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人工智能”這幾個字,你腦海中是不是浮現出了機器人的形象呢?你知道嗎,在我國古代,真的有“機器人”存在過。
三國時期有個叫馬鈞的人,他曾經制作過一大批小木偶,這些小木偶不但能動,而且還能打鼓、跳舞、翻跟頭,猶如一個機器人雜技團!

《列子·湯問》中記載,在西周時期,有一位名叫偃師的人,他制造了一個神奇的人偶,只要搖一搖它的頭,它就會唱歌;只要捧起它的手,它就會跳舞,真是多才多藝啊。
《列子·湯問》中記載,在西周時期,有一位名叫偃師的人,他制造了一個神奇的人偶,只要搖一搖它的頭,它就會唱歌;只要捧起它的手,它就會跳舞,真是多才多藝啊。

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有一個姓李的人,用木頭雕刻了一個鐘馗模型,它左手拿著誘餌,右手拿著兵器,當有老鼠來吃它手里的誘餌時,它馬上就會把老鼠一把抓住,同時揮動右手中的兵器,將老鼠殺死。


明朝的《岐海瑣談》中曾記載,一個名叫黃子復的人制作了一個木偶,每當他在家中宴請客人時,這個木偶就會站在一旁,自動為客人端茶倒酒,十分神奇。

如今,我們也常常會在書本、電視中看到很多人工智能的形象,它們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比古人的想象更加精彩。

《太平廣記》中記載,唐代有一個名叫馬待封的人,他給皇后專門打造了一個神奇的梳妝臺,只要打開裝鏡子的木匣,抽屜就會自動打開,出現一位“木婦人”,把梳妝用品按照使用順序依次遞給皇后。
(摘編自《人工智能》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