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8歲的張耘是土生土長的桐城人,他的祖祖輩輩就住在六尺巷旁邊。六尺巷是一條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小巷。相傳在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收到來自桐城家人的信件。家人因宅基地與鄰居吳家發生糾紛后互不相讓,張家人不得已向在京城做高官的張英求助。沒想到,張英收到信后并未以權勢壓人,而是讓家人以和為貴。家人被張英的大格局打動,主動讓地三尺;吳家人在感動之余也見賢思齊,同樣退讓三尺,自此便有了六尺巷。
六尺巷的每一塊青磚古瓦,都是謙和與禮讓的體現,也是張耘祖先們處世智慧的見證。隨著時光長河的靜靜流淌,經過一代又一代桐城人的口口相傳,六尺巷的故事早已在當地家喻戶曉,六尺巷的“禮讓精神”更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張家人。
張耘記得,父母非常注重對他和哥哥、姐姐、妹妹的教育,總教導他們在外要以和為貴,不可與別人起爭執,更不可打架,“遇事讓一讓”成了張耘從小到大聽得最多的一句話。
父親的“讓”令張耘終生難忘。他記得童年時期,他家的一棵大樹枝繁葉茂,遇到刮風就會碰到隔壁人家的屋頂,那位鄰居不聲不響地鋸掉了大樹的大部分枝條。左鄰右舍們都以為張耘的父親一定會還擊或討要說法,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父親居然讓母親打來一盆清水,禮貌地請鄰居洗手,還感謝他幫自己家的大樹修枝整葉,一場鄰里“大戰”就這樣結束了。
1979年,爺爺鄭重地告訴張耘和其他的孫輩們,他們是張英的第十二世孫,并詳細地向孩子們講述了六尺巷的故事,張耘這才明白,父母曾經的包容和謙讓,不是懦弱,而是在踐行良好家風。
好家風如同春雨,年復一年地滋潤著張耘的心田,漸漸長大的他也成了低調謙遜、寬容大度的人。結婚成家后,他將自己的小家庭經營得和諧美滿,并以身作則,教育兒子要學習先輩的智慧,多做好事、善事,遇事要禮讓當先。兒子八九歲時,因一點小事和一位男同學打架了,張耘和對方家長都被請到了學校。了解情況后,張耘絲毫不袒護兒子,立即向對方孩子和家長以及學校真誠地道歉,對方家長被他的態度打動,校長也豎起了大拇指,夸他給孩子們做了好榜樣,不愧為張宰相的后人。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有了張耘這個好榜樣,如今兒子學業有成,處處謙遜有禮,是張耘的驕傲。
身為張英的后人,張耘一直在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參加工作之初,他在桐城一家知名的汽配廠做車工。1997年,他成為所在街道辦事處的司機。2002年,34歲的他成了居委會的主任。2005年,他開始擔任居委會書記。
張耘任職和生活的社區就是六尺巷所在地,全社區有2200多戶居民,共7000多人,鄰里糾紛在所難免,好在張耘有“法寶”。他經常告訴同事們:“我們桐城人都知道六尺巷的故事,大家在工作中遇到鄰里糾紛,就要引導他們從‘讓’的角度去做,建議他們都退一退、讓一讓。”平日里,張耘也十分注重在工作中傳承家風。社區有不少居民因為空調漏水或噪聲擾民等問題產生矛盾,他都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積極宣傳“禮讓精神”,幫助居民們化干戈為玉帛。近幾年,為了更好地傳承和推廣六尺巷的禮讓精神,張耘組建了六尺巷故事講解隊,提出了“新時代六尺巷調解法”。在他的帶動下,桐城已建立“六尺巷調解室”300余處。
張耘還促成了新時代的“讓墻”故事。多年前,六尺巷社區的孫先生合法購買了社區內的一處廢棄廠房。幾年前,廠房的一側院墻倒塌了,隔壁的姚先生將房屋建造在廠房地界內,導致孫先生在重建院墻時與姚家產生了矛盾。姚先生認為廠房院墻恢復后會影響自家的采光和通風,再加上廠房空調噪聲較大,建議孫先生將廠房院墻讓出兩米的距離;孫先生認為自己是在廠房的地界上砌墻,沒有必要讓。雙方就這樣僵持了很久,直到找到了居委會。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張耘親自到實地了解情況,之后多次給雙方講“六尺巷的故事”。他勸姚家以和為貴:“寬容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修養,大家都讓一讓,鄰里關系就和諧了。”他又站在孫先生的角度考慮:“你要是為這件小事去法院起訴,肯定會耽誤很多時間,還會影響企業的經營,不如在沒有損失的情況下退一步。”在他的耐心調解下,孫先生主動讓出一定的距離砌廠房院墻,姚家很感激,雙方握手言和。


事后,很多人夸贊張耘圓滿地處理了這件難事,張耘卻謙虛地將功勞讓給居民們,“主要是我們的鄰里間有‘讓他三尺又何妨’的雅量。”
得益于張耘的不懈努力,六尺巷社區漸漸成為桐城鄰里和睦、和諧共處的典范,千千萬萬的桐城人都在學習和發揚六尺巷精神。如今,六尺巷不僅是桐城最靚麗的文化名片,還是國內知名景點、安徽省非遺項目之一,張耘也成為“六尺巷傳說”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最讓張耘驕傲的是,2024年10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六尺巷,在詩書照壁前,重溫禮讓典故,強調六尺巷體現了先人化解矛盾的歷史智慧,囑咐大家要將“六尺巷精神”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場所,發揮好中華民族禮讓、以和為貴傳統美德的作用,營造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環境。感受著習近平總書記對六尺巷的關注以及對“禮讓”精神的高度評價,張耘備受鼓舞,更加堅定了傳承“六尺巷精神”的決心。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六尺巷后,六尺巷和六尺巷的故事火爆全網,無數游客慕名從全國各地前來參觀,張耘有空就到景區接待游客,免費給大家講解自己的家風故事,每天忙得不亦樂乎。
同時,張耘也收獲了滿滿的感動。2025年元旦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賀詞中再次提到“六尺巷禮讓家風代代相傳”。同年1月,張耘當選為2024年第四季度敬業奉獻類“中國好人”;蛇年春晚的大屏幕上,六尺巷閃亮登場……
2025年春天,六尺巷景區的游客絡繹不絕,“六尺巷精神”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桐城,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張耘由衷感恩祖先們化解矛盾的智慧,“六尺巷的故事所表達出來的謙和禮讓、博大胸襟,對我們現代社會是非常必要的,身為基層社區工作者,我們應該很好地學習并運用到工作當中;身為張英后人,未來我會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六尺巷精神’,為社會大家庭增加一份和諧和美好。”
責編/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