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古時雅稱羖肉、羝肉、羯肉,作為全世界廣受歡迎的肉品之一,其肉質細嫩,在我國5000多年的飼養過程中,羊肉一直被食客們心心念念。
古時,人們吃羊道道頗多。馇鍋子,無疑是一道深受食客喜愛的吃食。
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泊里大集上有道好味,名曰“馇鍋子”。粗大的鐵桶攔腰裁開,桶內側周圍糊泥制成爐膛,爐膛上端一側鑿洞接好煙囪,下端另側鑿口接上鼓風機,大鐵鍋擱于桶制灶臺上,將羊肉、羊頭、羊骨、羊下水一股腦置于鐵鍋中,加適量清水即可生火燉煮。及至肉爛湯稠,便可大快朵頤。由于“邊拌邊煮”,羊之肉、骨、下水置于一鍋中持久承受文火“煎熬”,當地人將這份香氣濃郁的食物稱為“馇鍋子”。馇鍋子料真價實,充饑養人,泊里逢集,集集爐火通紅,戶戶熱氣騰騰,好食者每每提及,忍不住口流饞涎。
“清湯白肉,鮮嫩可口”,泊里集上的馇鍋子可謂久負盛名。清中期泊里設集,歷史上三番搬遷,馇鍋子這口好味道在泊里集上一脈傳承了300多年。日照人老夏35年前從父親手中接過馇鍋子大勺,每逢四、九日,老夏便風雨無阻、雪霜不避地趕往泊里集,每集必烹煮兩到三只整羊,從早到晚,燉煮不息。用一碗饗人好味兒換得各路食客眉開眼笑,集復一集,年復一年,馇鍋子的名聲在老夏的手中愈發響亮。昔日的老夏風華正茂,而今已兩鬢斑白。這一路走來,究竟有多少食客品嘗過他的馇鍋子,他已無從計數,只記得那鐵桶的灶臺已更迭了九十有余。
馇鍋子的美味,得益于幾道關鍵工序:首要便是文火慢煨。一鍋鮮嫩的羊肉、羊骨與羊下水,以果木柴草細火慢燉,不加任何調料,只為保留羊肉的原汁原味,直至湯汁濃郁,肉質酥爛。二指厚,且如十二印鐵鍋同樣大的鍋盔切成小塊入鍋跟羊肉、羊雜混煮,待鍋盔吸飽肉湯后撈出裝盤,與羊肉、羊雜同食,麥香、肉香融合,好味道沁人。馇鍋子盛入碗中后,可根據個人喜好添加蔥花、芫荽、青紅椒絲、辣椒油、香醋、精鹽及胡椒粉等佐料,這些調料不僅提升了馇鍋子的風味,更使其層次豐富,境界躍升,令人味蕾歡舞。
老夏趕泊里集,每每天光熹微時,他的大鍋便蒸汽升騰了。用嘴吹拂遮擋視線的水汽,執勺在鍋內把大塊羊肉、一干羊雜翻轉兩回,饞人的香氣在文火慢蒸細煨中便愈加濃郁。來老夏鋪子吃頭道馇鍋子的往往是那些早起趕集的遠路人。他們吃罷熱氣氤氳的馇鍋子,半宵的勞頓立時煙消云散。時至晌午,老夏的馇鍋子攤位與周遭二十余家同行共聚集市一隅,人聲鼎沸,熙攘不絕,座位難求,而馇鍋子的清香卻如絲如縷,愈發勾起人們的食欲。待晌午的食客們心滿意足地離去,老夏與搭檔便開始籌劃五日之后泊里集的再次相聚。
有人說,飲食烹調的求真,并不意味著束縛烹飪加工的創造意識,而是要在確保食品安全和良好口感的同時,盡量減少營養素的流失,避免引入過多的油鹽糖等成分,以促進健康生活方式。說到飲食烹調的求真,切不能弄丟了食材的本味,弄丟了食物原料自然的美,這樣才能給人以飲食審美的真趣。
泊里集上的馇鍋子,清湯白肉,天然本真,三百余年間,其美味氤氳不散。究其根本,乃在于滿鍋食材的真味,讓食客們吃得心滿意足。若非如此,以家鄉人的直爽性情,恐怕早已另尋他處,怎會如此執著于這一碗好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