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活動作為藝術管理的對象,構成了藝術管理實踐與理論研究的重點。在科技持續進步及社會多元發展的雙重驅動下,藝術活動與其他領域融合發展的趨勢不斷增強,催生了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等一系列創新發展成果。在此背景下,藝術管理體系應當如何變革,以契合藝術領域的動態發展需要,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藝術管理:音樂藝術活動管理》(陳楠,上海音樂出版社,2023)一書結合音樂藝術門類特征,以半封閉半開放視角,搭建了音樂活動管理的實踐架構。該書以音樂活動的基本流程為綱,“理論+案例+練習”為橫向闡述邏輯,形成了音樂活動管理指導性“教科書”。該書共分為五編十章,每編涵蓋兩個章節,分別對管理的理論與實踐進行闡釋,并從音樂活動的策劃、營銷、籌備、風險、現場五部分講解了音樂活動管理的主要結構。該書首先從生產、接受、管理三方面界定了音樂活動的特殊性。其次,探討了音樂活動管理的目標,并結合管理學理論陳述了音樂活動管理的方法、手段。最后,書中通過整理音樂領域的代表性、典型性案例,結合多元融合的創新發展成果,探究了音樂活動管理理論應用的具體場景。書中針對音樂活動及相關領域的系統闡述,為音樂藝術管理的從業者、學習者提供了精準、有序、科學的全景式指導,具有重要的行業參考價值。
一、聚焦特征:綜合視角發掘音樂活動管理獨特性
該書聚焦音樂藝術門類的活動管理研究,將音樂活動的獨特魅力落實到管理實踐教學之中,滿足了當下多元融合發展中個體優質發展以及用管理學的知識與理論滿足藝術發展的時代之需。
作者通過對音樂活動特殊性的精準把控,探究實操性音樂活動管理體系。體系特征性建構主要以音樂活動生產的基本流線為綱,從藝術生產、接受、管理視角切入,同時關注了音樂藝術的特性以及音樂與其他藝術門類之間的共性特征,明確了藝術產品與一般產品之間的區別及音樂作為聽覺藝術區別于其他藝術門類的特征。作者對于音樂活動全域的觀察視角確保了其特征歸納的全面性、系統性,能夠有效明確音樂藝術門類在藝術活動研究中的獨立價值,突出研究的重點和特色,避免研究范圍過度泛化,推動學科的規范化發展。
二、突破局限:系統論視角審視音樂活動管理體系
該書將系統論視角引入音樂活動管理實務,形成創新性“音樂活動管理生態”基本框架。“半封閉半開放”的系統設定突破了理論研究中對于音樂活動管理的單一性理解,將其視為由多個子系統共同構成的有機整體,實現了音樂活動相對獨立性與時代多元發展特征的有機統一。
在內容闡釋層面,該書以全局視野深入剖析了藝術要素與社會、經濟、技術等多元要素之間的動態互動關系。作者以音樂活動的全生命周期為縱軸,系統梳理了策劃、營銷、籌備、風險控制、現場管理等核心環節;同時以管理要素為橫軸,對每一個環節中涉及的人力資源配置、資金運作模式、制度保障體系、設施技術支持等關鍵要素進行了細致解構。這種“縱向環節+橫向要素”的矩陣式分析框架,實現了對音樂活動管理全流程、全要素的精準把控,突破了傳統研究中或偏重藝術價值或側重經濟效應的單一視角局限,為構建科學完善的音樂活動管理系統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在結構呈現層面,該書通過教學式篇章結構的有序設計,確保整體的條理性與系統性。學習目標、總結、練習等結構設計在優化讀者理論知識轉化的同時,增強其實際工作的問題解決能力。一系列教學輔助手段幫助讀者建立起完整的音樂活動管理內容架構,進而為音樂活動管理學習與實踐的有序性保駕護航。
該書的系統建構,使音樂活動管理研究從經驗總結上升到體系化的理論成果,為解決當代音樂活動管理中的復雜問題提供了科學化的實踐路徑與創新思路。
三、拓展視野:藝術管理體系教學變革新路徑探索
作者通過音樂活動管理特征與半開放性的視域突破,構建了音樂活動的時代性、科學性、實操性管理體系。該書創新性的路徑研究能夠激發讀者對現代化的藝術管理體系變革的思考。多元融合下的發展背景引導藝術發展需求的分化,進而推動相適應的管理體系變革。依據發展目標的差異,藝術發展需求可分為藝術內化與外化的發展,相應的管理體系變革需要通過差異化的教學環境推進。藝術管理專業教學可按學校體系架構不同分為藝術類專業院校與綜合性大學兩種教學環境,專業性與綜合性的人才培養體系能夠滿足藝術的內化與外化發展的需要。
藝術的內化發展,指藝術領域在保持相對獨立的基礎上,借鑒、參考其他領域發展成果,從而賦能自身優化升級。藝術內化發展是藝術領域健康發展、提升藝術行業兼容能力的基礎,多領域的融合發展能有效促進藝術發展短期效益的實現,但過度關注不同主體間的集聚、融合,容易導致藝術的內在價值受限,影響其可持續發展。因此,應當在促進藝術與其他領域融合創新的同時,充分觀照藝術內化發展的體系建構。
藝術的外化發展,指藝術領域作為要素之一與其他領域相融合,形成創新發展成果。藝術外化發展是藝術領域多樣化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在藝術領域本體穩健發展的基礎上,向外兼容能夠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復雜性,同時提升藝術管理體系的容納能力。因此,多領域協同下的藝術管理系統建設,同樣需要特定專業學習環境的支撐。藝術外化發展需要藝術管理者兼顧不同領域、專業的共性與個性,形成多元共建的藝術管理模式。綜合性大學依托廣泛而全面的學科覆蓋率,能夠幫助藝術管理者立足專業的交叉性與融合性,獲得豐富的其他專業資源,提升藝術外化發展管理的外驅動力。
該書的理論成果還包括對藝術內外發展的耦合機制的探討。藝術管理體系變革中管理成效的最終實現,需要藝術管理者通過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藝術領域內外發展的雙向耦合。藝術內化與外化發展并非孤立的進程,而是緊密協同、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因此,體系架構上,既不能過度強調藝術管理向文化管理傾斜的融合性,也不能過分關注單一藝術門類的狹隘視角。在構建新型藝術管理體系的同時,推動藝術領域的高質量發展。
總體而言,在當今文化融合與創新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藝術管理:音樂藝術活動管理》一書堅守音樂藝術的本體價值,積極回應了時代對藝術管理理論與實踐的雙重需求。該書以音樂活動為基礎,突破視角局限對其管理結構與流程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構建了完整的理論體系。作為集理論深度與實踐廣度于一體的優秀教材與音樂藝術管理學科建設的重要成果,該書的出版不僅為該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更為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作者:張傲然,中國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2023級碩士研究生;司思,中國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