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勞動力市場供需關系發生顯著變化,對經濟增長構成制約。同時,社會保障體系面臨巨大財務壓力,養老保險基金可持續性受到威脅。在此背景下,漸進式延遲退休作為一種政策工具,通過逐步延長法定退休年齡,以緩解勞動力市場壓力并提升社會保障體系的可持續性。基于此,分析該政策對勞動力市場、社會保障體系以及經濟增長與結構優化等方面的影響,并提出財政稅收政策調整與優化、推廣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以及完善健康保障與老年人再就業支持等優化路徑,以期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持。
關鍵字:延遲退休;財政稅收;人口老齡化;經濟高質量發展;稅收政策
中圖分類號:F81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5)04-0106-05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按照自愿、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2024年9月13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公布,具體內容為:從2025年1月1日起,我國將用15年時間,逐步將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60周歲延遲到63周歲,將女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50周歲、55周歲,分別延遲到55周歲、58周歲。該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實行是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發展趨勢相適應,也是引領社會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制度安排,是隨著人口、人才結構的變化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的作出的重大調整。
一、漸進式延遲退休產生的背景
在全球范圍內,人口老齡化已成為普遍現象。許多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中期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也在近年來迅速步入老齡化階段。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全球60歲及以上人口將從2017年的9.62億增加到2050年的21億,占全球總人口的比例將從13%上升至22%。在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已達到13.5%,并在快速上升。預計到2050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1/3,成為世界上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指出,2025年我國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在2020年基礎上繼續提高1歲左右,展望2035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0歲以上。
關于老齡化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已有許多文獻從老齡化的直接和間接影響角度進行了研究。其中直接影響方面的研究包括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系統的投資、儲蓄、消費,以及勞動人口等方面的影響[1]。從投資、儲蓄和消費看,按照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人口年齡結構變動首先會對地區的儲蓄、消費和投資產生影響,并通過這些要素變動影響地區的宏觀經濟[2]。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制約作用主要體現在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儲蓄與投資的變化以及財政壓力與公共服務需求的增加等方面。老齡化導致勞動力供給減少,勞動生產率下降,從而對經濟增長速度產生負面影響。此外,老年人消費需求減弱,儲蓄率上升,也對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形成制約。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儲蓄傾向加強,而年輕人口比例下降,投資需求相應減少。這一變化可能導致社會整體儲蓄率上升,投資率下降,不利于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結構優化[3]。老齡化加劇了財政壓力,導致社會保障支出和公共服務需求的增加,使得政府在財政分配和公共資源配置方面面臨更大挑戰。如何在滿足老年人需求的同時,保障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目前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4]。
二、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的理論框架
在人口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成為應對勞動力短缺和社會保障壓力的重要手段。然而,這一政策的實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理論框架的指導下,結合國情與社會實際,逐步推進。以下將從漸進式延遲退休的定義、理論基礎,以及國際案例分析與借鑒三個方面展開,詳細介紹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的理論框架。
(一)漸進式延遲退休的定義
漸進式延遲退休是一種政策工具,旨在通過逐步延長法定退休年齡,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挑戰。與一次性大幅提高退休年齡不同,漸進式延遲退休通常采取小幅逐步調整的方式,例如每年或每兩年延長幾個月的退休年齡,直至達到預定目標。這種模式不僅緩解了勞動力市場的突然沖擊,也使勞動者能夠更好地適應新的退休安排,從而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漸進式延遲退休的具體模式可以多樣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種:首先是按年度小幅延長退休年齡,例如每年延遲3-6個月,直至達到目標年齡。其次是分性別、職業或行業逐步實施,考慮到不同性別、職業、行業的勞動強度和健康狀況差異,制定差異化的延遲退休方案。此外,還可以引入靈活退休和部分退休制度,即允許勞動者在達到一定年齡后選擇繼續全職工作、部分退休或完全退休,從而提供多樣化的選擇。
(二)延遲退休的理論基礎
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生命周期理論和人力資本理論。生命周期理論認為,個人在生命周期中會根據不同階段的收入及支出狀況進行儲蓄和消費決策。延遲退休將會影響個人的勞動收入和退休收入,從而改變其生命周期內的儲蓄和消費模式。具體來說,延遲退休可以增加個人的勞動收入,提高儲蓄水平,從而在退休后獲得更高的生活保障。這不僅有利于個人福利的提升,也有助于國家整體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人力資本理論則強調個人在教育、培訓和工作經驗方面的投資對其勞動生產率的重要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個人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和技能,其人力資本價值也逐漸提升。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可以充分利用老年勞動者的豐富經驗和技能,延長其工作年限,從而提高整體勞動力市場的生產率。同時,通過適當的職業培訓和技能提升,延遲退休也可以促進老年勞動者的職業轉型和再就業,提高其就業適應能力。
(三)國際案例分析與借鑒
為了更好地理解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的實施效果,有必要進行國際案例分析與借鑒。以美國、德國和日本為例,這些國家在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我國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在美國,自1983年開始,聯邦政府逐步推遲社會保障退休年齡,從65歲提高到67歲。這一政策的實施有效緩解了社會保障基金的財務壓力,同時也鼓勵了老年勞動者繼續參與勞動市場。研究表明,美國的延遲退休政策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相對平穩,老年勞動者的就業率和勞動參與率有所提高。
德國則通過漸進式延遲退休與柔性退休相結合的方式,實施延遲退休政策。自2012年以來,德國逐步將法定退休年齡從65歲提高到67歲,同時引入了部分退休和靈活退休制度。老年勞動者可以選擇部分退休,即減少工作時間,但繼續保留部分收入和社會保障權益。這一政策不僅提高了老年勞動者的勞動參與率,也減輕了社會保障體系的負擔。
日本作為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也采取了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2021年4月,日本新修訂的《高年齡者雇用安定法》把鼓勵退休年齡提升到了70歲,企業可通過提高退休年齡、返聘等方式為自愿工作到70歲的老人提供崗位。從2013年起,日本政府逐步推遲企業退休年齡,從60歲提高到65歲,再到70歲,并鼓勵企業設立再就業計劃,為老年勞動者提供繼續工作的機會。日本的延遲退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問題,促進了老年勞動者的再就業和職業轉型。
三、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
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不僅是一項應對勞動力短缺和社會保障壓力的重要舉措,更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其對勞動力市場、社會保障體系以及經濟增長與結構優化等方面的影響深遠且復雜。以下從勞動力市場的供需變化、社會保障體系的可持續性以及經濟增長與結構優化三個方面,深入分析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多維影響。
(一)勞動力市場的供需變化
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對勞動力市場供需關系的影響是顯著且多維的。首先,通過逐步延遲退休年齡,能夠有效增加勞動力供給,尤其是中高年齡段的勞動力。這不僅緩解了由于人口老齡化導致的勞動力短缺問題,還充分利用了老年勞動者豐富的經驗和技能,有助于提高整體勞動生產率。
其次,延長工作年限也為勞動力市場帶來了更多的靈活性,勞動者可以根據自身健康狀況、職業發展及個人意愿選擇延遲退休或部分退休。這種靈活性有助于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減少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失衡。同時,企業也可以通過提供靈活的工作安排和再培訓機會,為老年勞動者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進一步促進勞動力市場的動態平衡。
有學者擔心,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這種擔心有一定的現實依據,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是一個漸進實施的過程,以較小的幅度推進,且退休人員騰退的崗位與青年就業所需要的崗位之間存在一定的結構差異,改革對青年就業的影響總體上是平緩的。學術界關于延遲退休對青年就業的影響,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擠出效應,延遲退休年齡使部分已經退休的老年勞動力重新被納入勞動力市場,擠壓了青年人的就業機會,產生就業擠出效應。二是創造效應,延遲退休會通過影響消費、投資、就業密度、國家/地區生產總值等中介變量對總體崗位需求產生影響,產生就業創造效應。已有研究發現,擠出效應更多的是一種短期效應,長期來看,崗位創造效應可以通過促進經濟發展來彌補擠占效應[5]。
(二)社會保障體系的可持續性
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對社會保障體系的可持續性具有重要的影響。首先,延遲退休可以直接減緩養老金支付壓力,提高社會保障基金的可持續性。通過延長繳費年限和縮短領取年限,社會保障基金的收入增加而支出減少,從而延長了基金的壽命,增強了其支付能力。其次,隨著更多的老年勞動者繼續工作,社會保險基金的收入也會相應增加。這不僅有助于減輕財政補貼的壓力,還可以為社會保障體系提供更多的財政支持,提升其應對老齡化社會的能力[6]。
另外,延遲退休還可以減少老年人口對醫療和護理服務的需求,從而降低醫療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險的支出。這是因為延遲退休能夠促使老年勞動者保持更長時間的健康和活躍狀態,減少患病率和醫療費用。
然而,漸進式延遲退休也對社會保障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戰。例如,如何保證延長工作年限的勞動者在健康、保險和職業培訓方面獲得充分保障,是國家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因此,在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的同時,需要配套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其公平性和可持續性。
(三)經濟增長與結構優化
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對經濟增長與結構優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過延長工作年限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政策能夠促進經濟持續增長。老年勞動者繼續參與勞動市場,不僅增加了經濟活動總量,還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更多的人力資源支持。同時,延遲退休所帶來的穩定收入,也可以增強老年人口的消費能力,進一步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7]。
其次,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可以促進經濟結構優化。老年勞動者的繼續工作和再就業,可以為服務業、知識密集型產業和新興產業等提供更多的經驗豐富的勞動力,有助于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例如,在醫療、教育、咨詢等服務領域,老年勞動者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具有重要的價值,可以為這些行業注入新的活力。
再次,延遲退休政策還可以促進技術創新和知識傳播。老年勞動者在工作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能,通過繼續參與勞動市場,他們可以將這些經驗和技能傳授給年輕一代,從而促進知識的積累和技術的創新。這對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最后,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還可以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社會整體福利。通過合理的退休安排和靈活的工作方式,勞動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的工作和退休路徑,從而提升個人福利和生活質量。同時,企業和社會也可以更好地利用老年勞動者的經驗和技能,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四、漸進式延遲退休背景下財政稅收政策的現狀
在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的背景下,財政稅收政策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變革需求。如何在保障社會公平、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財政收支壓力,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現實議題。以下從中國現行財政稅收政策概述、人口老齡化對財政收支的影響以及稅收政策在漸進式延遲退休中的角色三個方面展開深入分析。
(一)中國現行財政稅收政策概述
當前,中國的財政稅收政策主要由直接稅和間接稅構成,涵蓋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增值稅、消費稅等多種稅種。同時,政府還通過社會保險繳費和其他非稅收入來增加財政收入。近年來,中國政府不斷推進稅制改革,旨在優化稅收結構,減輕企業和個人的稅收負擔,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例如,增值稅改革從營業稅改增值稅到全面推行增值稅抵扣機制,減輕了企業的稅負;個人所得稅改革則通過提高起征點和實施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稅制,緩解了居民的稅收壓力。然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現行的財政稅收政策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財政收入增長放緩,社會保障支出不斷增加,給公共財政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二)人口老齡化對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對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并且這種影響將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而逐漸顯現。首先,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可能導致勞動力供給減少,進而影響經濟增長速度。經濟增長放緩會直接影響財政收入的增長,尤其是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的收入。此外,老年人口的消費傾向相對較低,消費稅和增值稅收入也可能受到影響[8]。
其次,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支出的影響尤為顯著。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養老金、醫療保險和長期護理等社會保障支出將大幅上升。這不僅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還可能導致社會保障基金的可持續性問題。例如,養老金支付壓力增大,可能導致養老金缺口不斷擴大,進而需要通過財政補貼來彌補。此外,老年人醫療和護理需求的增加,也對醫療保險基金和公共衛生資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如何通過財政稅收政策來緩解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壓力,確保社會保障體系的可持續性,是當前財政政策面臨的重大挑戰。
(三)稅收政策在漸進式延遲退休中扮演的角色
稅收政策在漸進式延遲退休中的角色是多方面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稅收政策可以通過激勵機制,鼓勵勞動者延遲退休。例如,可以對繼續工作的老年勞動者提供稅收優惠,包括降低個人所得稅稅率、提高專項附加扣除額度等。這種激勵措施不僅可以增加老年勞動者的勞動收入,還可以延緩養老金領取時間,減輕社會保障體系的壓力。
具體而言,個稅遞延政策允許購買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個稅遞延養老保險)的收入在稅前扣除,不僅有利于個體消費者參加商業養老保險計劃,提高養老金替代率,擴大養老金規模,提高養老金的可持續性發展,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個人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政府未來的稅收和緩解養老金支付壓力[9]。
其次,稅收政策可以支持企業為老年勞動者提供繼續就業的機會。政府可以對雇傭老年勞動者的企業提供稅收優惠,包括降低企業所得稅稅率、提供社會保險繳費減免等。這不僅有助于提高老年勞動者的就業率,還能充分發揮老年勞動者的經驗和技能,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
再次,稅收政策還可以通過調控社會保險繳費比例,促進漸進式延遲退休的實施。例如,政府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勞動者的工作年限和收入水平,設定差異化的社會保險繳費比例。這種差異化繳費政策既可以鼓勵年輕勞動者更早開始儲蓄,為未來的退休生活做準備,也可以通過降低老年勞動者的繳費負擔,鼓勵其延遲退休。
最后,稅收政策還可以通過調控公共財政支出,優化資源配置,支持漸進式延遲退休的實施。例如,政府可以加大對老年教育和職業培訓的投入,提高老年勞動者的再就業能力。同時,可以通過增加對醫療和護理服務的財政支持,滿足老年人口的健康需求,提升其生活質量。
稅收政策在漸進式延遲退休中的角色是多方面的,通過合理的稅收激勵和政策調控,可以有效支持漸進式延遲退休的實施,緩解人口老齡化對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壓力,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四、優化路徑
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的順利推進離不開財政稅收政策的有力支持與配套保障。合理的財政稅收政策調整不僅是緩解社會保障壓力、激勵老年勞動者繼續參與勞動市場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保障。以下從財政稅收政策的調整與優化、推廣企業年金與個人養老金、完善健康保障與老年人再就業支持三個方面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一)財政稅收政策的調整與優化
為了支持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的有效實施,財政稅收政策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與優化。首先,可以通過增加稅收激勵來鼓勵老年勞動者延遲退休,對繼續工作的老年勞動者提供稅收優惠,例如降低個人所得稅稅率和增加專項附加扣除額度,從而增加其延遲退休的意愿。同時,對雇傭老年勞動者的企業提供稅收優惠政策,包括減免企業所得稅和社會保險繳費,以設立老年勞動者雇傭補貼,鼓勵企業為老年勞動者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再培訓機會。此外,設定差異化的社會保險繳費比例,降低老年勞動者的社會保險繳費負擔,從而提高其繼續工作的積極性。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與老年勞動者相關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如職業培訓、健康醫療和老年福利保障等領域,確保延遲退休政策的有效實施。
(二)推廣企業年金與個人養老金
推廣企業年金與個人養老金也是實現漸進式延遲退休的重要措施。為了推廣企業年金,政府應鼓勵企業為員工設立企業年金計劃,并提供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例如對企業年金的繳費部分免征企業所得稅,同時員工繳納的企業年金部分可以在個人所得稅前扣除。此外,設立企業年金發展基金,對設立企業年金的企業提供財政補貼。發展個人養老金,建立和完善個人養老金制度,鼓勵個人通過自愿繳費積累養老金儲備,政府可以對個人養老金賬戶提供稅收優惠政策,如繳費部分免稅、投資收益免稅等,激勵個人積極參與養老金儲蓄。
此外,通過多種渠道宣傳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的重要性,提高公眾的認知和參與度。政府和企業可以聯合舉辦相關培訓和講座,幫助勞動者了解和規劃自己的退休生活。為了確保制度的公平、透明和可操作性,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政府還需制定和完善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相關的法律法規。
(三)完善健康保障與老年人再就業支持
健康保障和再就業支持是實現漸進式延遲退休的重要保障措施。政府應加大對老年人健康保障的投入,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覆蓋范圍,例如設立專項醫療基金,提供老年人健康體檢和疾病預防服務,增加對慢性病和老年病的醫療補貼,減輕老年人的醫療負擔。為了促進老年人再就業,設立老年人再就業支持計劃,提供職業培訓和技能提升機會,幫助老年勞動者適應新的工作環境。通過社區教育中心、職業培訓機構等渠道,為老年勞動者提供多樣化的培訓課程,提升其職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
此外,鼓勵企業為老年勞動者提供靈活的工作安排,如彈性工作時間、部分退休和居家辦公等,滿足老年勞動者的個性化需求,提升其工作積極性和滿意度。政府可以建立老年人就業服務平臺,提供就業信息、職業指導和心理咨詢服務,幫助老年勞動者尋找適合的就業機會,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為了確保老年勞動者在就業過程中的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反歧視法,在待遇方面合理公平對待老年勞動者,設立勞動爭議調解機制,及時解決老年勞動者在工作中的糾紛和問題。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財政稅收政策的調整與優化、推廣企業年金與個人養老金以及完善健康保障與老年人再就業支持,可以為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的實施提供全面的支持,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這些政策建議不僅有助于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也為實現延遲退休的目標提供切實可行的路徑。
參考文獻:
[1]" "陳彥斌,林晨,陳小亮.人工智能、老齡化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19,54(7):47-63.
[2]" "春燕,郭海生,王燦.上海人口老齡化如何影響經濟社會發展[J].上海經濟研究,2019(8):51-63.
[3]" "劉璨,凌晨,鄒紅.延遲退休政策宣告與城鎮家庭儲蓄率變動[J].財貿經濟,2019,40(4):130-145.
[4]" "王云多.人口老齡化引發的負面經濟影響及對策[J].當代經濟管理,2020,42(7):68-73.
[5]" "董妍廷.關于延遲退休年齡對青年人就業影響的研究綜述[J].國際公關,2024 (11):158-160.
[6]" "胡芳,王磊鑫,覃鈺雯.人口老齡化對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結余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24,43 (7):36-41.
[7]" "梁泳梅,董敏杰.中國人口變化趨勢及經濟潛在增長率:兼論延遲退休的影響[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6):97-111.
[8]" "陳利鋒,鐘玉婷.人口老齡化對積極財政政策有效性的影響:兼析延遲退休的宏觀經濟效應[J].西部論壇,2019,29(3):36-46.
[9]" "于文廣,管國鋒,喬智.延遲退休、個稅遞延對養老金替代率和社會福利的影響及政策優化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4,39(3):94-106.
【責任編輯" 立"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