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品牌憑借更貼合實際的使用場景、更易操作的實踐步驟,以及更具性價比的產品競爭力,將“早C晚A”(早上用維C產品,晚上用A醇產品)從小眾成分黨的進階護膚玩法,轉變為大眾愿意嘗試的低試錯護膚秘訣。同時,本土品牌還在此基礎上將其升級為更適合敏感肌人群的護膚方法,比如“日間防護、夜間修愈”,從而帶動了大量抗氧化成分和緊致抗衰成分受到大眾關注。尤其是當許多本土企業在化妝品原料方面占據成分和研發優勢時,華熙生物的透明質酸以及巨子生物的重組膠原蛋白等獲得消費者認可,只是時間問題。這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意味著本土品牌開始掌握趨勢定義權。
可以說,不論何種形式的護膚領域消費潮流,都是由護膚體驗和功效決定的。本土品牌擁有更快更精準的響應速度。當國際品牌憑借小分子木糖衍生物“玻色因(羥丙基四氫吡喃三醇)”躋身抗老成分三巨頭時,本土品牌不僅在比拼國產玻色因的濃度,更在全力挖掘一度在高端品牌中“鑲邊”出現的“依克多因”“麥角硫因”等的價值。它們在進行高濃度添加的同時,復配多種類似功效的成分,并以實證功效報告,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本土護膚品牌在質價比方面的優勢,可能比預想中的還要大。
此外,本土品牌或多或少受此啟發,在主推自研功效成分時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因”字,如自然堂的“喜默因”、歐詩漫的“珍白因”、百雀羚的“原初因”。這些成分并非橫空出世的營銷概念,恰恰是企業技術厚積薄發后的順勢塑造。
本土品牌正大力發展“民族植物學”并挖掘特色地域植物資源,這不僅重塑了消費者對東方美學的認知,更在功效護膚領域構建起獨特的競爭壁壘。例如相宜本草的紅景天系列、東邊野獸的靈芝精華油、玉澤的青蒿提取物、薇諾娜的馬齒莧提取物和青刺果油等。
相宜本草參與制定的《中國人面部皮膚美白狀態評價方法》團體標準,以及玉澤推動的青蒿提取物團體標準《化妝品用原料黃花蒿(青蒿)提取物(水/醇提)》,都標志著本土品牌從單純的成分應用向規則制定實現了躍升。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特色植物并非僅僅是圖騰象征,還需要借助科技力量提升品牌力,最終轉化為潮流驅動力。薇諾娜的特護霜在產品升級時,強調了新加入的分層控溫技術提取的青刺果PRO MAX,該技術能夠激活CLDN-5基因表達,從源頭阻斷敏感反應。薇諾娜并非只是向消費者灌輸原料故事,而是高度關注敏感性皮膚反復敏感的痛點。
和國際品牌的研發、產品上市節奏不同,本土品牌市場反饋的即時性非常高。比如在大家都討論長期佩戴口罩后如何修護屏障時,國貨品牌潤百顏就提出了“瓷敏肌”的修護理念,珀萊雅源力系列的“全皮層修護”也迅速讓更多人意識到屏障的損傷可能是多皮層的。這些產品都以幾乎一年迭代升級一次的速度順應消費者的需求。而國際品牌的屏障修護產品更新周期普遍在3年到5年,甚至更久。
本土護膚產業的崛起和對潮流的引領,不是簡單的符號、性價比疊加,而是通過科學解構文化、技術重塑傳統、數據驅動創新的綜合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