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不同階段教學的銜接工作都是廣大學科教師關注的要點。就物理而言,以往的初、高中物理銜接教學大多是以知識的銜接為主,教師指導學生回顧已學知識,理順知識體系,從而推動學生學習新知識。而在初、高中物理課標優化、調整的背景下,核心素養、綜合能力的銜接越來越受到重視,難度也有所增加。因此,初、高中物理教師必須更加關注并深入思考如何做好教學銜接工作。
筆者認為,銜接教學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師將初中的知識體系與高中的知識體系有機地銜接起來,避免出現知識斷層或重復學習等情況。同時,要注意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逐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解題能力。
一、夯實知識基礎,注重實驗教學
物理學習連貫性較強,因此夯實物理基礎知識十分關鍵,這是做好知識銜接的前提。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入理解某些物理領域的經典方法,以確保學生逐步形成物理知識體系。物理學科的一些定律、結論,大多是依靠實驗的方式得出,所以教師還需要利用實驗的手段,使學生深入理解物理原理,改進思維方法。
例如,在學“力”這一知識時,教師可設計簡單的實驗:讓學生將一個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配合彈簧秤進行不同水平拉力的施加,之后圍繞木塊運動狀況進行觀察,同時記錄實驗數據,最后分析、總結數據。學生在親手操作的情況下,自然會深入理解物理原理及思維方式。
二、凸顯知識要點,優化銜接過程
在初中階段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關聯、延伸、拓展高中物理知識,凸顯知識要點,優化教學銜接過程。這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知識,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
例如,在教“質量”這一知識點時,初中教師不應只關注質量的基本定義,而要帶領學生在把握基本定義的基礎上,通過生動事例、趣味實驗,理解質量的實用性、具體價值。教師可延伸和拓展高中物理中的“重力與彈力”這部分知識,講到“質量是表示物體中含有物質多少”這一內容時,適時滲透重力的內容——含有物質量大的物體就越重,也可以說這一物體的重力越大。
三、抓住銜接重點,完善教學方法
初中物理知識大多是定性的描述,而高中物理則更注重定量分析與推理:初中物理學習中,常用一些簡單的解題方法,而高中物理則需運用更復雜、更抽象的物理模型和方法。針對初、高中物理的不同情況,教師需要注意對知識銜接重點的把握,完善、優化教學方法,注重理論與實際的聯系。
“牛頓第一定律”是初中物理力學的基礎知識,也是高中物理學習的起點。銜接教學時,要將初中對牛頓第一定律的定性描述和高中定量分析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并深化概念理解。
教師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明確銜接點,突出關鍵概念。初中物理主要是從觀察、實驗的角度,解讀牛頓第一定律的概念,著重于對慣性現象的描述、解釋。而高中物理則是從力的角度對牛頓第一定律進行定量分析。初中物理教師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高中物理教師則要突出思維訓練,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比如,教師可設計這些問題:我們學習了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那么如何理解“不受外力作用”或“合外力為零”的意思?只有靜止的物體才有慣性嗎?怎樣用牛頓第一定律來解釋物體在水平面上勻速運動?引導學生思考以上問題,能將初中對慣性的理解和高中對力的認識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建立更深刻更明晰的知識聯系。
四、重視課后復習,深化知識銜接
課后復習是鞏固、深化知識銜接的重要環節,影響著初、高中物理銜接教學的效果。教師布置好課后復習,有助于學生消化所學內容、鞏固基礎知識。而在課后復習的階段,也更容易銜接與融會貫通初、高中物理知識。
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發展自學能力,對初、高中物理知識進行系統化整理、歸納,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理解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
首先,分層作業,針對性練習。教師應針對學生基礎差異,設計分層作業,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仍以“牛頓第一定律”內容為例,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引導其進行拓展練習,如探究牛頓第一定律的應用,或與高中其他知識的聯動練習。而基礎較弱的學生,則可安排其進行基礎練習,如鞏固牛頓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公式,或與初中其他相關知識進行銜接練習。
其次,鼓勵自學、自主探索。這是引導學生自覺進行初、高中物理知識銜接的一個有效手段。比如,可向學生推薦與牛頓第一定律相關的科普文章、書籍,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拓展其知識深度和廣度:或布置與牛頓第一定律相關的探究性作業,如設計實驗驗證牛頓第一定律,或通過查閱資料分析牛頓第一定律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中,會自然而然地積累初、高中這部分內容的有關知識,并在課內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
總之,初、高中物理銜接教學,需要教師對初、高中物理教材進行認真分析,找出知識銜接點和知識斷層,并制訂相應的教學方案,以確保知識的連貫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和學習能力,靈活運用多種教法,將初中物理的直觀教法與高中物理的抽象教法有效結合起來。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高中物理的學習方法,如概念理解、規律總結、實驗探究、邏輯推理等,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立項課題“初、高中物理銜接教學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CJYC2406170504)
(責編 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