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讀者們,潛艇在深海里航行,怎么了解水面上的情況呢?也許有人說:它可以上浮觀察!但如果潛艇動不動就要上浮,那潛艇還有存在的意義嗎?肯定是不行的。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款特殊的裝備:被譽為“神奇之眼”的潛望鏡。



關于潛望鏡的歷史探源,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但關于它的雛形,我國卻早有記載。古書《淮南萬畢術》就這樣說:“取大鏡高懸,置水盤于其下,則見四鄰矣。”
而理解這句話,是有很多實踐來源的。我國古代,在一些深山寺廟中,經常可以看到正殿的屋檐下,傾斜地掛著一面青銅大鏡。有趣的是,在大鏡的不遠處,正對著鏡子有一盆平靜的水,很多僧人會盯著水面看。非常神奇的是,它可以看廟門外的羊腸小道及過往行人。實際上,這就是潛望鏡的雛形了。
可以確認的是,近代潛望鏡隨著潛艇的誕生而發明。1906年,德軍第一艘潛艇下水時,為了解決水面觀察的問題,就已經安裝了相當完善的光學潛望鏡,助力潛艇在海水中深潛,既能隱藏自己,又能看到外面的世界。當然,潛望鏡還可以用在坑道、坦克中的向外觀察,應用面還是很寬的。



最初的潛望鏡,是依靠光學來工作的,原理并不復雜。光線從水面上的物體反射回來,進入潛望鏡頂端的物鏡。物鏡將光線匯聚,然后通過棱鏡或是透鏡兩次反射,改變光線的傳播方向,最后進入目鏡,人眼就能看到水面上的情況了。
它的構造簡單又神奇。當需要觀察的時候,潛艇就會伸出大約5米長的筒子,確保艇身在水下,筒子探出水面外,這個筒子就是潛望鏡了。它由四大部分組成,分別是鏡筒、物鏡、棱鏡以及目鏡組成。
鏡筒就是長長的筒子,這可是潛望鏡的主體,金屬管材質,可以伸縮。當需要觀測的時候,潛艇就會將它伸出水面,不用的時候收起來。而物鏡則位于鏡筒的頂端,它就是潛望鏡的眼睛,用來收集物體反射回來的光線。棱鏡或是透鏡在潛望鏡的內部,一般都裝有幾個,它們的作用就是將物鏡的光線反射。目鏡則位于鏡筒的底部了,它將棱鏡兩次反射過來的光聚合成像,人眼就可以通過目鏡來獲取外面的世界了。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潛望鏡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顛覆性的變化。過去依靠光學來觀察的歷史已經過去,當今的潛望鏡已經擁有了智能化的圖像采集系統。
比如,它們已經具備了高清成像功能。當潛艇需要觀察和攻擊目標的時候,高清攝像頭便會伸出水面,通過清晰成像和激光測距等功能,將目標圖像以及坐標呈現在艇內的顯示器上。
過去,潛望鏡無法在夜間觀察,但現在有了夜視儀,實現了在漆黑的夜晚也能看清海面的情況,可以說是全天候工作了。同時,它們也具備了識別功能,就是可以自動識別和跟蹤目標,提高潛艇作戰能力。
當然,現在最先進的潛望技術是無人機投放了。當潛艇需要觀察的時候,便會將艇內的無人機通過魚雷管或是艇上的桅桿發射出去,然后通過衛星將無人機發現的信息傳給潛艇。但從傳統意義上講,這已經不屬于潛望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