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參色合丙丁奇,獨入心家聽指揮。”走進山東省文登區大德興家庭農場,一連串的成果讓人目不暇接:“一種降低丹參連作障礙的種植方法”發明專利、“一種丹參根段種植的種根切割裝置及其使用方法”發明專利、“一種丹參種植一體機”實用新型專利、《丹參根段大田扦插種植技術規程》團體標準……截至目前,農場共獲得20余項與丹參相關的技術成果,多項成果成為行業標桿。
科技強“芯”
丹參作為常用大宗藥材,是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特色種植產業之一。2009年,農場負責人呂海泓放棄收入頗豐的機械事業,將目光瞄向了丹參產業,從煙臺農科院引進優良丹參種源,在家鄉威海市文登區西孫疃村創辦了大德興家庭農場,進行試驗種植。
然而,種植丹參的農戶們也面臨煩惱。丹參是異花授粉多年生植物,自花授粉結實率不足0.6%,因此傳統的用種子育苗移栽的種植方式存在著種性不穩定、品質不穩定和產量不穩定等問題,公認的無性繁殖方式可以保證種性穩定從而保證品質穩定和產量穩定,但是如何解決無性繁殖大田種植成活率、保苗、抗性等關鍵問題,多年的研究一直沒有突破瓶頸,也制約了丹參大面積的種植推廣以及機械化的配套研發。
藥材種植,技術是關鍵。針對上述問題,呂海泓潛心學習研究丹參生產技術,進行道地丹參新品種培育。丹參改良是極嚴謹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毅力魄力才能勝任這樣的工作。呂海泓對自己十分嚴格,慎重地對待每一次試驗,對于數據的記錄格外認真。在分析時,又對數據的差異極為注意。“當時只有一個念頭,解決丹參瓶頸,填補技術空白,難題不解決誓不罷休。”呂海泓回憶道。
2012年,呂海泓開辟了100畝丹參試驗基地,創新應用旱地周年結合膜下滴灌技術,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增加積溫等特點,將丹參的種植時間由每年的3月份播種,改為10月底至11月初播種,發芽時間提前20—30天,有效規避了丹參蹲苗期經常發生的干燥干旱、突發高溫的氣候現象,避免造成枯萎、死苗現象,丹參種根成活率達95%以上,節約了丹參生產成本,提高了丹參根產量和有效成分丹參酮ⅡA含量。同時,將根段的上端剪成平茬,下端剪成馬耳茬,在馬耳茬兩側分別劃兩道1cm長深達木質部的傷口,用種根處理劑處理,多菌靈消毒,促使丹參根段先生根后發芽。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離不開產學研合作。呂海泓先后與中科院、山東省農科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煙臺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關專家達成長期合作,圍繞丹參新品種培育、種植技術、機械化配套進行廣泛的研究實驗,參與承擔國家級重點項目2個,形成國家級團體標準1個,承擔省級項目并形成省級科研成果5個。呂海泓選育、培育出綜合農藝性狀優良、經濟性狀特征明顯的“德丹一號”等丹參新品種6個,成功創新研發出“旱地周年覆蓋結合膜下滴灌技術”“丹參根段直插規范化栽植技術”“丹參根段直插栽植機研制應用技術”,實踐轉化“丹參大壟雙行覆膜高效栽培技術”等。
試驗成功后,呂海泓將這些技術措施集合形成丹參根段大田扦插種植技術規程,并由威海市文登區丹參協會發布團體標準,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可以搜索到完整的技術規程。他還與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山東省中醫藥大學和濟南大學等共同發布了“丹參-紅薯輪作生態種植技術規范”國家級團體標準。丹參新品種大田優質高產種植技術及配套裝備成果被山東省科技廳作為扶貧專項進行推廣。從丹參理論研究,到關鍵技術攻關,再到示范應用初步落地,每一步都飽含呂海泓的心血。
標準有“方”
推動道地藥材種植標準化,呂海泓以推廣主導“德丹一號”丹參品種和主推技術為載體,在文登區葛家鎮、大水泊鎮、高村鎮、澤頭鎮等丹參基地,記錄農戶們生產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按照丹參的生產加工過程,即產地環境、選留種、種植、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加工、檢驗、包裝貯藏流通及管理標準、工作標準、操作標準等方面進行企業標準制定,并向山東省農科院專家征求意見建議,篩選、制訂適宜丹參的技術標準,填補了丹參栽培技術標準空白。呂海泓將各項標準印制成手冊發放給農戶,讓農戶在生產過程中少走彎路,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協同發展,對推進及管理標準、工作標準、操作標準等方面進行企業標準制定,并向山東省農科院專家征求意見建議,篩選、制訂適宜丹參的技術標準,填補了丹參栽培技術標準空白。呂海泓將各項標準印制成手冊發放給農戶,讓農戶在生產過程中少走彎路,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協同發展,對推進丹參產業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同時,農場還配套了農業機械,提高丹參產業機械裝備水平。研發推廣丹參種植機、丹參收獲機、深耕深松整地機、秸稈還田機、節水灌溉機、旋耕機、大犁、起壟腹膜機、除草機等配套農機具30余臺(套),可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耕、耙、播、收、運輸、秸稈還田等“一條龍”機械化作業服務,解決了難與新品種“德丹一號”丹參相配套的“大田無性繁殖”新技術機械作業農機具問題。
共同富裕
呂海泓牽頭成立威海市文登區丹參協會,采用“農場+協會+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由農場負責技術培訓、物資采購和產品銷售,協會負責質量監管、信用監管、組織推廣,基地負責生產管理以及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的應用示范,統一供應生產資料、統一管理、統一技術、統一收獲、統一銷售,帶動周邊農戶實現優質丹參種植面積達6000畝以上,其中在威海市文登區、榮成市、乳山市,煙臺市牟平區、萊陽市、海陽市,河南駐馬店、濮陽等地發展20個面積在50至200畝規模的丹參種植基地。
一片丹心寫振興,參花處處綻芬芳。山東省電視臺農科頻道《農科直播間》邀請呂海泓錄制農科公開課節目,講解的技術要點受到廣大丹參種植戶嘖嘖稱贊。丹參根段種植,一年收獲,畝種7000多棵,丹參精品條貨每公斤的價格在16元以上,每畝純收入4000元以上,成為農民實現增收的好項目。呂海泓帶動一批丹參種植大戶,服務8個省、39個區縣、1.17萬農戶,受益農民達3.51萬人。農場獲得山東省智慧農業應用基地、山東省新型職業農民示范站等榮譽,呂海泓被評為山東省優秀科技特派員、威海市科普惠農帶頭人、文登首批鄉村之星。
“下一步重點就‘土壤改良’‘農藥減量’‘農產品質量提升’‘農作物種植技術’等課題開展技術指導交流工作,加速丹參技術成果在鄉村轉化應用,擴大示范效應,推動道地藥材種植標準化、加工數字化、產品品牌化,為鄉村振興培育特色產業新引擎。”呂海泓滿懷信心展望未來。
(作者單位:1.文登區農業農村事務服務中心;2.威海市農業農村事務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