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小學三年級的男生小濤,家教良好,性格溫和,在家里是個小暖男,在學校也是個乖孩子,一直讓爸爸媽媽感到非常放心。
近來,爸爸媽媽卻有了一件煩心事:原來,班級有個較為特殊的孩子小A,他從幼兒園開始就是班級矛盾的焦點,上小學后更沒少和其他同學起沖突。小濤說,小A上社團課的時候總是踢走他的足球,上文化課的時候也常常亂動他的文具,動不動還罵人。為此,爸爸媽媽和班主任、社團老師、小A家長都分別溝通過,爸爸媽媽甚至告訴小濤,要以牙還牙地反擊小A的干擾,但是問題并沒有解決……這天,小濤爸爸到校參加班級義務活動,就口頭警告了男生小A。不料,第二天,小A的父親打電話給班主任,不依不饒。最后,在班主任的積極協調下才算和平解決。
這件事給了小濤爸爸媽媽很深的刺激:孩子不能總依靠家長來出面維護,性情溫和的孩子怎樣才能學會保護自己?家長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剛性?
[交流]
雷艷茹(河南洛陽):小濤有著溫和安靜的美好品質,但遇到那些性格強勢、乖張霸道的同學,不知道該怎么與他們相處,所以總是讓自己不開心。這確實是一件值得重視的事情。如何培養孩子的剛性呢?
第一,讓孩子有底氣。告訴孩子,遇到不可理喻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正常的,這不是自己的錯,而是對方有問題;面對蠻橫無理的人,要堅定、勇敢地表達自己的不滿;然后和孩子商量,家長去和老師、和對方家長談談。這樣既接住了孩子的情緒,又讓孩子明確地知道背后有依靠。
第二,教孩子養正氣。比如,平時多為孩子誦讀大氣磅礴的詩詞,讓孩子聽氣勢雄渾的音樂,陪孩子參加大型集體活動……這些都有利于孩子涵養正氣、豪氣、剛勁之氣。
第三,陪孩子練硬氣。家長可以與孩子多參加體育鍛煉,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自強,培養孩子的堅韌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頑強、主動獨立的精神。
劉嘉琪(河南新鄉):心理學上的情景模擬治療法和角色扮演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化解各種矛盾。例如,家長扮演一個“壞小子”,故意拿走孩子的東西,甚至惡語相向,這時候,鼓勵孩子不卑不亢地表達自己的立場,維護自己的權益。最終,在孩子強硬的態度下,“壞小子”乖乖地歸還了東西。也可以讓孩子扮演“壞小子”,家長來應對:“那是我的東西,請你放下!否則我不客氣了!”總之,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明白,拒絕并不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而是在保護自己的權益。
梁娜茹(河南洛陽):家長要培養有原則、有底線、有鋒芒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多給孩子鍛煉的機會,有時甚至可以適當“示弱”,向孩子求助。
家庭大掃除中,合理給孩子分工,讓他參與其中,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遇到困難向孩子訴說,讓孩子幫忙出主意,培養孩子的主見。比如,讓孩子做“家庭管家”,針對家庭中的某一項事務可以全權做主,家長可提供方法和指導,但不過多干預,不挫傷孩子的積極性,鼓勵孩子獨立操作。這樣,孩子的歸屬感十足,責任感增強,獨立意識也會越來越強。
梁樹麗(河南新鄉):性情溫和與剛勁之氣并不矛盾,性情溫和不是小濤的弱點,而是寶貴的品質,家長應該在引導孩子保持友善的同時,學會勇敢、智慧地維護自己的正常權益。
面對言語攻擊的時候,父母教孩子以牙還牙地反擊,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罵人原不是小濤的言語方式。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孩子學會用堅定而禮貌的方式回擊,比如小A亂動小濤的文具,小濤要大聲說:“請不要動我的文具,我不喜歡!”當小A踢走小濤的足球,小濤可以注視對方的眼睛,告訴他:“請不要踢我的足球,如果你想和我玩,你可以告訴我。”這樣,既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又體現了和平解決問題的意愿。
小濤爸爸口頭警告小A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家長單方面警告別人孩子,會因雙方身份、力量的懸殊,讓對方家長更加敏感,從而激化矛盾,讓自己陷入被動。本案例中,小濤父母從“受害者”成為“被告人”,正是這一原因造成的。家長要學會通過班主任老師解決問題,如果多次向班主任反映,都沒有理想效果,則可以考慮借助第三方力量。
郝艷飛(河南安陽):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早期男性觀念與行為的獲得,主要來自對爸爸的觀察和模仿。所以,當爸爸展現出堅定、勇敢、有擔當的品質,就能以自己的言行影響孩子。此外,家人還可以引導孩子遇到問題時多向爸爸求教,業余時間多與爸爸相處,男性特有的陽剛之氣、男性化思維方式,以及與伙伴的團結協作等,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如果爸爸恰恰又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那么孩子從爸爸身上學到的,要比父母、老師有意識地傳授的效果好得多。同時,想要讓爸爸成為孩子的榜樣,媽媽就不能常常抱怨、打壓丈夫,而要多多樹立他的權威。
吳景殿(河南南陽):溫和是優點,而非缺點。真正的勇氣不在于變得兇狠,而在于守護善良的同時長出智慧的鋒芒。所以,小濤父母面臨的困境,本質是在探討如何以柔克剛的人生智慧。
剛勁萌發于清晰的自我認知。父母和老師可以引導孩子繪制“情緒地圖”,當邊界被侵犯,如物品被搶、自己被辱罵時,留意身體緊繃、心跳加速等反應,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無形的“保護泡泡”,從而筑牢自我保護的根基。
剛勁成于智慧的應對技巧。父母和老師可以教孩子掌握冷靜三步法:停(深呼吸3秒),看(平靜注視),說(明確表達感受與訴求,如“你踢走足球讓我生氣,請歸還”)。若對方逼近,則側身后退以手臂形成屏障并表明態度。剛勁絕非以暴制暴,小濤要在足球被踢時平靜聲明使用權,文具被亂動時立即報告,遭遇語言暴力時勇敢表達被冒犯的不滿,在日常細微處修煉捍衛自己邊界的能力。
家長還可以帶領孩子通過擊劍攻守、籃球沖撞等運動鍛煉膽識,可以每日記錄“勇氣日記”,還可以每日晨起練習“超人站姿”(叉腰挺胸10秒)……從而涵養生命的剛勁之氣。
李現風(貴州銅仁):鼓勵孩子積極承擔具體事務,有利于培養孩子解決沖突的能力。為此,可以帶孩子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公益活動,如參加植樹節的愛綠護綠勞動,參與小交警交通執勤活動,到景區參與志愿者服務等,讓孩子體會到責任感:還可以鼓勵孩子在班級中多承擔工作,如當小組長、課代表,這會增加與同伴交往的機會,遇到問題還會得到老師的指導。此外,可以鼓勵孩子多和性格開朗、勇敢的同學交往,多學習他們的優點,增強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黨玲芬(海南保亭):真正的剛勁之氣是內心力量的成長,越是內心強大的人,往往越是謙遜溫和。剛勁之氣需要培養,更需要激發。生活中,家長可以適當放手,給孩子提供更多獨立探索的機會。如,減少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適當讓他獨自面對生活中的一些困境: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的挑戰意識,經常設置一些有難度的任務:多體驗需要膽量和毅力才能完成的游戲、運動,如雨中爬山、徒步旅行等,都有利于激發孩子內在的剛勁之氣。
朱小四(河南信陽):因為孩子和小A之間相處的不快,家長有了培養孩子自我保護能力和剛勁之氣的想法,這種心情我非常理解,但是我想說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困境,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必著急解決所有的問題。
沉默寡言和口齒伶俐,木訥和“社牛”,溫和與剛強,各有各的優勢,而且誰也沒有必要成為“最理想”的那一種模式。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自己的優勢、規避自己的弱勢,最后找到相對適合自己的那種狀態。
對于案例中的小濤來說,這樣的乖孩子遇到麻煩,是他成長的開始,父母參與進來幫他解決問題,就像是剛剛學走路的孩子需要父母的攙扶,等他越來越大,自然就會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為人處世的模式,他不會永遠依靠父母來幫他解決問題。所以,父母可以此為契機,幫助他學會與不同的人相處。
[點評]
這個案例極有代表性。在當下的社會,物質條件豐富,孩子受重視,容易得到精心的照顧:同時,教育內卷也容易讓家長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文化素養的提升上。相對地,孩子處理具體事務的能力,如做家務、照顧自己、承擔責任、為集體付出等,則容易被忽略。事實上,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具有相互關聯性,都在共同促進孩子形成幸福生活的能力。
案例展示的事情在校園里并不少見,對教師來說,這個案例同樣有很大的啟發性。班級中那些性格內向溫和的孩子,一般較少向老師表達自己的感受,更少向老師提出特殊要求,提出的時候通常也會以溫和的方式來表達。因此,他們的訴求常常引不起老師的重視。本案例中,家長分別向班主任、社團老師、小A家長溝通過,但是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這恐怕就和老師的不夠重視有關系。因此,對于班級里那些性格文靜內向的孩子,老師尤其要關注他們,
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學校、班級的各項事務,關注他們與同學的相處情況,才能讓他們擺脫困擾,得到全面的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不管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需要共同培養孩子的剛勁之氣、陽光心態,但不應該讓孩子有戾氣、有霸氣。內在的強大往往伴隨著自我覺察,以及內心的豐富、平靜,而不是外在的蠻橫。
(本案例由河南杏壇網研社案例組征集整理)
(責編 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