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浩瀚宇宙的深邃幕布下,我是捕捉星軌的追星少年。每當夜幕降臨,我與伙伴們架起天文望遠鏡,記錄星辰的軌跡,討論黑洞的奧秘。那些與星辰對話的經歷,教會我科學探索需要耐心與嚴謹。而這份精神,也延續到了我的實驗臺上。
在實驗室的方寸天地間,我又是手持量杯與儀器的追光少年。一次偶然的發現,讓我對橡皮泥的風干現象產生了濃厚興趣。為何接觸空氣的一面干得更快?不同形狀的橡皮泥干燥速度是否不同?在科技社團老師的指導下,我開啟了人生第一個自主設計的實驗。

我用電子秤精確控制橡皮泥質量,將它們塑造成正方體、球體、圓柱體,置于不同溫度的恒溫箱中,并用風扇模擬不同風速環境。連續兩周,我每天記錄重量變化,切開樣本觀察內部干濕分界線。數據最終揭示:表面積越大、溫度越高、空氣流動越強,風干速度越顯著。干燥現象由表及里,拐角處因應力集中,干燥速度略快于側邊。這項研究不僅讓我捧回“北京市金鵬科創論壇一等獎”和“小院士二等獎”,更讓我領悟了科學真理藏在細節的執著與重復的堅持中。


我的成長離不開學校科技社團的滋養。海淀區航天圖強小學的“天文浩淼社”與“科技創新社團”,為我提供了自由的探索空間。導師鼓勵我們“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伙伴們會為實驗方案爭論到面紅耳赤,也會為成功的數據歡呼擊掌。在這里,我學會了設計對比實驗、撰寫研究報告,更懂得了科學精神的核心——永遠對未知保持謙卑與熱忱。
未來,我愿繼續做一名“追光少年”,在物理與化學的交響中,在實驗與理論的碰撞里,尋找那些照亮人類文明的真理之光。
(指導教師:金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