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央視春晚舞臺上,數字屏幕呈現出波光瀲滟的水面,舞者足尖輕劃,舞臺瞬間化作一池春水。虛實相生的倒影特效,營造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意境。48歲的芭蕾舞蹈家譚元元擔任領舞,在她的演繹下,“伊人”的形象不再是少女的青澀等待,增添了一份歷經歲月沉淀后仍懷赤誠之心的守望。
這是譚元元第四次以芭蕾之姿,點亮中國人的守歲之夜,也是她以舊金山芭蕾舞團首席的身份,活躍在國際舞臺上的第27年。她有很多光環,“亞洲英雄”“舊金山芭蕾舞團王冠上的寶石”“讓世界重新審視中國芭蕾的傳奇”等。這樣一位榮譽加身的“芭蕾舞常青樹”,需要歷練到何種境地,才能再次驚艷世界呢?


1976年,譚元元出生于上海。5歲那年,她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烏蘭諾娃表演的芭蕾舞《天鵝湖》時,便情不自禁地踮起腳尖模仿起那美麗的“天鵝”。一直熱愛舞蹈的母親,將這一幕記在了心里。在母親的支持下,譚元元來到上海市虹口區少年宮,開始學習舞蹈。小學三年級的一天,譚元元正在上體育課,幾位老師上前詢問她的年齡、名字,隨后,給了她一張報名表。原來,他們是上海舞蹈學校的招生老師。在母親的鼓勵下,譚元元參加了考試。當時有1000多名候選者,但只招10名女生和10名男生,憑借著下肢比上身長13厘米的優勢,譚元元順利通過了考試。
就在母女倆為拿到通知書興奮不已時,父親卻不同意女兒去學跳舞,他希望女兒將來做一名醫生。為此,父母之間展開了“拉鋸戰”,誰也說服不了誰。直到距離開學已過去7個月,他們才商量用擲硬幣的方法來決定:硬幣正面朝上就去學跳舞,反面則為放棄。也許是命運安排,那枚小小的五分錢硬幣,將譚元元和芭蕾綁在了一起。由于入學比別人晚,譚元元成為落后的“丑小鴨”。基本功跟不上,動作綿軟無力,她既著急又苦惱,每天都過得非常壓抑。當她哭著向母親傾訴時,母親勉勵她說:“你現在是騎虎難下,一定要沖過去。”
好在譚元元自身條件出眾,練習中諸多閃光點被林美芳老師發現,還每天給她補課。在林老師的嚴格訓練下,譚元元的基本功越來越扎實,自信心也逐漸恢復。
13歲那年,譚元元在上海迎來了她的第一次正式比賽。她躲在后臺,緊張得心跳加速。從上臺開始,她的腿就止不住地顫抖,直至舞蹈結束,她的腿還是顫抖的。
1992年,16歲的譚元元前往法國參加第五屆巴黎國際芭蕾舞比賽,與來自25個國家的125名選手同臺競技。到了賽場,林美芳老師和譚元元都愣住了。原來,為便于觀眾觀看足尖表演,巴黎歌劇院的舞臺竟有5度的傾斜,這對于一直在平地跳舞的譚元元無疑是一個全新的挑戰。譚元元心生退意。然而,此時音樂前奏已經響起,看到譚元元想臨陣退縮,林老師一氣之下,一腳就把譚元元踹入舞臺。正好譚元元出場的動作是大跳,林老師這一腳竟成為極好的推手,使得她的大跳表現得很完美。
而這一腳也讓譚元元瞬間清醒,她顧不上膝蓋的疼痛,也忘記了舞臺的傾斜,整個表演過程非常順暢。最終,譚元元以19.2(滿分20)的高分奪得金獎。給她打滿分的評委會主席烏蘭諾娃微笑著說:“你會成為一個非常好的芭蕾舞演員,記住,一定要用心來跳舞。”



譚元元被西方媒體譽為“天才少女”,世界芭蕾舞壇也記住了這個來自中國的女孩。獲得金獎后,譚元元得到了德國斯圖加特約翰·克蘭科芭蕾舞學校大專班的全額獎學金,這是該校第一次把獎學金授予非德國籍的外國人。
就在譚元元接受著更嚴謹的訓練時,1994年圣誕節,她收到一封邀請函——美國舊金山芭蕾舞團團長海爾基·托馬森,邀請她去他的舞團做表演嘉賓。說是表演,其實是一場面試。一段雙人舞和獨舞表演結束,托馬森團長向譚元元拋來橄欖枝:“來我們這里,你將是最年輕的獨舞演員。”
因為連跳兩級的“特殊待遇”,讓初到美國的譚元元,感受到了芭蕾舞蹈團其他團員的敵意和排斥。為排解苦悶,譚元元只能向遠在上海的父母哭訴。父母鼓勵她: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刻苦訓練,將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證明自己,為中國人爭氣!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998年演出季的一天,托馬森團長一臉焦急地把譚元元叫到辦公室,遞給她一盒舞蹈錄像帶,問道:“能不能學會去參加明天的演出?”原來,團里的首席舞者意外扭斷手指,第二天的演出必須找人臨時替補。為了救場,譚元元一口答應下來。可等她看完錄像帶,才發現那段近30分鐘的舞蹈是芭蕾大師巴蘭欽的作品《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協奏曲》,舞步速度快、動作復雜,非常難掌握,在此之前,她根本沒有接觸過。
當晚,譚元元把自己關在房間里,記音樂、記動作、記舞臺位置與配合。第二天,真正的考驗來臨時,完全沉浸在音樂里的她,奇跡般地完成任務。翌日,舊金山的報紙,紛紛刊登了有關譚元元演出的長篇評論和大幅照片。22歲的她成為最年輕的首席舞者,也是舊金山芭蕾舞團成立60余年來,第一位華人首席舞者。
此后,譚元元幾乎領銜主演了團里的所有大型劇目,如《天鵝湖》《睡美人》《吉賽爾》《胡桃夾子》等,在每一個演出季里,她平均每天工作13個小時,每周要跳壞四五雙芭蕾鞋。通過一部部大戲的磨煉,譚元元漸漸懂得了“用心跳舞”的內涵。
從1994年到2025年,譚元元四次登上了央視春晚舞臺。1994年,譚元元首次登上春晚舞臺。2006年,三十而立的她第二次登上春晚舞臺,表演舞蹈節目《歲寒三友》。她記得,自己獨舞時,要在一個置于半空的圓臺上做芭蕾“揮鞭轉”,這對有點恐高的她來說難度很大。第三次登上春晚舞臺時,譚元元已經45歲。回想自己春晚表演的節目時,她說:“當《我愛你中國》的旋律響起,我的心跳加速到每分鐘跳一百多下。”
2025年第四次登上春晚舞臺,她說:“這次,我的心跳更快。”畢竟,《伊人》是春晚舞臺第一支原創的中式現代芭蕾舞作品。《伊人》中如潮水涌來的“一字大橫排”,32位舞者傳導動作的過程要行云流水,無縫銜接,還要卡點卡得非常準。這對于習慣了獨舞和雙人舞的譚元元來說是一個考驗。好在一天之內,譚元元就學完了舞蹈的所有動作。同時,譚元元和女孩們還要面臨觀眾不易察覺的風險:她們腳踩的地膠,與平日的表演舞臺相比,腳感較硬;另外,地膠銜接邊緣不平整,舞者立足時,容易重心不穩摔倒。不過在譚元元這里,沒有盡如我意的舞臺,只有盡我全力地呈現。她說:“這才是跳出了舒適圈。”
四次登上春晚舞臺,跨越31年,譚元元的身姿與舞姿,令人忘卻她已近49歲——一個絕大多數芭蕾舞者早已退役的年齡。舞臺上的她是完美優雅的芭蕾舞者,生活中的她是隨性自然的灑脫女性,喜歡穿牛仔褲,喜歡看電影,喜歡收藏紅酒和迪士尼娃娃……
如今,譚元元兼任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和蘇州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她依然堅持著一周三天的芭蕾訓練,渴望有一天遇到合適的作品、合適的角色,重新登上舞臺。“真想看看我究竟還能跳多久。對我來說,芭蕾就是我的生命,為了生命的延續,我會繼續用我的方式起舞。”
責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