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本里的經典故事”系列叢書的整體運作始終以“守正創新”為根本追求。選題策劃思路首先力求將新課標之“新”與“守正創新”之“新”相結合,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堅持“守正”的重要基準點。在各個環節的工作中,深挖課本內涵,拓展閱讀跨學科故事,開展綜合活動,具體落實了“守正”與“創新”兩個方面的追求。最終形成“課本—故事—經典—文化—素養”的鏈條與網絡式運作,煥發出新課標、新理念的無窮生機。
關鍵詞:守正創新 教輔圖書 編輯出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1]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創新精神,是出版行業發展需遵循的原則,也是出版內容體現社會效益的方向。教輔出版服務于國家教育目標,教輔出版物的讀者群體主要是青少年學生,因此,更要通過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切實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以此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課本里的經典故事”系列叢書是緊扣語文教材進行編輯出版的一套教輔圖書,從形式到內容,從策劃到落實,運作全程都以守正創新為根本追求。
該叢書共18本,內容豐富,不僅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且創造性地打破了各學科間的界限,幫助學生提高核心素養。新穎的形式激發其內在潛質,廣大學生讀者在活動中創造性地應用知識,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本文簡單梳理、總結該項目從策劃、實施到出版發行的整個過程,旨在從中總結經驗,為今后的工作提供參考。
一、明確教育目標,研判市場需求,確定叢書選題
2021年“雙減”政策的發布以及2022年新課標的落地,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及思路。為了緊跟教改形勢,筆者所在出版社積極籌劃出版一套“跨學科”閱讀讀本。為了保證項目順利實施,項目組核心成員認真領會“雙減”政策,學習新課標精神,請教專家、學者,通過各種方式把握教改方向,又通過走訪、調研等方式明確了市場需求,努力將新課標之“新”與“守正創新”之“新”結合起來,有的放矢地規劃叢書的體例及內容。
(一)了解教改方向,明確教育目標
“雙減”政策的發布,是為了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以及校外培訓負擔。這就要求教師有效利用課堂時間,除了教知識,更要教方法、教思路,增強學習效果。
“語文新課標”中提倡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所謂核心素養是“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2],而培養途徑是設置“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等6個語文學習任務群。通過深入了解教改理念,明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方向,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叢書堅持“守正”的一個重要基準點。
(二)通過多種形式調研,分析市場需求
了解了教改的方向和目標之后,項目組成員通過多種形式調研市場需求。如進校走訪,組織講座,近距離與教師、學生面對面交流,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痛點與難點;請教師、學生網上填報相關調查問卷,切實了解讀者群體的真實需求。此外,還搜集市面上關聯性教輔產品進行解析,在創意與思路上努力創新,避免同質化。
通過對調研問卷及相關信息的匯總與分析,總結出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第一,由于課本知識包羅萬象,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深入了解不夠。第二,“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是較為新穎的教育理念,教師希望能夠借助輔助手段來打通學科之間的壁壘。第三,新課標提倡在綜合活動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教師需要循序漸進地匯集、整合相關思路和應用材料,受制于個體實際的時間、精力、知識結構,落實進程較為緩慢,開展活動較為困難。
同時,項目組也發現,市面上有一些與課本相關的教輔產品,如《語文課真有趣》《中學生閱讀行動讀本》等,書中內容豐富翔實,各有千秋,但基本是以語文教材為基礎,在體現“跨學科”的教育思路方面還有較大拓展空間。
(三)確定叢書選題與目標
結合教改方向,通過調研發現問題,清晰了解讀者群體的切實需求之后,項目組通過分析、討論,有針對性地明確了本套叢書的選題為“跨學科綜合閱讀讀本”,即以各科課本為基礎,以較為輕松的內容,打通學科之間的界限,以綜合活動的形式,幫助學生提高核心素養。這樣一來,叢書內容不僅具有可讀性,還有實用性。概括來講,“課本里的經典故事”叢書的選題與目標是“深挖課本內涵,拓展閱讀跨學科故事,開展綜合活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將故事性、經典性、跨越性、融通性結合在一起,蘊含了“守正”與“創新”兩個方面的追求。
二、堅持守正創新,深挖課本內涵
明確叢書的選題與目標之后,最重要的是將選題落地,策劃叢書體例及內容,這也是項目實施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體例和樣章一旦確定,叢書就有了雛形。
(一)叢書體例的守正創新
項目組成員反復開會討論、斟酌,決定依據學制、學時、學科規劃叢書體例。第一,叢書跟隨小學及初中課本,按一至九年級上、下冊劃分,整套書一共18本。第二,每本書包括三個單元(章節),小學部分每個單元包含5個故事,初中部分每個單元包括7個故事。每個章節后面配套設計了“班級活動”,便于學生利用書本開展各類主題活動,創造性地在活動中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第三,小學、初中部分書中的每個故事前面都有“閱讀導語”,交代課本內容與故事之間的關聯,故事后面則附有引導學生情景想象和立體落實的“小組活動”。以上這些更強調“守正”。為了貫徹“雙減”精神,“小組活動”以輕松愉快的“口語交際”等靈活、有趣的形式為主,沒有設置需要動筆的習題類任務,有不少內容便于學生在課間路上、茶余飯后、談天說地中得以掌握,由此希望在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創新精神。這些方面更多體現出“創新”的追求。
(二)叢書內容的守正創新
為了體現“跨學科學習”的叢書主題,項目組創造性地以各學科課本為基礎,深挖課本內涵,從課本中生發出各類有趣的故事,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體現學科知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創新”特點。第一,叢書小學部分的內容源自人教版語文、數學、道德與法治、科學4科課本。叢書初中部分的內容則源自人教版語文、數學、道德與法治、歷史、生物、地理、化學、物理8科課本。第二,書中故事必須源自課本,故事內容是對課本內容的深度挖掘與有效補充。如四年級上冊課本《呼風喚雨的世紀》一課中,作者用一句古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20世紀飛速發展的科學成就,便由此生發出一個故事,介紹詩句源于哪首古詩,作者是誰,這句詩的本義是什么,如何向四面八方引申發揮……這樣的故事,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本內容,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并有效積累基礎知識。第三,“課本里的經典故事”叢書重視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以及新時代先進文化,讓學生在閱讀故事的同時,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這是叢書極其重視“守正”的重要表現之一。
確定了叢書的體例與具體內容指向之后,項目組邀請有經驗的作者撰寫了五年級上冊第一章的樣章,這是因為五年級樣章的內容“承上啟下”,能夠較好地體現叢書主題與目標,以便其他作者學習參考。
三、審讀內容選材,把控稿件質量,保障項目實施
經過反復商討、修改,確定樣章內容之后,工作推進到了項目實施環節。為了保證項目按時、保質完成,項目組成員做了如下工作。
(一)與作者深度溝通
項目組會商遴選了承擔本套叢書撰稿工作的北京市各區縣語文教研員以及部分一線語文名師。這是因為叢書以語文新課標為基準,以語文課本內容為主,作為業內專家的教研員更能把握教育動態,吃透新課標精神。此外,語文教研員寫作水平普遍較高,通過溝通發現,他們也懷有極高的創作熱情,愿意用文字去幫助和影響下一代讀者。為了組織作者盡快撰寫稿件,項目組組織召開了數次線下會議,詳細介紹項目內容,虛心聽取每位作者的建議和意見,并對樣章細節進行了修改。叢書的兩位主編也分別與各位作者深度溝通,確保作者領會叢書選題與目標,熟悉樣章內容,這樣才能保證稿件質量,體現叢書編纂思想的一致性以及各年級內容的階梯性。
(二)主編審讀故事選材
進入具體撰稿環節,由各位作者先報送書中所有故事的選材,主編從意識形態、與課本關聯程度等方面一一審讀故事選材。第一,叢書主編將意識形態的審讀放在稿件內容的第一位。由于叢書讀者是廣大中小學生,出版方對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進行更加嚴格的把關。一旦發現存在這方面的疑義,就要堅決替換選材。第二,重視故事選材與課本內容的緊密貼合度。本套叢書名為“課本里的經典故事”,這就要求作者需從課本內容出發,進行經典選材。如,起初的備選選材有一則“蘇軾認錯”,關聯語文教材中的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但選材未對課本內容進行深度闡釋,傳說故事也不夠經典,因此主編建議作者將其替換。第三,避免各年級作者選題相似或雷同。由于是給中小學生的閱讀讀本,往往會導致不同作者的選材趨于相似。曾經出現這樣的情況:三年級上冊與九年級上冊都選取了《九章算術》為材料,主編就綜合各方面情況進行取舍,最終從讀者認知水平的角度確定九年級上冊作者應用這一材料。第四,把控中外故事比例。本套叢書著重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確定中外故事比例大約為7:3,主編根據這一原則建議作者對選材內容進行相應調整。這些方面體現出規則“守正”與靈活調整以“創新”的辯證關系。
主編審讀通過故事選材之后,商請各年級作者參考確定樣章撰寫故事,由此讓作者循著正脈的感覺進入撰稿狀態。通過以上有計劃、有步驟的工作,穩步推進了項目進度,也避免了作者的重復勞動。
(三)實時監控稿件進度
確定故事選材之后,主編采取了分時段推進的方式監控項目進度。要求作者每個月必須完成一個章節的內容,整本書初稿撰寫時間控制在4個月之內。叢書主編及時對完成的稿件進行審讀,從專業的角度提出修改意見。在主編和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書稿按時完成,并按照齊、清、定的標準交付責編。
(四)責編把控稿件質量
責編從編輯出版的角度把控稿件質量,依然是將意識形態放在首位,這是全過程始終堅持的“守正”,重要工作是反復核對書中涉及的各類知識,修改文中的病句與錯別字。在項目組的溝通和協作下,主編建議每位作者在完成書本文字量的基礎上,再提供5個備選故事,以備不時之需,這個舉措大大提高了整體責編工作的效率。因為前期工作較為扎實,稿件文字質量較好,叢書順利通過了“三審三校”環節。
四、積極推廣發行,拓展項目效益
在項目組成員與其他工作人員的通力合作下,“課本里的經典故事”叢書于2022年順利出版、發行。發行人員通過舉辦各類活動積極推廣叢書,主編、作者配合責編逐年修訂再版,項目組成員運用創新思維,研發新版本,以期項目效益最大化。
(一)積極舉辦各類推廣活動
為了推廣新書,發行、編輯、主編、作者團隊溝通合作,舉辦了各種各樣的宣傳活動。叢書主編石恢老師主講了以“閱讀與教師成長”為主題的線上講座;“作者團隊”進校園系列活動中,結合“新課標”,作者團隊作為業內專家對一線教師進行了“跨學科學習”的指導;還有“如何運用本書組織班級活動——四年級示范課程”等示范活動。此外,各個學校大力組織學生讀者參加“講故事比賽”。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教師、學生了解了書本內容,并能應用書本開展各類活動,極大地推動了叢書的發行、銷售工作,更重要的是堅守了“創新”的精神。
(二)修訂再版與研發新版圖書
叢書出版后,發行人員走訪讀者,記錄調研情況,多方收集反饋意見。2023年,主編組織作者以反饋意見為重要參考,對叢書進行了詳盡的修訂。此外,為了彌補活動內容的不足,項目組還編寫了一本“活動手冊”,隨書贈送給讀者。2024年,項目組通過調研,決定在本套叢書的基礎上,研發《課本里的經典故事·江蘇版》,目前此項工作正在進行中。項目組對叢書修訂再版與研發新版的舉措,延續了項目的生命,更提升了項目的效益。
(三)項目取得的效益和成果
通過項目組成員的不懈努力,本套叢書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叢書不僅宣傳、推廣了中華優秀文化,還通過豐富的活動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核心素養。截至2024年10月,本套叢書發行量超過200萬冊,不僅經濟效益遠超預期,而且帶動了許許多多形式新穎的關聯性系列活動,“課本—故事—經典—文化—素養”的鏈條與網絡,新課標、新理念煥發出無限生機,素質教育追求的收效極其顯著。
五、結語
“課本里的經典故事”叢書項目組成員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從選題策劃到撰稿編輯,再到出版發行的過程,以及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具體問題和解決方法,鍛煉、提高了隊伍的業務能力。該套叢書各方面效益的實現,是教輔編輯出版工作者遵循“守正創新”思想,本著為祖國教育和文化事業服務的責任與擔當而進行的一次成功實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必須堅持守正創新[J].求是,2024(23):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作者單位系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