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實施,減輕了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使學生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和自主發展空間。同時,這一政策的落實,需要家庭、學校與社會緊密配合,構建更加完善的教育體系,提供多樣化的教育資源和發展平臺,確保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引導廣大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蘭苑中學的招生片區為礦區改善住房、棚戶區改造房、農村集體搬遷房、城中村改造房區域,大多數家長對孩子均有較高的期望,但對學生成長中出現的問題普遍存在“不會管”“管不了”的現象,對如何提升教育孩子的能力,也急需得到學校和社會資源的“加持”。與此同時,學校所處的淇濱區有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豫見宇宙航天探索中心、千鶴之舞體育館、藝術中心等,但是能夠主動利用這些資源的家庭還比較少。這說明,一方面是家庭缺乏利用社區資源育人的意識,另一方面是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的信息交流渠道還不暢通,協同機制不健全。我們認識到,學校擁有系統的課程設置和豐富的教育資源,能夠為學生提供全面教育:具備強大的組織和管理能力,是家庭和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因此,在家校社協同育人中,學校應當發揮主導作用。
“雙減”背景下,要拓展育人空間,創新育人方法,就需要由學校主導,探索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有效模式,以形成教育合力,提升育人效果。為此,學校經過實踐探索,形成了“1+3+X”協同育人模式。
一、“1+3+X”協同育人模式概述
這里的“1”是指以學生健康成長為工作核心,“3”是指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力量,“X”是指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多種模塊建設。
以學生健康成長為核心。“健康成長”指的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身心、學識、品德、能力及社會適應性均得到完善。達成這個核心目標,需要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努力。打好文化基礎要以學校課程為主,以家庭教育為輔。學校提供系統的教學,家庭則通過親子閱讀、社會文化體驗等方式進行補充。實現自主發展的健康生活目標,要由學校通過健康教育課程提供基礎知識,而家庭則通過日常生活實踐進行具體指導和監督。社會參與能力的提升,則需要學校通過課程進行引導,通過品德教育、團隊活動等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社區和家庭則提供實踐平臺。
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中,“?!笔侵鲗Ш蜆屑~?!吨腥A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要求,中小學校、幼兒園應當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計劃,作為教師業務培訓的內容:中小學校、幼兒園可以采取建立家長學校等方式,針對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特點,定期組織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實踐活動,并及時聯系、督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參加。
二、“1+3+X”協同育人“X”模塊建設
“X”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多種模塊,包括溝通機制、資源建設、課程開發、實踐活動、評價反饋等。
溝通機制。溝通機制是連接家校社三方的重要紐帶,為了確保其高效運行,就需要建立多樣化的家校溝通平臺。學校利用鶴壁智慧教育云平臺進行線上交流,定期線下召開家長會面對面溝通,借助即時通信工具實現快速信息傳遞,并成立家校社協作小組,促進更深層次的合作。在制度層面,完善定期溝通制度,確保家校社三方能夠定期交流。內容方面,溝通內容涵蓋學業指導、心理輔導和品德教育、資源更新、活動方案等。對家校社溝通機制進行定期評估和反饋,了解機制的運行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和改進溝通機制,確保機制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資源建設。家校社協同育人資源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多方面的資源整合與利用。其中,資源調查是這一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它有助于了解當前家校社三方所擁有的育人資源及其利用情況,從而為后續的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提供依據。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調查等方法形成資源調查報告,以此為基礎制定家校社協同育人資源建設的具體方案,包括資源整合、優化配置、開發利用等,確保育人資源的有效利用和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課程開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學習內容、常規活動,按照時間先后,將學生會出現的問題分門別類,通過案例故事,手把手指導家長開展家庭教育。從鼓勵學生和家長適應初中節奏再到沖刺中考,從了解“半成人”的特點到幫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從依憑經驗帶娃到運用專業知識陪娃等,都有詳細指導。家長課程涵蓋家庭教育理念、方法等多個方面,形式多樣,注重互動,能有效提升家長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質量。
實踐活動。家校社共育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學校課程,充分利用各方資源,由學校主導規劃設計,社區和家庭積極參與,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分為大集體實踐活動(學校+社區)與小集體實踐活動(家庭+社區)兩類。大集體活動涵蓋學校、年級、班級多個層面,小集體活動則由家長引領。這些活動有效整合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全面教育體驗,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評價反饋。評價主體包括學校、家庭、社區,確保評價視角的全面性。學校從學業水平、思想品德、藝術修養、身心健康等方面擬定評價標準,量化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質性描述學生的行為表現,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家庭對孩子的成長評價要注重過程,關注孩子的點滴成長與變化。社區評價則側重學生的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用表現性評價考查學生的實際能力。家校社共育的綜合評價體系,定期開展評價活動,評價結果共享,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調整,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4年度一般課題“‘雙減’背景下‘1+3+X’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24YB0980)
(責編 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