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是胡椒科胡椒屬的一種熱帶藤本植物,廣泛用于日常飲食和醫藥等領域,被譽為“香料之王”。海南是我國胡椒的主產區,現有種植面積30多萬畝,主要分布在海口、文昌、瓊海等瓊北地區,產量占全國的90%以上,是海南熱帶特色高效農業“金字招牌”之一。
胡椒不僅是海南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地農民的重要經濟來源。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高效種植模式成為提升作物產量和品質的關鍵。因此,提升當地農民胡椒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至關重要。筆者從說教材談理念、說學情談目標、說教學談學法、說過程談意圖、說心得談反思等五方面,對課程“胡椒高效種植模式”展開說明。
一、說教材談理念
本課程是農村農民中專生“設施農業生產技術”專業的專業能力課之一,選自海南省農廣校和海南大學組編的教材《熱帶作物實用栽培技術》第八章“胡椒實用栽培技術”中的第五節內容,同時參考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編寫的《胡椒生產技術彩色圖解》以及行業最新的技術規程和省級農業主推技術。
根據農民成人教育的特點,對所選課程模塊進行了課程重構,重點講解胡椒水肥一體化、“胡椒-檳榔”間作以及寬窄行宜機種植技術等三項高效種植模式,共計4學時。
結合成年人的學習特點,教學理念以“學員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全面性、前瞻性,以及考慮學員的接受程度,突出“適應性”。
二、說學情談目標
本課程授課對象為農村成年中等職業在讀生。為了做好教學,課前對學員種植經驗、教學方式喜好、以及知識需求等三方面進行深入剖析,以期更好地指導教學工作,提升培訓效果,促進學員能力提升與胡椒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種植經驗分析。授課區域為胡椒主產區,大部分學員均有胡椒種植經驗,掌握胡椒栽培和日常管理的基本知識,有20%的學員沒有種植胡椒但有農業種植經驗,且有8%的學員計劃種植胡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沒有種植胡椒和有胡椒種植計劃的學員,在分組討論和互動的教學過程中,要重點關注這部分學員。
二是培訓方式分析。學員均為成年人,且具備一定的種植經驗,經調查,絕大多數學員傾向于“理論+實訓”、“現場實訓”和“互動式”教學,通過案例分析和直觀性的教學方式,學員易于接受。因此,本課程可選擇在胡椒農民田間學校或“課堂講授+胡椒種植基地”結合進行。
三是知識需求分析。本課程結合教材內容,引入最新科研和技術成果,突出“實用”技術教學,同時輔助課后跟蹤服務,更好地促進“產學研”新技術推廣的落地。經調查,學員對現代農業技術有濃厚興趣,但對胡椒高效栽培模式的具體應用不多,學員普遍樂于接受行業種植新模式和新技術,渴望通過技術革新提高產品產量和品質,增加種植收益。
同時,基于對教材和學員的分析以及當前胡椒產業發展的特點,設定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一是知識目標。通過講授,讓學員了解胡椒高效種植模式的原理,并掌握高效種植模式的技術要點。二是能力目標。通過實踐操作,學員能夠運用所學知識獨立思考并提出胡椒高效種植技術方案。三是素質目標。通過小組合作,班級分享,增強學員創新意識,培養學員嚴謹的科學態度、對現代農業技術的興趣和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
通過對三大目標的客觀分解以及對學員的客觀分析,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員掌握胡椒高效種植模式的技術要點和操作流程,教學難點是結合生產實際制定合理的胡椒種植計劃。解決方案是通過案例分析、參觀實訓、沙盤演練以及指導學員編制種植計劃等,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說教法談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員為中心,結合成年中專生學習特點,總結出了一套“雙導師、三階段、四結合、五環節”的教學實施方法。“雙導師”:校內“雙師型”教師和農民田間學校(農業產業實訓基地)實踐指導教師;“三階段”: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并突出課后的跟蹤服務指導;“四結合”:一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入行業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通過“課堂理論+農民田間學校實訓”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采用學員提問、分組討論、分組協作等參與式、互動式教學方法,學員能夠系統地掌握胡椒實用栽培技術要點,快速提升實踐操作能力;二是線下與線上相結合,除課程教學外,還充分利用“空中課堂”、“云上智農”App等,持續向學員推送農業政策、技術知識和產銷信息,開辟學習新渠道;三是反饋與提升相結合,通過問卷調查、學員評教等途徑,收集學員對課程教學的反饋意見,并根據反饋情況來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以提高學員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四是授業與育人相結合,深挖專業教學的思政元素,把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五環節”:教與學的“5C5S”模式,“5C”指教師的教學五步驟即聯系(Connect)、建構(Construct)、概念(Concept)、延續(Continue)、創作(Create),“5S”取學習study的英文首字母,分別是自學、互學、群學、評學和拓學。在教學過程中,5C5S教與學相互融合,結合課程重難點知識,以發布任務單的形式,引導學員獨立思考,并合作完成學習任務。
四、說過程談意圖
教學的總體過程分3個階段。在課前5—7天,通過微信、問卷星調查,摸清學情,為教學奠定基礎,同時讓學員提前預習所學內容,并發布胡椒寬窄行種植微課學習內容;課后,注重跟蹤服務,通過“空中課堂”,以及舉辦“年貨節”等產銷對接平臺,架起服務“連心橋”,持續為學員提供后續跟蹤服務。課中實施是重點,通過5C教學法,循序漸進,解決重點教學,突破教學難點。
第一課時由“聯系(Connect)”和“建構(Construct)”兩個環節組成。首先,在“聯系(Connect)”環節,教師通過提問,組織學員回顧上節課所學知識;同時,拋出問題“你知道的胡椒高效種植模式有哪些”,組織學員討論,并展示胡椒高效種植模式的圖片及播放視頻,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并通過提問交流,引出教學重難點。設計意圖是激發興趣、引導學習、展望未來。在“建構(Construct)”環節,將學員分為4個小組,圍繞教學重點內容進行討論,再從每個小組中選擇1名代表作匯報交流,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點評,并進一步強調課程學習的重難點知識。設計意圖是促進交流、激活思維、深化理解。
第二課時為“概念(Concept)”環節,結合上節課學員討論情況,教師通過詳細地講解和演示,以及師生互動,特別是通過自制胡椒寬窄行模式沙盤教具,幫助學員理解和消化所學知識。設計意圖是精講互動、深化理解、教學相長。
第三課時為“延續(Continue)”環節,充分利用農民田間學校,通過現場實訓,進一步加深學員對胡椒高效種植模式的理解,并指導學員編制胡椒高效種植計劃。設計意圖是實訓深化、掌握要點、提升技能。
第四課時為“創作(Create)”環節,教師發放A4紙和模擬沙盤教具,學員進行分組演練和互評,以及分組討論編制胡椒高效種植計劃,每個組選派1名代表分享成果,再由教師進行點評。最后,對課程內容進行回顧和總結。設計意圖是評估反饋、總結提升、鞏固技能。
五、說心得談反思
一是教學評估情況。從教學反饋和“評估”情況來看,大部分學員掌握得較好,少數學員掌握得偏弱,在后續教學和跟蹤服務上需予以重點關注。
二是特色創新情況。堅持以學員為中心的服務思想,以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為主線,突出培養學員的實踐和動手操作能力,學懂弄通胡椒高效種植模式要點,突破教學重難點,本課程的主要創新點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產學研融合。將教學融入到胡椒全產業鏈當中,聯合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和相關農業企業在海口、文昌建立了2所農民田間學校,發布3項海南省農業主推技術、編制《胡椒種植》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規范1項,向學員傳授行業最新科研成果和技術,打造了“瓊北(胡)椒農”培訓品牌,促進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二是教學法創新。在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一套“雙導師、三階段、四結合、五環節”的教學實施方法,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教師的教和學員的學有機融合。三是自制沙盤教具。利用自制沙盤教具,模擬胡椒園間作檳榔以及胡椒寬窄行種植模式,增強學員的直觀感受,提升學員的實踐操作能力。
三是存在不足與改進措施。一是部分學員對寬窄行宜機化種植技術的理解不夠深入,改進對策是在后續教學中,需要教師通過增加案例分析、實踐操作等措施,進一步指導學員加強鞏固。二是多媒體資源開發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改進對策是利用與省廣播電臺合作“空中課堂”欄目為契機,拍攝胡椒栽培技術短視頻等,進一步豐富多媒體教學資源。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員較為全面地掌握了胡椒高效種植模式的技術要點,提升了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把專業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學的各個環節,激發了學員“學農、愛農、為農”的熱情,并引導學員積極為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作貢獻。
(作者單位:海南省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