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鹽堿灘上,有一些自帶鹽的“重口味”植物,它們被稱為“真鹽生植物”。這些植物對鹽土的適應性很強,能生長在重鹽漬土上,從土壤中吸收大量可溶性鹽類并積聚在體內。一年生“吃鹽”植物把鹽從土壤中吸收到體內后,人們再把這些植物從地上移走,鹽分就徹底從土壤中帶出來了。這就是利用“吃鹽”植物改良鹽堿地的原理。
正因如此,科研人員極其喜歡這些能“吃鹽”的“重口味”植物。多年來,他們從300多種真鹽生植物中篩選出了十幾種優質代表,比如鹽爪爪、鹽角草、檉柳、大葉補血草、野榆錢菠菜、鹽穗木等,然后種到鹽堿地里,讓它們把土壤里的鹽一點一點“吃”出來。通過這種生物改良技術,一些原本寸草不生的鹽堿地逐步變成了正常耕地。
科研人員篩選的植物“吃鹽”能力都很強。比如鹽爪爪的細胞液泡含水量高,具有極強的耐鹽能力,能從鹽堿土壤中吸收大量的鈉離子以降低土壤的含鹽量。又如每公頃的鹽角草可以吸收土壤鈉離子3 000千克。但有意思的是,駐守在克拉瑪依的科研人員最喜歡種植一種名叫鹽地堿蓬的莧科堿蓬屬植物。說起來,鹽地堿蓬的抗鹽能力并不是最強的,這一點遠不如鹽爪爪;它的單株從土壤里帶走的鹽分也根本比不上鹽角草。但鹽地堿蓬是科研人員在克拉瑪依種植最多的鹽生植物,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單株鹽地堿蓬的“吃鹽”能力雖然比不上鹽爪爪和鹽角草等植物,但是它的生物量大。也就是說,在同等的種植面積下,鹽地堿蓬的生物總重量最大,即能生長更多株。相比于鹽爪爪和鹽角草,鹽地堿蓬有“群體作戰”的優勢,從土壤帶走的鹽分自然也就更多了。同時,鹽地堿蓬十分耐旱,存活率更高。此外,鹽地堿蓬還有一定的食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在春季,克拉瑪依的科研人員經常采集鮮嫩的鹽地堿蓬,焯水之后不加鹽,只要加點其他佐料涼拌,就能端上餐桌。當地居民也模仿科研人員的吃法,很喜歡這道涼拌菜。當地居民還發現牛馬羊也很喜歡吃鹽地堿蓬,于是干脆將它作為飼料喂給牲畜。綜合來說,鹽地堿蓬的“吃鹽”能力雖然不是最足的,但“集體”的力量是最強大的,再加上能當菜、當飼料,所以成為克拉瑪依區鹽堿地里的“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