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智能手機已成為現代農民不可或缺的“新農具”,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我國農村地區的智能手機普及率達75%以上,農民不僅能夠通過手機獲取豐富的農業信息,還能利用遠程操控、直播帶貨、短視頻拍攝等,解放勞動力,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提升經濟效益等。在積極推動農民用好手機“新農具”干好“新農活”方面,青島市做了深入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諸多問題,為此筆者在深入一線開展調研的基礎上,形成調研報告。
一、手機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現狀
青島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493萬,手機用戶達370萬,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依賴手機獲取農業信息、管理農田和銷售農產品等。青島市在賦能農民用好手機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方面做了積極探索。
(一)超前謀劃,建立農業大數據中心。青島市建立農業信息大數據中心,搜集、分析全市農產品價格、行情分析、農情信息、農技服務、天氣預報等方面的數據和信息,并通過農業農村局官網、公眾號、視頻號、微信群等途徑實時發布,農民可以通過手機“一鍵式”獲取這些數據和信息,幫助他們在種養等方面科學決策。
(二)借勢借力,搭建農技云推廣平臺。青島市與“云上智農”平臺合作推出“青農智匯”農技推廣云平臺,該平臺設有農民云直播、田間智囊團、沃野金綠領、農技點點通等板塊,通過手機端以直播和短視頻等形式向農民宣傳農業法律法規、農業“四新”技術、高素質農民典型等,并以平臺為媒介連接專家和農民,幫助農民解決種養問題、金融信貸、安全生產等方面的實際問題。截至目前,已發布各類直播課60余節,農技短視頻上百條,觀眾瀏覽量超百萬。青島市通過手機云端為農民打造一所沒有圍墻的學校。
(三)搶占風口,發展農產品電商。為適應農村電商的迅猛發展,青島市先后舉辦高素質農民電商直播帶貨大賽,先訓后賽、以賽促學,培訓了50多名網紅直播參與農產品直播帶貨。開展了青島市鄉村振興百強村共富直播帶貨活動,帶動10余名村書記參與直播帶貨,即墨區龍泉鎮滿貢村黨委書記劉永龍于2023年4月開始帶領村民從事網絡直播帶貨,銷售本村和周邊村農戶自產農產品,年銷售額超千萬元,成為黨建領辦合作社的典范。啟用了全國農業農村系統首個特色農品數字人直播間,目前直播時長達1000多小時,曝光量超600萬次。2024年青島市農村網絡店鋪數5萬家、建立淘寶村9個、淘寶鎮44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了164.9億元,同比增長42.3%。
(四)要素支撐,加強農業金融服務。青島市成立農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方便快捷、費用低廉的信貸擔保服務,解決農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有融資需求的農業經營主體,可通過電話、上門、在微信公眾號“青島農擔”填報等方式,直接申請擔保業務。也可直接登錄“農業農村部信貸直通車”小程序,辦理齊魯富民貸等貸款業務。2021—2024年底,青島市農業經營主體在該平臺授信2235筆,貸款額達28億元,通過金融支持強化了青島市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五)用活手機,賦能智慧農業發展。用手機接收、存儲、分析農業數據,遠程操控農業機械、智能大棚等設備,已成為青島市部分農民的普遍操作。在萊西市院上鎮七岌社區的葡萄園里,60歲的張代偉憑借一部手機輕松管理著2個三畝的葡萄大棚,他給我們展示了手機上的一款App,通過該軟件就可以實現對葡萄大棚的溫濕度、土壤墑情監測、灌溉等操作,他說:“手機操控大棚設施非常方便,以前上午和下午都得人工去給棚內通風,一番操作下來就得兩個多小時,現在在手機上設置相關數據,到點自動通風、灌溉,可省時省力了!”西海岸新區大場鎮引入智慧農業數字化平臺管理系統,為3000畝農田安裝灌溉設備、農情監測物聯網設備,構建“無人農場”數字化平臺,農場主只需在手機上點一點,就能動態監控農田里的蟲情、病情、墑情,從而輔助農場主進行農田日常管理和規劃。近年來,青島市大力推廣機藝協調化、功能集成化、作業精準化的高端智能農機裝備與技術,全市智能農機保有量達到了1.6萬臺(套),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達9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
二、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基礎設施全覆蓋率低,設備更新維護成本較高。農村偏遠地區4G/5G基站密度低,農田物聯網信號不穩定,導致農機遠程控制延遲、直播卡頓頻繁,影響農機耕作和電商直播等效率;智能手機、無人機等設備更新換代速度快,且日常維護、保養和升級需要專業技術人員來完成,也需要一定的費用,對于普通農戶來說有一定負擔。
(二)農民數字素養欠缺,手機使用效率低。截止到2024年底,青島市農民50歲以上占比62%,其中60歲以上10.3%,高中及以下學歷70%,年齡偏大、學歷層次偏低是目前青島地區農業從業人員的普遍現象,50歲以上農民智能手機基礎操作掌握率不足40%,更不用說數據分析、短視頻拍攝、視頻剪輯等技能的掌握了。另一方面,一些農民因擔心網絡謠言騷擾或遭遇網絡詐騙而拒絕下載和通過App進行操作而陷入“數字困境”,通過手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渠道和能力差。
(三)產業鏈協同不足,農村電商發展受到制約。隨著農村電商的發展,很多農民借助直播帶貨這一銷售渠道,讓農產品走向了全國大市場,甚至出口韓國、日本、東南亞、歐洲等國家及地區,但生鮮農產品損耗率高達25%,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發布的《農產品產地冷鏈研究報告》顯示,當前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的冷鏈運輸率分別為35%、57%、69%,而發達國家的平均冷鏈運輸率在90%以上,這也就導致我國生鮮農產品的流通損耗一直居高不下。目前,青島市縣域冷鏈物流覆蓋率僅30%,很多農民因倉儲和物流難題而讓農村電商難以為繼,同時,農產品供應季節性強,很多農產品直播賬號因缺乏貨源而停更,降低了客戶黏性。
三、意見與建議
(一)加強基建攻堅,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石。“要致富先修路”,此“路”非公路而是指通信網絡,大力推動“村村通5G”工程,讓村莊特別是邊遠農村的5G專網覆蓋率達到80%,解決農機遠程控制延遲、直播卡頓頻繁等現象。加大農民購置手機和農機等補貼力度或采取“以舊換新”措施。同時,針對農民貸款難、融資貴的難題,探索建立農業數字資產抵押評估機制,降低農民購機貸款利率,讓農民跟上“新農具”更新換代的步伐。
(二)推動數字能力建設工程,讓廣大農民用好新農具。一是加大人才招引力度,鼓勵大學生、外出務工人員、退伍軍人等返鄉創業,為農村輸入“新鮮血液”,助力數字農業落地。二是加大培訓力度,通過中央、市級財政資金支持,開展農民技能培訓,普及手機使用、農村電商等知識。三是促進幫扶力度,建立管理與獎勵機制,鼓勵“老手帶新手”。四是搭建競技平臺,通過組織農村創新創業大賽、高素質農民直播帶貨比賽等,以賽促訓,讓廣大農民快速掌握新技能、新裝備等。
(三)政府層面統籌管理,促進產業業態重構。建設農產品產地倉儲冷風庫和銷地冷鏈集配中心,解決農產品倉儲難題,并與國內快遞物流綜合服務商簽訂冷鏈物流協議,實現“前端直播+中端倉儲+末端配送”無縫銜接;創建青島區域農產品品牌認證體系,對通過認證產品直播帶貨可給予一定的平臺流量加權,以此鼓勵農民形成品牌創建意識,提高農產品的溢價率。
(作者單位:青島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