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召開的中央周邊工作會議系統總結了新時代以來中國周邊工作的成就和經驗,科學分析了周邊形勢并為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發展擘畫了藍圖、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中央周邊工作會議指出,周邊是實現發展繁榮的重要基礎、維護國家安全的重點、運籌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這是對既有“周邊是中國安身立命之所,繁榮發展之基”“周邊是首要”等判斷的豐富與發展,并從經濟、安全、外交等多重維度全面定位周邊的戰略價值,凸顯了周邊的重要性。
當前,中國同周邊關系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時期,周邊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依托。這源于新中國從“站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也源于改革開放至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的實踐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穩步推進。目前,中國已同周邊17國達成構建命運共同體的共識,在中南半島、中亞地區形成命運共同體“兩大集群”,這充分體現了“山水相連、命運與共”意識的深化,也為最終實現周邊命運共同體奠定了基礎。
盡管如此,隨著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中國與周邊關系進入周邊格局和世界變局深度聯動的重要階段。美國在對華進行全面遏制打壓的同時,試圖以“印太戰略”為抓手在地區層面重塑盟伴體系,推動中國周邊地區走向陣營對立。再次執政的特朗普政府濫施關稅更是嚴重損害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嚴重沖擊全球經濟秩序穩定和中國周邊各國經濟發展。在此背景下,站在歷史十字路口的周邊國家不得不面對兩種發展道路,一種是堅持開放的地區主義,維護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持發展優先,致力互利合作;另一種是重拾冷戰思維,再搞封閉式集團政治,把地區國家按價值觀分類,將地區經濟陣營化,甚至將亞太安全北約化。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正是第一種道路的“中國方案”,體現的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亞洲價值觀,實屬人間正道。
如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強調,要與周邊國家鞏固戰略互信,支持地區國家走穩自身發展道路,妥善管控矛盾分歧;深化發展融合,構建高水平互聯互通網絡,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共同維護地區穩定,開展安全和執法合作,應對各類風險挑戰;擴大交往交流,便利人員往來。
首先要鞏固戰略互信。面對美國極富霸權主義和保守主義色彩的對外政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周邊國家普遍出現戰略焦慮,也擔憂美對華遏制打壓會升級加大自身被迫“選邊站隊”的壓力。在此背景下,中國應堅持以建設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五大家園”為共同愿景,以睦鄰、安鄰、富鄰、親誠惠容、命運與共為理念方針,支持地區各國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無論是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深化,還是中國與東盟國家持續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均表明戰略互信并非“空中樓閣”,而是通過務實行動與長期積累構筑的共識。唯有堅持“求同存異、聚同化異”,才能將分歧的“變量”轉化為合作的“增量”。
其次要推動融合發展。2021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發展倡議,關照和呼應了周邊各國的發展需求。未來,中國需要進一步推進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既有機制基礎上進行增量改革;在新能源產業、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產供鏈合作中發揮引領作用,挖掘周邊經濟增長新動能,與周邊國家共同推進亞洲現代化進程。

再次要筑牢共同安全。中央周邊工作會議提出安危與共、求同存異、對話協商的亞洲安全模式,呼應了以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為要義的全球安全倡議。堅持共同安全,強調綜合、可持續安全,推動構建周邊安全命運共同體,體現了重視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以發展促安全的中國安全觀,這與美國強化盟伴體系、搞陣營對抗的“零和博弈”思維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在通過求同存異、對話協商維護自身安全的同時,也重視各國的合理安全關切,以對話協商管控分歧,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2025年是萬隆會議召開70周年,在亞洲安全模式中強調求同存異,是對亞非國家共同打造的萬隆精神的賡續與發揚,對于處理各類歷史遺留問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最后要深化民心相通。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既需要政策溝通的“硬支撐”,也離不開民心相通的“軟紐帶”。通過采取互免簽證措施使人文交流更便利,通過建立合作基金、提供獎學金等方式培養相知相親的青年一代,都將有助于命運共同體理念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感可知的生活實踐。歷史經驗表明,只有跨越文化隔閡、增進情感認同,才能為地區合作注入持久生命力。
從張騫出使西域到鄭和七下西洋,中華民族歷來崇尚“以和為貴”“和合共生”。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既是對中華文明“天下大同”理念的傳承,也是對全球化時代地區治理的創新探索。中國與周邊國家唯有攜手同行,以互信消弭猜忌,以融合替代對抗,以團結回應挑戰,方能將世紀藍圖變為現實,為動蕩的世界提供穩定之錨。這條路道阻且長,但無疑是通向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