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古的時候,人們沒有任何觀測工具,但是天空是天然的觀察所。天上看得見的主要有太陽、月亮和星星。對人類生活影響最直接的是太陽,它每天的升起落下造成了白天黑夜(日子)的變化,數日子就是遠古人類最早的天文學。月亮的圓缺變化也是每天看得見的,其周期雖然不是“日”的整數,但也是非常固定的,可以作為比日更大的時間單位“月”。人們經過多年持續觀察,發現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也是隨季節變化的,而且一年變化一個周期,可以作為更長時間“年”的周期。

更細致的觀察使人們發現白天的太陽與晚上的星星也是有關聯的,特別是太陽在星空中沿著固定的軌道(黃道)運行,每365又1/4天完成一周。所以,中國古代一直分周天(圓周)為365又1/4度,這是為了配合太陽在黃道上每天運行一度。古代天文儀器的刻度也是這樣。


把這些天空有規律的信息都結合起來,人們就可以編制歷法,指導人們在地上的勞作和生活。
首先,“日”是基本單位,用日計數月相變化一個周期不是整數,人們就用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均29.5天,基本與每個月的月相吻合。其次,用月計數年,人們發現太陽運行一周是365 又1/4 天,但數了12個陰歷的月只有354 天,比陽歷一年還差11天多。人們就想辦法在3 年左右加一個閏月,經長期實踐發現,在19 年加7 個閏月,就可以基本調和年和月的一致性了。
簡單地看,這個陰陽結合的歷法已經可以滿足日常生活了,但人們還有更高的追求。
中國是農業國,需要用一定的時間周期來指導農時(氣候),日的間隔嫌太小,月的間隔又嫌太大,而農時是與太陽有關的。所以,人們先把陽歷(即太陽在黃道上一年走過的365又1/4天)均分為4等份(稱為四時),后又分8等份(稱為八節),最后固定為24等份(稱為24節氣),并且用24節氣來指導農時。24節氣的每個節氣點,最初是按太陽在黃道一年運行一周的天數(365又1/4 天)平均分為24等份,每份15.2184天為一個節氣點的。
年、月、日、二十四節氣都確定了,那么起始點從哪里算起呢?
在沒有任何工具,只靠肉眼觀察日月星辰的年代,人們對天象的觀察、季節的確定、歷法的編制,都是比較粗糙的。人類最早的天文測量之一就是立竿見影。立竿見影最初是看日影的變化,指示方向和時間,后來發展出圭表,專門在正午測量日影的長度。人們發現正午日影每天都在變化,夏至最短,冬至最長,于是就規定了一年的起始點為冬至點。冬、夏至之間相隔15 日多的節氣,其日影是不等距變化的,而且與測量地點(緯度)也有關系,需要專門人員常年觀察記錄,作為后世的參考數據(史書《天文志》中多有記載)。


前面說的,把太陽在黃道一年運行一周的天數(365又1/4天)平均分為24等份,每個節氣時間間隔為365?÷24=15.2184天,這種節氣劃分方法,歷史上稱為“平氣法”,自從漢《太初歷》后一直沿用。后來,在北齊時期發現太陽在黃道上運行并不均勻,即秋、冬季節走得快,春、夏季節走得慢,或者說太陽每天走的路程不是準確的一度,而是有時多有時少。于是,就有了按黃道角度均分24等分的“定氣法”,定氣法就是把太陽運行的空間角度均分,每個節氣的日子數就不等了,有的14天多,有的16天多。我們現在使用的24節氣劃分就是按定氣法劃分的,定氣法用于歷法是從清代的《時憲歷》開始直到現在。所以,現在的每個節氣之間在黃道上的角度都是均分的(15度),但每個節氣間的日期間隔不等(14~16天)。

中國歷法發展的過程經歷了幾千年的觀察、實踐與改進,既考慮月相的變化(陰歷),又考慮四季的變化(陽歷)。用日子度量“月”長(歷月),歷月長度用大小月平均,剩余誤差用連續的大月或連續的小月補償,使月相與日期相符;用月度量“年”長(歷年),12個月后的剩余誤差用閏月補償,使陰歷年與陽歷年盡量一致;而年的季節性與物候特征用24 節氣細分,使一年中天象的變化和氣象的變化都更詳細地在歷法中體現出來。

問題1:你能說說劃分二十四節氣,使用平氣法與定氣法各有什么好處嗎?
問題2:你知道中國的陰歷一年為什么有12個月嗎?置閏又為什么要加一個閏月?
回答問題請發郵件到郵箱:chinahou@bao.ac.cn。記得要寫清你的聯系信息(姓名、學校、電話等),我們會按照你的需求,及時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