藥草,結的籽可以治療這種病,但是島上毒蛇聚集,草藥常常被蛇身壓住,采藥非常困難。有勇士在高人的指點下,身體涂抹雄黃,歷經驚險才采得此草,治好了病。因此草常在蛇身下生長,如同蛇的床一般,人們就叫它蛇床,將它的果實叫蛇床子。
傳說有點兒玄幻,蛇床其實生長地域很廣泛,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陰濕之地常見。但蛇喜歡與之相伴的確也是事實。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蛇虺喜臥其下食其子,蛇床、蛇粟諸名。
盧之頤在《本草乘雅半偈》中也說,蛇虺,性嗜蛇床,故一名蛇粟、蛇米。床者,喜臥于其下也。這些古籍中的記載,也印證了蛇常臥于蛇床之下,喜歡吃蛇床子。
蛇床是傘形科、蛇床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莖葉、花、果實與留種用的胡蘿卜植株很像,莖葉比胡蘿卜枝葉略顯稀疏。它的花期在4~7月份,復傘形花序,呈白色,遠遠看去像一把把白色小傘,在它一眾傘狀花序中間,常有一兩朵小花顏色略顯紅色,很別致。它跟胡蘿卜最大的區別是,蛇床的根很細。
《救荒本草》中記載,蛇床苗高二三尺,青碎作叢似蒿枝,葉似黃蒿葉,又似小葉蘼蕪,又似藁本葉。每枝上有花頭百余。結同一窠,開白花如傘蓋狀,結子半黍大,黃褐色。
自然界的草不計其數,為何蛇獨獨喜歡蛇床呢?這當然與二者的生物特性有關。我們都知道,蛇是冷血動物,喜歡陰暗潮濕而溫暖的環境,它一年之中要蛻皮數次。蛇在蛻皮的時候,身體的抵御能力會變弱,蛇身也會受內外濕邪合侵之苦,此時的蛇就需要吃蛇床子以祛濕消炎。蛇本是肉食性動物,對植物多不理會,卻對蛇床子青睞有加,個中原因,盡在于此。
正如《本草崇原》中所說,蛇床子性溫熱,蛇虺喜臥于中,嗜食其子,猶山鹿之嗜水龜,潛龍之嗜飛燕,蓋取彼之所有,以資己之所無。故陰痿虛寒,所宜用也。
蛇吃蛇床子是在長期進化中遺傳下來的生存本能,但這不得不讓我們驚嘆生物的智慧與奇妙。生物不僅是被動地適應環境,而且是以其靈性與自然相互作用。
蛇床全株都可以入藥,尤其是種子,被廣泛應用于治療頑癬等各種皮膚病。傳統中醫認為蛇床子具有散寒祛風、燥濕、殺蟲、止癢等功效?,F代醫學研究也發現,蛇床子具有抗菌、抗炎、抗過敏等作用。不過,無論蛇床子的藥效多么靈驗,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嘗試。
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蟲一獸,都有自己的特性和獨特的生存之道。前人對自然的觀察、認識以及利用,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蛇床的名字雖然帶了些許奇幻色彩,但它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佳草良藥。它承載著古老的智慧,也提醒我們敬畏自然、珍惜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