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飛機的設計和制造沒有固定的模式,每個飛機發明者都有自己天馬行空的設計理念,所以飛機的功用、外形等五花八門。后來,隨著人們對飛機各方面需求的增加,飛機的設計和制造也逐漸成為復雜的技術工程,并且擁有了嚴格的標準與流程。
飛機的性能指標也稱“四性指標”,包括安全性、環保性、經濟性和舒適性。
現代飛機的設計、生產需要成千上萬的人共同完成,耗時久,花費巨大。為了保證每個階段都能順利進行,在開始設計之前,飛機的使用方就會根據市場需求,對一架新飛機的各種性能指標提出設計方面的需求。

綜合各方需求,設計師會對飛機進行概念設計,需求方則會組織航空專家對概念設計方案進行審定,再由設計師按要求修改。這個過程通常會反反復復,經歷很長一段時間。

最終,設計師將繪制出飛機的三維設計圖,并通過模擬計算,確定飛機各部位的尺寸、受力情況等,為飛機配置更適合的發動機,選配制造材料。
設計方案確定后,還不能直接投入生產制造,為了評價飛機的布局是否合理、性能是否完善等,工程師還會對飛機進行一系列的試驗。

風洞試驗也叫飛機的吹風試驗,簡單來說,就是工程師會按照設計圖,制造出一架等比例縮小的飛機模型,讓它在模擬空中氣流環境的風洞里吹吹風(令高速流動的空氣流經飛機表面)。根據風洞試驗的數據,工程師可以及時調整飛機的外部設計,以保障飛機的飛行安全。

鐵鳥試驗臺(飛控液壓系統綜合試驗臺架)
模型試驗通過后,工程師還會制造一個1:1還原了飛機各部分零件的大框架,它會模擬飛機在飛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狀況,并檢測飛機的操縱系統是否達標。
各項試驗完成后,飛機設計圖就會發到世界各地的零部件制造商手中,發動機、機翼、起落架等,都是在不同的工廠里制造完成的。最終,它們會從四面八方匯集到總裝工廠里,由工程師進行最后的組裝。

(摘編自《我們的大飛機》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